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汉口后花楼街曾有一条东西向的小巷叫百子巷,"文革"中改名叫"革新巷",是我家生活20多年的地方. "百子"一词来源于《诗经·大雅·思齐》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意思是西周文王的妃子太姒生十子,众妾则宜生百子也.其实,百子巷的取名还是直接来源于巷子里曾经有一座小庵堂,叫百子庵,位置在百子巷中段往居巷的拐弯处.  相似文献   

2.
《伯牙鼓琴图》卷,元代王振朋画,画左下方有"王振朋"署款,款上有"赐孤云处士章"印一方,绢本水墨,纵31.4、横92厘米,故宫博物院收藏(图版柒:1)。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吕氏春秋》卷十四)这个故事歌颂了古代两个知音知心朋友之间美好的友谊,为以后许多文人和画  相似文献   

3.
陈玉莲 《神州》2011,(9):86-90
古筝左手演奏技艺分为吟按、拨弹两大类,其中以吟按"做韵"最具特色。古人演奏筝曲时,左手只吟按不拨弹。今之筝技的吟按,是指左手在筝码左侧弦段上,对右手拨出的乐音进行不同的润饰、美化。古筝根据乐器自身的客观条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演奏技艺。以琴码为界分左、右,构成两个触弦区域。并由此发展出了两套不同的演奏技艺。二者区别明显、分工明确、各有侧重。以"右手司弹,左手司按"为双手的运动主特征,即"右手拨、弹筝弦发音,左手按弦润色"。右手的演奏以大指、食指、中指的"托"、"抹"、"勾"为主,间以"劈"、"挑"、"剔"以及无名指的"打"、"摘"等;左手以按弦为主,仅在琴码左侧分别用食指、中指及无名  相似文献   

4.
正"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诗·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中国历史上,"小康"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诗经》中讲的小康就是这个意思。作为一种生活理想,小康在中国老百姓中有着经久不息的魅力。另一层是知识分子的理想社会模式。是指一种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这实  相似文献   

5.
姜燕  杨汝润 《神州》2012,(18):163
《礼乐·乐记》中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舜继尧帝位之后,任夔为乐正。吸取众乐舞之精华,编创《韶》乐。孔子在齐国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称其"尽美矣,又尽善也。"2007年10月,在中国古琴首届艺术节上,高培芬演奏了自己所打出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23段乐曲。  相似文献   

6.
<正>感受雅韵古琴,又称瑶琴,列"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历来为文人雅士推崇,以致"士无故不撤琴瑟"。东汉桓谭《新论·琴道》云:"昔神农氏继宓羲(伏羲)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作为"圣人之器""国乐之父",古琴在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中始终占据着至高地位。从《诗经》的"窈窕  相似文献   

7.
林徽因与徐志摩的感情纠葛,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议论颇多的一个话题。不管真实情况如何,共同的文学爱好是密切他们之间关系的一条纽带,这是勿庸置疑的。 心灵的首次碰撞 有才女之称的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徽音”之名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即德音、美音,取美好教化之义。1935年为避免与一名林薇音的男性作家混同才改成“徽因”。她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其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十五年的进士,其父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学习政法,曾任北京政府司法总长。1920年,因受排…  相似文献   

8.
正"虎贲"一词始见于《尚书》的《牧誓》、《立政》篇,指军中猛士尤其是周王的近身卫士。西汉平帝时更名宿卫的期门军为虎贲,为后世所沿袭。目前已知的商周金文中并无"虎贲"一词,但有"虎臣"与之相类。虎臣一词又见于《尚书·顾命》及《诗经》的《常武》、《泮水》篇。伪孔传以为虎臣即虎贲氏;郑笺称《常武》之虎臣乃一职官,《泮水》之虎臣泛指威武如虎的武将。有学者认为虎贲由虎臣分化而来,乃虎臣之一种。1窃以为虎臣当即虎贲,名称变换而已。  相似文献   

