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绍兴地区有传世的6面"尚方御镜",其制作年代约在西汉晚期至新朝时期。根据与其他地区出土的"尚方御镜"的比较分析,发现其在铭文、内容及纹饰上均存在着显著区别,这可能与语言、习俗等地区文化的差异有关。再结合绍兴出土汉代铜镜中的铭文等相关资料,认为传世的"尚方御镜"应为本地铸器,并在此基础上推测新朝山阴一带设有尚方铸镜作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青铜器全集·铜镜》卷图59,是一面定名为“始建国二年新家镜”的简化规矩镜。该镜边区内缘锯齿纹的对应处饰有极为少见的细斜线纹,笔者认为这种细斜线纹应该是某一铸镜作坊的特有标识。根据绍兴出土、应为相似年代的5面饰有这种细斜线纹铜镜和同一时期会稽山阴一带已经流行简化规矩纹镜及绍兴曾出土过新莽纪年镜等情况的综合分析,推断“始建国二年新家镜”可能为汉代会稽山阴一带的某一铸镜作坊所铸制,由此了解到新莽时期山阴铸镜业的存在状况。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16,(6)
正在汉代诸多的纪氏铭文镜中,有类镌刻着"杜氏"名号的铜镜,显得较别致。此类纪有"杜氏"名号的铜镜其中有规矩镜、龙虎镜、五乳镜和画镜等不同的类型。在这些不同类型"杜氏镜的铭文和纹饰中,积淀着极为丰富的史信息,为我们剖解"杜氏"铸镜作坊起始、演变和传承,以及其图案纹饰文化内涵等,具有极为宝贵的史料价值根据目前搜集到的"杜氏"铭文镜料,笔者试就"杜氏"铸镜作坊的生类型、风格特征以及作坊的所在地和展脉络等,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江汉考古》2021,(3):84-89
汉代是铜镜繁荣兴盛时期,但由于此前铸镜相关遗迹发现较少,汉镜铸造技术的相关研究受到很大影响。20世纪末以来,临淄齐国故城大量汉代镜范及铸镜作坊遗址的发现,为我们研究汉镜铸造技术打开了新局面。本文拟以临淄齐国故城汉代镜范为例,对汉代镜范的材质与制法、浇铸技术、铸件加工等问题进行梳理,希望对汉代铜镜铸造技术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张懋殚  王趁意  张迪 《文博》2009,(5):30-34
关于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的由来问题,一直是日本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很多日本学者和中国学者认为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来自中国.因此,希望在中国境内发现三角缘神兽镜.本文认为要实现这一夙愿,在进行调查时,要具有与先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采取调查公家馆藏展品、古玩市场展品、私家收藏品三结合的原则.作者在十多年间,在对鄂州、绍兴、洛阳等地的铜镜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之后,认定在洛阳地区寻找最为合适,而且也确实在洛阳发现了多枚三角缘神兽镜,为解决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的由来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证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鄂州出土的东汉、三国、两晋时期各种神兽镜铸制技术的研究,考察了塑铸分工的铸制关系;通过对同时期其它镜种形制的研究,考察了铸制技术的进步与镜体剖面几何形状变化的关系;通过对日本三角缘神兽镜铸造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其铸造者应为三国时期及其后中国吴地的工匠。  相似文献   

