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西风  李昊摄影 《山茶》2010,(5):92-105
最初在景德镇制作仿古瓷器的人,一般是承包国营瓷厂赚了钱的人员和老瓷厂手艺高超的师傅组建的作坊,他们既有资金,又有熟练的制瓷技术,主要以仿造清代和民国瓷器为主。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古代制瓷工艺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经过数千年的积累与沉淀,到清朝时,制瓷业发展达至顶峰,清朝统治阶级对瓷器的喜爱和重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成就了清朝的瓷器制造巅峰。这一时期的制瓷技艺高超不凡,纹饰题材丰富多样,有千姿百态的瑞兽祥纹、枝繁叶茂的花草植物纹、写实自然的山水人物纹、蕴意深远的吉祥寓意纹等,这些纹饰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底蕴。新乡市博物馆陶瓷器藏品近3000余件,其中清代瓷器近400件,本文从中精选十几件代表性瓷器作一赏析,  相似文献   

3.
冯小琦 《收藏家》2007,(6):61-61
乾隆一朝是我国瓷器发展的极盛时期。瓷器品种繁多,造型丰富、装饰技法多样,制瓷技艺达到鬼斧神工的境地。釉彩的发展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主要是历代制瓷工艺的经验积累与乾隆皇帝本人酷爱艺术,直接干预制瓷过程亦有一定关系。从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中,乾隆皇帝对制瓷的画稿、木样、器物品种、造型、釉色、款识、烧造数量、器物入宫后的存放地点、摆放位置、  相似文献   

4.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现有400多件(套)瓷器类藏品,其中包括多件清代外销瓷。这些外销瓷涵盖了清代外销瓷的几类主要器型和纹饰,对外销瓷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它们不仅体现了一时的政治潮流、文化风尚、民间风俗,也见证了17—19世纪中外经济、贸易和民间的频繁往来,更是“中国制造”在瓷器领域适应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5.
清代乾隆时期是我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是瓷器品种还是制作工艺,都达到了最高峰。河北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一对清乾隆斗彩团花纹盖罐,图案精美,制作精湛,代表了清代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  相似文献   

6.
李理  尚文举 《收藏家》2014,(1):49-56
二.清宫官窑瓷器与明清绘画 清乾隆款霁蓝活腰环葫芦大瓶(图23) 制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高80.5、口径9、腹径大33.5、小14.5厘米,足径17.6厘米。瓷制葫芦瓶始烧于宋、元时期,明、清两朝景德镇窑曾大量烧造。达件乾隆款葫芦瓶应是清代中期所制各类葫芦瓶的代表器之一。  相似文献   

7.
陶瓷的造形发展到清代,出现了对自然生物外形超仿真的一类象生瓷器.这类象生瓷器在清代兴盛起来,主要由于乾隆皇帝十分喜好及督陶官唐英的贡献,乾隆时期仿生瓷具有四个特点:仿制各种工艺品;象生瓷,即模仿花果类或动物形象的瓷器;仿制生活用品;仿制宗教制品.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我国瓷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江西景德镇窑异军突起,在元代的基础上,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及一批技艺高强的制瓷匠师,一跃而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是对景德镇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瓷器品种极大的丰富,制瓷工艺日臻成熟,制瓷技法日益提高,制瓷水平达到了历史高峰。瓷器不仅供国内各阶层人士使用,而且远渡重洋,销往亚洲、非洲、欧洲等不少国家和地区。其中以青花、五彩瓷器  相似文献   

9.
官样是中国古代官府手工业生产制度的内容之一,也是生产过程官府决定产品类别以及保证产品质量的主要手段。本文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制瓷官样入手,通过与大量的传世瓷器对比,在论证清代制瓷官样制度的基础上,追溯了中国古代制瓷官样的历史,进而论定官手工业和官样制度是造成封建社会后期工艺成就衰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粉彩瓷器是清代瓷业生产的主流陶瓷品种之一,御窑粉彩瓷器的烧造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本文从粉彩瓷的起源发展、工艺技法出发,通过对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乾隆御窑粉彩瓷的题材、造型、工艺方面的分析,展现出此时期繁缛华丽的审美追求和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对乾隆御窑粉彩瓷的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去传承和发扬这一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11.
正清朝前期,景德镇瓷器代表了国内乃至世界制瓷的最高水平。随着国内外及宫廷对景德镇瓷器需求量的激增,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景德镇瓷业进入了制瓷历史高峰。仿古和创新品种层出不穷。康熙的创新品种有郎窑红、豇豆红、珐琅彩、粉彩、"青花五彩"等釉彩装饰品种,风格别开生面;雍正时期的官窑则以各种仿古高低温颜色釉见长,特别是仿宋代五大名窑釉色古朴典雅,朴素清逸;乾隆的制  相似文献   

