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2014,(8)
<正>四川阆中石室观俗称"风谷洞",是当地一处历史悠久的道教古迹。该观位于阆中市古城保宁镇北偏东约4公里处,地处沙溪乡盘龙村六组的一座名为"颉家山"的山腰。山腰凹处有一巨大岩厦,岩厦朝北,平面略呈半圆形,约横宽30、最高10、最深10米,形成一天然的可遮蔽风雨的场所。岩厦内侧的石壁上,分布着多龛摩崖造像和摩崖碑记。这些龛像和碑记呈横向带状分布,其中造像龛分布在崖厦两侧,碑记多集中  相似文献   

2.
3.
蒋晓春  邵磊  王兴堂  黄秋鸯  伍洪建 《华夏考古》2012,(4):3-15,153,157
在四川营山县调查发现107方摩崖题刻,大都分布在太蓬山透明岩周围的石壁上,题刻时代从唐代一直持续到民国,其中以宋代最多。内容丰富,其中以唐代的《安禄山造像记》、《金刚经》和宋代雍沿的《蓬山十三咏》最为著名。此外,太蓬山还有大量的墨书,主要内容为许愿、还愿和祈福。  相似文献   

4.
王立斌 《南方文物》2003,(2):114-117
清代名诗人、戏曲家、教育家蒋士铨曾这样记述过铅山:“吾邑山川灵秀毓为俊杰,宋元以来贤臣硕辅,掇魏科建大业踵相接出……”。河口乃江西四大古镇之一,地处闽浙赣三省之要冲,信江之大码头。这里自古人荟萃,商人集聚,化昌明,经济繁荣,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胜迹之地。  相似文献   

5.
太平塘摩崖题刻,地处东径108°55′,北纬30°18′,利川市城北1公里,利(川)──万(万县)公路东侧。1974年考古调查发现,题刻为依崖切削而成的石灰岩碑碣,高5米,宽4.8米,中间竖排楷书阴刻“太平塘”三字。字大0.8米见方,字迹苍劲工整,颇为醒目。右上角阴刻楷书“太平年”三字,字大0.2米见方。经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和鄂西州博物馆鉴定,此题刻为元末农民起义军徐寿辉部所留历史遗迹,距今600多年。是利川市重要文物古迹。现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湖北省地名志》、《鄂西名胜》、《利川市地名志》。题刻上所刻“太平年”,…  相似文献   

6.
在白鹿洞书院前的贯道溪两岸,现尚存摩崖题刻50余方。其中宋代9方,明代14方,清代9方,时代不明的18方。还有少数字迹不清无法辨识的题刻。一、朱熹题刻南宋朱善的题刻尚存5方,即“枕流”、“漱石”①、钓台”②、“敕白鹿洞书院”③、“白鹿洞”。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仲晦,别号晦庵、晦翁,紫阳。江西婺源人,定居福建建阳。淳熙六年(1179年)知南康军(治今星子),重建白鹿洞书院,自任洞主,对振兴白鹿洞书院有重大贡献。据清康熙五十七年毛德传《白鹿洞书院志》载:“隔溪水,截石亘,相切有声,石刻文公(即朱高)‘漱…  相似文献   

7.
家人卦摩崖题刻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存世作品中珍贵的一幅摩崖作品,在我国宋代摩崖石刻中也属独一无二的书法精品,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文学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文物普查发现 安徽历代的碑石遗物虽迭经破坏,但至今仍有3000多块(处).它们中的碑刻散见全省各地、而摩崖题刻,则集中分布在几座著名的山上,如琅琊山、天柱山、九华山、黄山、齐山、浮山、齐云山等.这些石刻文字记录了中古以来女徽社会发展变化的各个方面,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它们保存了许多著名历史人物的手迹与经历以及各种书体的书道珍品,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演变轨迹.尤其值得珍视的是,在地处皖东的滁州市琅琊山上,至今仍然保存着我省现知最早的几段唐代摩崖题刻,在研究地方历史发展、古籍版本校勘,诗文创作,书法鉴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拟对这批唐刻资料进行全面介绍,并就有关问题略抒管见,以征知者教正.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遗产》2004,(3):104-105
因三峡工程,镌刻于瞿塘峡白盐山绝壁上,总长210米、总面积510平方米,自宋代到民国时期的13幅题刻将全部被淹没在三峡水库一期蓄水位之下。为保护这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瞿塘峡摩崖题刻搬迁保护工程。  相似文献   

10.
四川安岳玄妙观摩崖造像系盛唐作品,内容以道教题材为主,兼有佛像。其道教造像题材独特,救苦天尊乘九龙在他处未见。老君龛形制宏伟,各种人物达百余身。有多通唐代摩崖石碑,尤以《启大唐御立集圣山玄妙观胜境碑》史料价值最高,通过左氏父子的造像缘由把道教的一些重要内容都作了介绍,为研究四川唐代地方史,特别是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董村水晶矿摩崖题刻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原董村乡(现属沙溪乡)下董村北约200米处的龟溪畔悬崖上。楷书。文字面积54.54平方米。因受风雨水火的洗劫,有几处已露裂痕,少许文字残泐不可辨识。现能读者凡115字。其中题刻记事内容4行,行10字,计40字。款字8行,行3字14字不等,计75字。题刻全文曰“中书左丞自元日至人日,亲率左右,于石厂山获水晶一藏,计一万一千三  相似文献   

