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东汉政权的创建者——光武帝刘秀,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一位风采特殊、贡献独特的政治家。因为东汉政权被视为西汉的延续,刘秀被称为"中兴之主",他的政治事业也被赞誉为"中兴之业";实际上,刘秀是一代王朝的开国领袖。与刘秀同时代的名臣张纯,很有历史眼光,他评价刘秀"名为中兴"却"实同创革"(《后汉书》卷三十五《张纯传》)。南宋事功学派的代表性人物陈亮褒奖刘秀"自古中兴之盛,无出于光武矣"(《龙川文集》卷五《酌古论一》)。明末  相似文献   

2.
谈到外戚政治,首先想到两汉,西汉"外戚之祸"虽不及东汉惨烈,但西汉的四大外戚家族——吕、卫、霍、王的知名度却远高于东汉的窦、梁等外戚家族,首当其冲的就是吕氏外戚家族,学界对于吕氏外戚有几点误解,通过对吕氏家族成员在朝中任职情况和授爵情况的考述,证明"诸吕擅政"一说并不成立,且基于吕氏掌权的偶然性,吕氏外戚掌权也不应被视为西汉外戚政治的发端。  相似文献   

3.
正王瑞来在《赵抃〈御试官日记〉考释——兼论北宋殿试制度的演变》中注意到赵抃《御试官日记》在研究殿试制度时有重要价值,并从赵抃《御试官日记》第一手史料出发,旁征博引,考释出该《日记》的可靠性,补充了现存史籍中有关殿试制度的记载之阙。但王先生也考述出:"《宋史·选举志》‘御书院’当为‘御药院’之误。"1也就是说,王先生认为此处涉及殿试事务的是"御药院",而不是"御书院"。果真《宋史·选举志》中《亲试进士条制》的"御书院"是"御药院"之误  相似文献   

4.
《续汉书·百官志》"太尉"条存在脱文。复原后,东汉三公制呈现为太尉掌兵事、司徒掌人民事、司空掌水土事的三分结构。这种结构显示的是三公在现实政务层面的分工。西汉后期的今文家说秉持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的"三公分职"说,主要指三公分别对应某一方面的宇宙秩序及相关灾异,而非政务分工。成哀时期的"三公制"建设运动在受到"三公分职"说影响的同时,其制度实践和理念内涵与古文家说也有相通之处。这一时期尚看不到三公分担外朝政务的迹象。从王莽辅政时期到新莽王朝,随着内辅位置为新设的"四辅"占据,原来的三公被外朝化,开始分担具体政务。但大司马转向主兵之任,是在地皇年间形势危急时出现的临时措置。大司马的这一转变为其后的更始政权所继承,并进而影响到了刘秀集团创业期的大司马。东汉"太尉掌兵事"的历史脉络来自于以上过程。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阙”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是古代在宫廷、祠庙、陵墓前布局的一种左右对称的独特建筑物。由于两阙之间有空隙,故名缺,与“阙”相通,其形高大巍然,象征主人的尊严与高贵。“阙”始于商周,兴盛于秦汉,衰落于两宋,有3000多年历史,在甲骨文中有“阙”字。商周的“阙”多为夯土,立于宫廷之前,属于“宫阙”。战国时期多为“城阙”,在《诗经·郑风》中有记载。自东汉开始,墓前出现石阙,称为“墓阙”,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可在墓前建阙。汉阙是指汉代石阙,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6.
姬静及姬静先祖不见于《魏书》《北史》等史籍,故姬静墓志可补史籍中有关北魏时期姬静家族记载之阙。姬静经历北镇之乱、河北之乱等重要历史事件,将其墓志与正史对校,可发现其对于进一步认识北魏后期统治者优待武人政策、中央与地方政局演变、尔朱荣势力发展、高欢安抚尔朱氏残余势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墓志的刊刻时间亦包含了复杂的政治背景,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颜色革命"的战场上,马克·帕玛是又一个大名鼎鼎的美国人。《纽约时报》曾将其誉为"西方最活跃的经济与政治自由化推动者"。帕玛是"自由之家"的副主席。该组织被称为"老牌颠覆专家",在12个国家设有分部,主要任务就是在一些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中,有史记载的大小官吏多如天上的繁星,但有两个人被万民百姓颂扬为"青天",甚至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根据他们流传的事迹加工改编而成的小说、戏剧、评书等数不胜数。他们就是北宋的包拯和明朝的海瑞,前者被称为"包青天",后者被称为"海青天"。这两个"青天"都是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的刚烈之臣,是封建社会推崇的人臣  相似文献   

