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运  王志强 《收藏家》2013,(5):11-16
2013年3月29日,小品大艺——明清扇面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举办的扇面书画专题展。展览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扇面中遴选了90幅明清时期的书画作品,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四个单元。现场还设置了“扇子简史”和“古代扇子的形制与演变”图文展板,配备有“明清扁面精品赏析”的视频演示,参观者可以凭借这些内容更加深入地品读、赏鉴明清时期的扇面艺术。  相似文献   

2.
张润平 《收藏家》2022,(5):13-20
白釉瓷经过北朝时期的初创,隋代发展,到唐代已经非常成熟,以邢窑白瓷为代表,制瓷工艺精湛。唐代制瓷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瓷器已成为生产的主流,形成了以北方邢窑白瓷和南方越窑青瓷为代表的两大瓷窑系统,生产出“类银类雪”的白瓷以及“千峰翠色”的青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唐代北方邢窑生产白瓷品质优良,制作工艺精湛,产量大,唐代邢窑白瓷在当时畅销国内。  相似文献   

3.
剡溪的景色,最美的当在清晨和黄昏。清晨的溪山都处于蒙蒙的雾气之中,霞光一照,雾气慢慢收拢,景色随之渐渐分明,随便挑溪山一角,都是一张素雅的水墨画。而到了黄昏溪水浮动着金黄的光芒,就很像一张暖色调的油画了。  相似文献   

4.
吴灏 《岭南文史》2012,(4):66-F0004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从西周、春秋战国到汉唐,再延续至明清等各重要历史时期的中国古代玻璃器,同时也收藏有若干古罗马、萨珊和伊斯兰时期有代表性的西方古代玻璃器,具备丰富的古代玻璃器器型和样式。本文以对馆藏古代玻璃器的梳理为源点,挑选不同时期的代表性玻璃器,串联起玻璃器发展的大致脉络,以期对馆藏中西方古代玻璃器进行初步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首领张献忠在四川成都铸造西王赏功钱,有金、银、铜三种质地,存世数量极少,近来为泉界所瞩目。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中国古代钱币》专题陈列展出西王赏功银钱、铜钱各一枚,均为罗伯昭先生旧藏。1957年罗氏将其收藏的15427枚钱币,捐赠给北京历史博物馆(国博前身,以下简称“北京历博”),西王...  相似文献   

7.
8.
张天莉 《收藏家》2006,(11):39-42
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历史照片的来源,基本上是成立于1912年的原国立历史博物馆的旧藏,也不乏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立后征集的,但数量有限。照片多为原照,也有来自书中的翻拍。与各地发现和珍藏的老照片一样大多出自外国人之手,这是因为:其一,当时的中国尚不具备完善的照相技术;其二,画面所表现的内容中,民俗最多,能满足一定的猎奇心理。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1月1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合作举办的"笔墨文心五百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精选了100余件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明清时期书画作品,分为文人画与名家书两个部分。其中既有借助山水和花鸟抒发情怀、  相似文献   

10.
<正>二、名家翰墨书法是中国文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技艺,点画之间不仅写出形意之美,也张扬书家的个性与激情。明清书坛姿态丰富,名家辈出:从明代中期"吴门书派"成为中流砥柱,到晚明追求文人趣味与浪漫主义的不同书风,及至清代帖学的由盛转衰与碑学的乘势崛起,并衍生出碑帖融合的创作模式,整个时代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石涛是清初一位杰出的画家,广西全州人,姓朱名若极,明宗室靖江王朱守谦的后裔,又名道济、原济,号苦瓜、大涤子,靖江后人、清湘老人等,别号很多。生于明崇祯14年(1641年)约卒于康熙57年(1718年)。明亡为僧,潜心绘画,与清初八大山人、石溪、渐江并称。石涛长于山水、兰竹、花果等,在技法上敢于突破古人,独创风格。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总结了他绘画实践的丰富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荷兰马剑银币、西班牙银币、墨西哥鹰洋、美国银元、英国银元5种西洋银币。明清时期,西洋银币涌入中国。出现这种情形与当时国内需要白银又产银不多,而西方国家随着新航路的发现,源源获得美洲白银有关。西洋银币流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西方国家与中国进行的贸易活动。西洋银币流入中国后,有的直接使用,有的被熔化后重铸。  相似文献   