12.
贡院,是中国科举时代士子参加乡试的考场。通过贡院考试金榜题名,是当时读书人进入官场的“正途”。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被看作是人生两大喜事,高中又新婚,就是双喜临门欢快至极了。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桂林七星岩景区摩崖题刻文物所赋存的山体里断裂带及岩溶洞穴等渗水通道的发育情况,采用考虑道间时差相位的多道瞬态瑞雷波探测方法,结合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揭示了山体里对摩崖题刻产生溶蚀病害的断裂带及岩溶裂隙等渗流通道的空间位置和规模,为石刻文物注浆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瑞雷波方法在相关工程的应用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河南博爱北魏摩崖题刻与古丹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爱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隔太行山与山西晋城市为邻。北部太行山区,群山起伏,峰峦叠嶂。发源于山西高平市的丹河(《水经注》称之为丹溪、丹水),自此而南,蜿蜒曲折穿绕在万山群峰之间。20世纪70年代,博爱县物部门在丹河峡谷内进行物调查时,在豫晋交界处博爱县境内的丹河峡谷东岸发现一处北魏永平二年刊造的摩崖题刻,1996年公布为县级物保护单位。2002年,我国历史、物界的专家教授罗哲、李福顺、杨茗朕等人考察后.均给予了高度评价。首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福顺同志还撰对其进行了介绍.并对题记全略做诠释…,极大地推进了对摩崖题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状元是中国科举时代进士科廷试第一名,是当时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最高荣誉。考中状元即称“独占鳌头”、“大魁天下”,天子赐诗,礼部赴宴、身着锦袍,打马游街,故里建坊,最为风光。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22)开科取士到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废除科举的1300多年间,全国历代参加各级科举考试的举子多达几百万人,而荣登金字塔尖顶的科状元不过601人。其中四川只有15人,他们是:唐代的范崇凯、尹枢、尹极、李余、五代时后唐的王归朴、后蜀的费黄裳、宋代的苏易简、陈尧叟、陈尧咨、马涓、何桌、赵逵、元代虚中、明代杨慎、清代骆成骧,而阆中就出了尹枢、尹极、陈尧叟、陈尧咨4个状元,占了全川状元1/4以上,可以说阆中是四川的状元之乡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川渝石窟唐宋时期的造像题记、经变题记、传记碑、诫誓碑等四类摩崖题刻中保存有一批与古代瘟疫有关的材料.这些材料涉及到瘟疫的流行过程、病亡尸身处理、寺院在瘟疫防治中的作用等若干方面,是佛教文化遗产中蕴藏的瘟疫史研究的宝贵资料.透过这些资料,不仅可以大致勾勒出川渝地区唐宋时期瘟疫与佛教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同时也为今天更好地防控流行病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7.
全国石窟寺之丰富,莫如西北,中原等地;摩崖造像之盛,莫如四川。四川摩崖造像,历史绵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新颍,具有许多独特的地方特色。因此,四川的摩崖造像,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四川摩崖造像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往作单一的介绍或就雕刻谈雕刻者多,作较为全面或综合性的研究分析者少;偏重于艺术者多,作历史考证或其他的论述者少。我对摩崖造像,可谓喜爱,故在此作一些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四川道教摩崖石刻造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教是我国传统宗教,它的产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反映道教的石刻造像居全国首位。目前已发现的有安岳玄妙观、大足南山、石篆山、舒成岩;绵阳玉女泉、剑阁鹤鸣山、江油窦圌山、灌县青城山、丹棱龙鹄山等地。其它还有蒲江、夹江、乐山、宜宾、乐至、南充等均有小量的道教造像和题刻。本文对上述石刻作简要分析。 一、四川道教溯源 《华阳国志·巴志》引《洛书》云:“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云笈七签》引《太上老君开天经》说:“太上皇之后而有地皇,地皇之后而有人皇。……而有伏羲、女娲、神农”  相似文献   

19.
江西庐山秀峰龙潭摩崖上有一处元代八思巴蒙古字题刻,是元代江西行省左丞相别不花书写的"龙"字。清同治十年《星子县志》将其误作刺不花篆书"虎"字。此后100多年来,各种地方文献一直沿袭县志之说,以至谬误久传。笔者根据该题刻的文字特征及相关史籍,对沿袭的说法予以纠正厘清,并对书者别不花生平作了钩沉爬梳。  相似文献   

20.
连云港市孔望山摩崖造像调查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孔望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锦屏山(古称朐山)东北,东西长约700、高129米(图版壹:1)。是前震旦系花岗片麻岩构成的山体。三百年前,孔望山与东部云台山之间还无陆地相连。相传孔子曾登此山以望东海,故名孔望山。孔望山摩崖造像位于南麓最西端,依山岩的自然形势雕成。现可识并已编号的图像有一○五个,刻在东西长17、高8米的山崖上(图一)。离造像群东70米处有一大型的圆雕石象,南150米处有一圆雕石蟾蜍。石象南25米还有一块顶部有人工凿槽的"馒头"状巨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