7.
2012年和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对山东临淄齐故城内的一处铜镜铸造作坊遗址进行了发掘,有关的遗迹有铸坑、房址、水井及部分灰坑,出土有镜面范和镜背范。遗址的发掘是秦汉时期乃至古代铜镜铸造业及铸造技术研究的重大突破,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扬州是隋唐铜镜的重要产地。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这一时期涉及扬州铸镜的相关文献,并结合考古发现中若干可能与扬州有关的铜镜实物,初步探讨了隋唐时期扬州铸镜业的兴起,上贡的不同形式及过程,铸镜的特征以及铸镜业的性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1996年8月,邢台市文物管理处配合市化工一厂家属楼建设工程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时, 发现了一面唐代花枝镜,出土时未发现其他器物。该镜作八瓣葵花形,扁平圆钮,无钮座。钮周围等距离布列四株花卉,均为一片叶瓣与二 朵花苞。其中对称的两株两朵花苞绽裂,露出花蕊点点。边缘八瓣中饰八朵流云纹。此镜 铸 造精美,镜体小巧玲珑,花蕊花瓣端庄素雅,构图简洁明快,纹饰刻画细致。直径13、 缘厚 0.3、缘宽0.4厘米。花枝镜为盛唐及其以后常见铜镜之一种,但花枝多为六株或八株,这次发现的铜镜为四株 花枝,为研究唐代铜镜又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0.
正汉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呈现了空前的繁荣,随着经济的昌盛,私营作坊的兴旺,金属铸造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铜镜铸造日渐繁荣鼎盛。汉代扬州是著名的铸镜中心之一,扬州地区汉墓出土的铜镜,  相似文献   

11.
<正>镜背铭文有产地、铸镜作坊字号,甚至是价格等信息是宋代铜镜的特点。此类铜镜的产地以湖州最为著名,湖州镜存世和出土数量最多,其他产地还有临安(今浙江杭州)、建康(今江苏南京)、成都、吉州(今江西吉安)、饶州(今江西鄱阳)等。学界对这类铜镜的称呼有“纪地镜”“铭文镜”“牌记镜”“商铭镜”“商标名号镜”“商标字号镜”“官私作坊铭文镜”等。这类铜镜注重实用,多素背无花,在宋代流行甚广,数量庞大,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体现,更是宋代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正为了推进东周秦汉时期金属冶铸业的考古学研究,"临淄齐故城冶铸遗存考古发掘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项目组于2012年秋在临淄齐故城阚家寨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过程中,在阚家寨遗址B区第Ⅱ地点发掘清理出一处秦汉时期的铜镜铸造作坊址。根据该项目多学科合作研究的需要,笔者于2012年10月26~27日赴临淄齐故城阚家寨铜镜铸造作坊遗址发掘工地进行了现场采样,并对相关样品进行了分析检测。这里仅就阚家寨秦汉铸镜作坊址砂样的检测分析结果报告如下。在阚家寨秦汉铸镜作坊址发现一处与铜  相似文献   

13.
杨勇  白云翔 《中原文物》2020,(1):102-115
在古代铜镜铸造中,镜范的制作和使用是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铸镜技术的核心所在。山东临淄齐故城出土的汉代陶质镜范在材质、结构和制作工艺等方面,都较先秦陶范有了很大的改进,反映了汉代铸镜技术的进步。这些镜范在制作时于泥料中羼入了大量稻壳灰,焙烧火候也高,因此范体密度低、重量轻,内含大量孔隙,适合铸造,同时又结实耐用且不失柔韧性,从而便于工匠对其进行塑形、雕刻乃至修补和改制。镜范结构设计亦较科学、合理,不仅可铸造出好的产品,而且有利于保护镜范,以达到多次反复使用的目的。另外,镜范成形工艺的改进,特别是刻纹技术的普遍采用,既保证了镜范的质量,也使工匠的艺术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技术上的进步,造就了汉代临淄镜范优异的铸造性能,同时还使其可以多次反复使用,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当时的铜镜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4.
《文物》2015,(6)
<正>商周遗址出土骨器相当普遍,制骨作坊在都邑性遗址中也屡有发现。郑州商城曾多次发现制骨作坊遗迹,并出土大量骨器成品、半成品和废骨料[1]。安阳殷墟也发现多处制骨作坊,出土数以吨计的废骨料[2]。扶风县云塘村揭露的西周制骨作坊,出土两万多斤废骨料和半成品[3]。但由于受学科发展的局限,以往对骨器和制骨作坊的研究多为定性描述,缺乏技  相似文献   