9.
鸣弓 《文史天地》2014,(5):68-69
正宋高宗赵构,在徽、钦二帝"北狩",赵宋危亡之秋,即位续统,使赵氏皇朝续存150年。他接过的本身就是个"烂摊子",建炎有烟无火,绍兴绍而不兴;偏安一隅,不绝如缕。作为皇帝,《宋史》将其与夏少康、周宣王、唐肃宗并论,称为"中兴"之主,不免溢美。他经过不断努力,解决了农民暴动、兵变、游寇等  相似文献   

10.
在台湾政坛有一位被称为"蓝到发紫"的人,他不仅频繁去大陆,而且常常语出惊人,令岛内蓝绿阵营齐呼"麻辣"。曾几何时,"一国两制"在台湾岛内被称之为"大陆统战工具",政治人物皆恐避之不及,而他却公开宣称要把金门建成"一国  相似文献   

11.
高本宪  高永丽 《文博》2007,(6):55-58
唐太宗有妃徐惠,事迹见于《贞观政要》、《大唐新语》、《唐会要》等书,两《唐书》亦有传。贞观二十二年(648)三月,徐妃上疏太宗,极谏当时军旅亟动、宫室互兴、百姓劳怨之弊政,为史家所称道,因而名垂史册。疏奏说:"自贞观已来,二十有二载……窃见土木之工,不可兼遂。北阙初建,南营翠微,曾未逾时,玉华创制。"文中所言之"翠微",是指贞观二十一年(647)四月将位于终南山的旧太和宫改名并缮治而成的翠微宫,"玉华",  相似文献   

12.
范晔《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经常被学者看作研究东汉"处士"的基本史料。但是此传中又保留有所谓"节士"事迹,与"处士"并不完全相同。两汉之际的"节士",指不与王莽政权合作的士人,而"处士"则指关心政治,却回避出仕的士人。从传记形成的角度看,范晔整理先前诸家《后汉书》的相关史料,有意建构起东汉"处士"远离政治的形象,并用合传的形式将东汉"节士"向"处士"演变的过程表现出来。范晔凭此说明东汉政权如何失去自己的支持者,并表达对东汉末政治的批评。此传也成为东汉王朝从兴盛转向中衰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13.
反对谶纬只是桓谭被贬斥的表象,深层原因则是没能理解刘秀重儒的政治目的,以"道"自认,一味分析现实、批评现实,违背了刘秀圣化汉室复兴的政治需要,是"道"与"势"碰撞的结果。刘秀重儒,"未及下车,先访儒雅",是为了"吏化"儒生;以谶决事是以谶纬控制谶纬,防止西汉后期儒生以谶纬为工具怀疑汉家统治的再发生;"亲执讲筵"是以"柔"的方式钦定学术标准,统一思想,使儒家学说规范化、工具化。这是东汉一代有经学无"思想"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金代的女真也称为"朱里真",这个族称与名鹰海东青在语义上有关吗?常见到现在一些研究金代史志的文章,将女真人比作海东青这个"东方之鹰",以彰显其人以小博大的进击精神。有的论者甚至提出,女真的称号即是"东方之鹰"的意思。对比,笔者认为,女真之号与海东青毫无关系,语义也不相同。持女真、海东青语义相同论者依据《三朝北盟会编》载文:"女真本名朱里真,番语(指契丹)讹为女真"的记述,提  相似文献   