13.
潘昆 《收藏家》2006,(2):65-68
《资治通鉴纲目》南宋朱熹撰。五十九卷。记事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主要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增损而成。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从历史上总结统治人民的经验,以便巩固封建政权的统治,但这部书太庞大,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不易为读者所领会。南宋时,朱熹从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出发,依据《资治通鉴》编写《资治通鉴纲目》一书。用提纲挈领的话表明对某一事件或人物的看法,这称为纲,再用简略的叙事说明事件或人物的情节,这称为目。比起《资治通鉴》原书,内容大为压缩,为统治者提供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潘世杰 《收藏家》2010,(9):88-88
日前,“言恭达书法长卷收藏仪式暨作品集首发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向言恭达颁发了收藏证书。此次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书法作品是言恭达以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胡锦涛主席的祝酒词为题材创作的大草长卷。  相似文献   

15.
翟磊 《中国钱币》2023,(4):43-49
<正>1955年,郭沫若、沈雁冰、范文澜、张苏、邓拓、吴晗六人联名上书请求发掘明长陵,考虑到明长陵规模复杂,发掘较为困难,故先选明定陵进行试掘。1956年5月至1958年7月,考古工作队完成了对明定陵的发掘,1959年,一批精美的出土文物由定陵博物馆借调入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其中就包括本文的研究对象—金银锭6件。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6件定陵出土金银锭,形制大小不等,铭文内容丰富,是明代中晚期赋税制度的实物体现,对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全面披露、解读馆藏定陵出土金银锭基本信息,并运用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相佐证的研究方法探究其背后蕴藏的丰富历史信息,努力实现“透物见史”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有3件南北朝墓葬出土的青瓷莲花尊,其中两件分别出土于湖北武昌刘觊墓和河北景县封氏墓,另一件传为河南上蔡出土。通过与南北方青瓷窑址产品造型、胎釉特征和装饰技法的对比分析,可判断这3件青瓷莲花尊应均为湘阴窑产品,年代为南北朝中期至晚期,即5世纪中晚期到6世纪初中期。同时,根据近年来韩国新出资料推测,青瓷莲花尊除了作为达官显贵的随葬品外,还可能是佛前供奉之物。  相似文献   

17.
斗篷是新西兰毛利人最主要的服装,被毛利人视为宝物,是当今毛利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毛利文化乃至整个新西兰文化中都扮演着令人瞩目的角色。1957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八周年之际,新西兰第五任毛利国王考洛基委托新西兰毛利族女电影制作人拉迈?海伍德与其丈夫将一件特别制作的羽毛斗篷赠送给毛泽东主席。它寄寓了毛利国王对中国领导人的美好祝福,更展现出新西兰原住民独具魅力的文化传统,为我们感知和了解异域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这件毛利羽毛斗篷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本文将以它为原点,在阐明其由来和基本概况后,讲述毛利人传统斗篷的精心选料、繁复制作工艺、主要种类、特殊意义和曲折而艰难的传承。探究过程必然涉及毛利人的历史、所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由此,毛利人的传统斗篷文化得以全面地展示,也使人们认识到这件羽毛斗篷的弥足珍贵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秦溢 《文物天地》2020,(5):60-69
中国国家博物馆拥有丰富的馆藏文物,品类繁多,种类齐全,涵盖了泱泱大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140余万件文物藏品中,温婉秀美的清代女性服饰,时代近,保存状况良好,加之精湛的织染刺绣,衣之层层镶绲,裙之凤尾栏杆,成为这一时代的"文化缩影"。一机一杼,一针一线中无不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对技术的推崇和追求,提花机织绒技术的不断结合与精进,织锦、刺绣、绘画的多样组合,移植绘画的惟妙惟肖,纤细烦琐,使得"动心""夺目"的美学[1]追求达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