12.
吕成龙 《收藏家》2009,(1):55-60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它是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从欧洲传人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釉上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  相似文献   

13.
清代景德镇集我国制瓷业技术之大成,把瓷器制作提高到更高的水平。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由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达,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进入黄金时代。在生产规模、制瓷技术及精美程度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尤其是乾隆时期的工艺体现了繁缛、华丽、新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中国陶瓷制作历史悠久。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陶器。商代,原料加工、烧造方式改进与烧成温度的提升促成了釉的发明,为早期原始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东汉时期,诞生了成熟的瓷器。可见的制瓷著述则要晚得多,如宋元之际的蒋祈在《陶记》记述了南宋景德镇窑事,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载景德镇制瓷工序,清代唐英《陶冶图说》述瓷器生产的20项流程等。这些制瓷工艺的经验理论与记载,为我们研究古代制瓷工艺提供了线索。古代瓷器制作工艺大致包括原料的选取与制备、制坯、施釉、装窑与烧窑等流程。  相似文献   

15.
宋元时期磁州窑瓶类器物的发展及其使用功能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瓶类器物是宋元时期北方各制瓷窑场中最受人们重视的一类器物。因为不同类型的瓶或圆润浑厚,或修长典雅,具有优美的造型。同时,在宋元时期,尤其是宋金时期,瓷器制品以不带纹饰的素面为主的情况下,大多数瓶类器物都带有装饰,因此特别具有观赏性,在后世的收藏和品评中倍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08,(5):82-82
中国是制瓷工艺的发祥地,数千年来一直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清一代,中国古代王朝的发展到了顶峰,“康雍乾盛世”更是将这种繁荣推到了顶峰,乾隆帝承平前代基业,在位期间世道生平,百业振兴,国力雄厚。因其本人酷爱文化,故而对瓷器造作非常关心。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制瓷史上,清代康熙年间的瓷器无论从形制、胎骨、胎釉、花色等方面都有了空前的繁荣。而随着康熙年间制瓷业的大发展,工艺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提高,各种形制的瓷器也随之孕育而生,且瓷器造型准确、规范,成品率较高,这与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更趋成熟有密切关系。康熙时期将不同单体和不同部件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成型工艺推向了高峰,套杯便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诞生。  相似文献   

18.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瓷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制瓷工艺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这时期的瓷器,胎质细腻,釉面润泽,品种丰富,特别是乾隆朝的仿古瓷质礼器其烧造数量、质量、种类都创历史纪录。  相似文献   

19.
青花瓷器是我国古陶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品种之一。起源干南代,发展于元代,成熟于明、清,并成为上流,一直沿用至今。清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的高度发展时期,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各种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云集景德镇,形成该镇“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荣局面。体制上承袭明代,继续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烧制宫廷御用瓷,并实行官搭民烧的办法。清代青花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最能代表景德镇制瓷工艺水平的仍然是官窑产品,品质精良,主要担负着朝廷陈设和生活用器及对内外赏赐和交换的需要。而民窑青花风格上则表现出自然、淳朴、流利,富于艺术气质。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14,(1)
<正>二.清宫官窑瓷器与明清绘画清乾隆款霁蓝活腰环葫芦大瓶(图23)制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高80.5、口径9、腹径大33.5、小14.5厘米,足径17.6厘米。瓷制葫芦瓶始烧于宋、元时期,明、清两朝景德镇窑曾大量烧造。这件乾隆款葫芦瓶应是清代中期所制各类葫芦瓶的代表器之一。瓶为撇口,短细颈,总体如上小、下大的束腰葫芦形;颈肩、腰部线条流畅,其形匀称秀美,下部为平底,底部圈足露胎,胎体厚重。口内为白釉地,葫芦表面为霁蓝釉,深邃沉静,端庄精致;束腰间为一圈扁状活环,环两侧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