15.
反对谶纬只是桓谭被贬斥的表象,深层原因则是没能理解刘秀重儒的政治目的,以"道"自认,一味分析现实、批评现实,违背了刘秀圣化汉室复兴的政治需要,是"道"与"势"碰撞的结果。刘秀重儒,"未及下车,先访儒雅",是为了"吏化"儒生;以谶决事是以谶纬控制谶纬,防止西汉后期儒生以谶纬为工具怀疑汉家统治的再发生;"亲执讲筵"是以"柔"的方式钦定学术标准,统一思想,使儒家学说规范化、工具化。这是东汉一代有经学无"思想"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陈良 《文史天地》2014,(7):69-72
正东汉桓、灵帝时,许多士大夫、太学生由于评议朝政,被专权的宦官集团划为"党人",遭到了残酷打击与迫害,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党锢之祸"。这个事件发生在桓、灵二帝时期,时间跨度约十年,前后共两起三波。要说祸事的起因,还得从当时政治局势说起。自汉和帝起,东汉的朝政主要由外戚、宦官把持,两股势力犬牙交错,轮番专权。汉桓帝初期,朝政由外戚梁冀掌握,延熹二年(159年)梁氏被宦官单超等诛灭,政权落入  相似文献   

17.
原始道教兴起于两汉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中,原始道经信奉者原本提出了一套救世方案劝说最高统治者进行政治改良,在多次进献救世经典均遭拒绝之后便走向民间传道布教,发动民众进行暴力革命。在原始道经信奉者从社会改良到暴力革命的转变过程中,借助的舆论宣传手段就是"五德终始"理论的相生和相胜说。在劝说最高统治者进行政治改良时信奉相生说,而当他们进行暴力革命时,主张的是相胜说。黄巾军"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口号中的"苍天"之"苍"是蓝色,是水的颜色,象征东汉的水德;而"黄天"象征黄巾农民政权,是土德,表示土胜水。从此以后,相生说与相胜说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与下层人民在有关朝代更迭问题上各自不同的话语体系和思想认识路径。  相似文献   

18.
邓代昆同志在《四川文物》1988年第3期上发表《成都汉阙刻石铭文考释》一文(以下简称《邓释》),对《成都文物简讯》1980年第2期所刊石湍同志的《成都东郊发现了汉阙石刻》一文报道介绍1980年7月间在成都东郊明代墓葬里作为抵墓门之用的两块东汉石阙,“认为它们绝非是原配,而是各自失去了配偶的独阙”,并提出“将甲阙称为‘王君平阙’,乙阙称为‘王文康阙’,将甲阙石刻刻铭称为‘王君平阙侧’,就其文字进行比较分析”来考释。我这里对于《邓释》所说甲阙的名称和乙阙的年代,试谈一些浅见,以供进一步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苗威 《安徽史学》2017,(6):17-25,37
公元前1046年—前108年,朝鲜半岛上前后相继,存在着两个以"朝鲜"为号的政治实体,前者的王族是殷人箕子及其后代,称为箕氏朝鲜;后者的王族是汉人卫满及其后代,称为卫氏朝鲜。相对于半岛而言,朝鲜的建立者属于东迁的幽燕之人;政权建立后,与古代中原王朝是明确的"侯国"或"外臣"关系,在政治伦理中属于治内之地;朝鲜灭亡之后,其故地长期由自汉至唐的中原王朝直接管理,自7世纪末,新罗、高丽、李氏朝鲜次第建立,并持续北拓,逐渐领有古朝鲜故地。对"古朝鲜"进行深层考察有助于明辨被混淆的古今。  相似文献   

20.
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孙权攻合肥未下,撤军还吴。大军已去,他和甘宁等将领还留在逍遥津北,身边只有车下虎士千余人。这时突遭魏将张辽大军掩袭,双方兵力众寡悬殊。幸亏甘宁、凌统等将领拼死力战,孙权才得以"乘骏马越津桥而去"。吴将甘宁在这次战斗中面对优势的敌军,"引弓射敌,与统等死战。宁厉声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权尤嘉之"。"鼓吹"就是当时的军乐队,两军搏斗时军乐队要在阵中演奏,鼓舞士气。将士交锋后得胜还营时,军乐队更要高奏胜利乐曲。也举甘宁的事迹为例,公元213年他曾率帐下健儿百余人夜劫四十万曹兵的大营,使"北军惊骇鼓噪,举火如星",这时"宁已还营,作鼓吹,称万岁"。由此可知,当时部队中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