15.
杨金平 《文博》2010,(2):28-32
日本三角缘神兽镜是佐证大和王权成立的关键,它们的来源一直是中日两国有关学者研究的重点。近年有学者就洛阳发现的两面三角缘神兽镜提出洛阳地区乃日本三角缘神兽镜的溯源地。但是,早在十年前徐州地区已出土一面"三角缘框架式神人神兽镜",它更相似和更好于日本爱知县东之宫古坟出土的"三角缘铭带阶段式二神二兽镜",它实证了日本三角缘神兽镜和东汉流行的几类铜镜有密切关系,然而前者自成体系;同时,再次反证了洛阳地区不是其单一的溯源地。  相似文献   

16.
透雕夹层铜镜是一种特种工艺镜,近年来洛阳地区战国墓中时有发现。本文对这一地区出土的透雕夹层铜镜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与其他地区的透雕铜镜做了比较分析。指出,战国时期铸镜中心虽在湖南地区,但出土透雕夹层镜数量很少,中原伊洛地区是战国透雕夹层镜集中出土的地区,还出现有其它地区未见的彩绘透雕镜及贴金、银箔透雕镜。因此,中原地区应是透雕夹层镜的主要产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考古出土的东汉时期连弧纹镜的收集和整理,认为云雷纹连弧纹镜出现于两汉之际,以西安东汉墓的发现最为显著;凹带连弧纹镜出现于东汉早期,自东汉中期流行,魏晋时仍可见到,以洛阳地区发现最为集中。分布上呈现出自西向东的发展趋势,东汉中期开始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向周边辐射。东汉连弧纹镜的形制源于西汉圈带铭文连弧纹镜。本文还对日本福冈平原1号墓出土连弧纹镜的年代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8.
陕西铜川黄堡宋时属耀州,是我国著名的耀州窑所在地。195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曾对耀州窑遗址作过发掘。1984年秋季以来,我们再次发掘了耀州窑遗址,揭露面积共四千多平方米,清理出十四组作坊、十七座窑炉,出土了大批唐、五代、宋、金、元时期的精美瓷器和各种器物。其中一组唐三彩作坊和三座烧唐三彩的窑炉的发现,对研究陕西唐三彩器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陕西淳化黑豆嘴墓所出土的一件青铜壶的技术和风格研究。这件壶的风格和铸造工艺,与传出湖南石门的一件青铜卣极其相似。石门卣腹部高浮雕纹饰,铸造时泥芯和泥范的制作是采用同一母模同步翻制的;首端为鸟形的透空勾牙形的扉棱,以及这种扉棱要在铸器前先行铸成。这些都是典型的商代南方铸铜作坊的风格和工艺特点。二者的对比分析,表明黑豆嘴壶是晚于石门卣的另一件南方铸铜作坊产品,且二者的铸工应为一系。黑豆嘴壶和岐山贺家村凤柱斝一样,是南方输入关中的产品,其铸造年代当在中商与殷墟过渡时期或殷墟早期。梳理相类的另六件青铜壶,并爬梳扉棱分铸诸器的源流,指出武丁时期将南方铸工迁至殷墟铸器,六件壶是南方工匠及其徒子在安阳所铸。南方工匠的风格和工艺未能在殷墟得到发展,南方风格在殷墟不断被"安阳化",扉棱分铸工艺亦渐归失传。通过这样的梳理,也揭示了商代青铜器和铸工的流动。  相似文献   

20.
杨君 《中国钱币》2011,(3):I0004-I0004
近年来,中国东三省地区大量出土金朝的窖藏钱币,在出土的钱币实物中偶然能见到一类形制特殊的楷体"绍兴元宝"铜钱。此类钱币的特征是:文字风格特异,笔划细弱;平背;轻薄;制作粗糙等。根据其最主要特征,暂称此类钱为"异书细字绍兴元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