9.
在军服上标出徽识,本是先秦时代沿用已久的制度,不过因为没有见到当时的具体形象,情况尚说不清楚。汉代留下的实物资料仍不完备,若干细节仍无从查考,但毕竟出现了一些例子,从而有可能与文献记载相印证,对汉代军服的徽识问题进行研究。这篇小文就此作一点初步的探索,其不足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教正。《说文·衣部》:"褚,卒也。卒,衣有题识者。"则卒是由于衣上带有徽识而得名。《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郑玄笺:"织,徽织也。……将帅以下衣皆着焉。"徽的正字当作幑。《说文·巾部》:"幑,幑识也,以绛幑帛着于背。……《春秋传》曰:‘扬幑者公徒’;若今救火衣然  相似文献   

10.
读者论坛     
《山茶》2009,(12):16-17
古琴小议 《华夏》十月号刊登了郭晨子女士撰写的《古琴考》一文,文中.郭女士详细介绍了古琴的历史、来源.探讨了斫琴、琴弦、琴谱等问题,并对今天的古琴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郭女士的主业是戏剧,术业有专攻.在我看来,她撰写的这篇文章,有些地方稍显主观.有失公允。故撰此文.以补郭女士之疏忽。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琴是用来完善个人修养的,鼓琴是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古琴和清代初刻本《五知斋琴谱》的介绍,可知一部好琴谱,即便无师指导也能将琴曲的神韵打谱成功。  相似文献   

12.
<正>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敦煌一词之本义,《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东汉应劭曰:"敦,大也。煌,盛也。"现代学者另作他解,或认为敦煌一词是月氏语"覩货罗""桃花石"的对音,或是《山海经》之"敦薨",或是古羌语"朵航"对音,或是古突厥语,不一而足。总之,大都认为,敦煌一词源于古代少数民族语言,而非汉语。这也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敦煌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区。由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的敦煌文化有着久  相似文献   

13.
正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在形容悠闲的生活或者自在的生活时,常会用到这句成语"悠哉悠哉"。然而殊不知,这句"悠哉悠哉"却是"优哉游哉"的误用。"优哉游哉"此句成语出自于《诗经·小雅·采菽》,原句是"优哉游哉,亦是戾矣",其意思是说处事从容不迫和生活悠闲自得。而"悠哉悠哉"此句成语也是出于《诗经》。在《诗经·周南·关雎》中有这么一句:"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其意思是说小伙子十分想念自己的心上人,想得连晚上睡觉时都迟迟不能入睡。由此可见,"悠哉悠哉"的  相似文献   

14.
陈霖 《环球人物》2020,(5):94-95
将近100年前,一位先生随同中国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赞其演奏的琵琶曲《浔阳琵琶》如天国之音,后来一位黑人画家很欣赏他的表演,作了一幅画:他坐在椅子上,左手抱捧着琵琶,右手弹拨琴弦,表情如痴如醉。这位先生就是平湖派琵琶大师朱英。平湖是一座文化名城,有着6000多年的历史,历经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是吴越文化交融之地,到了汉代,地陷为湖,其后土脉坟起,陷者渐平,故名平湖。平湖人琴、棋、书、画、印、唱、灯、舞样样精通,对琵琶的爱则是刻进了骨子里。  相似文献   

15.
1990年初,笔者因寻找有关古琴资料,准备参加本年8月在成都举办的“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时,在家乡发现一古琴拓片(见照片原件长85厘米,宽27厘米) 这是一件在古琴史上尤其是琴徽初饰琴上颇有价值的资料,因为琴之有徽,肇自何时,向来因资料缺乏,琴家对此尚无定论。《西京杂记》言:“二十六徽皆用七宝饰之”,正好与拓片上相印,其琴上段处刻有“章武元年”(昭烈帝之年号)四字。从拓片纸质及残缺初析,年已久矣。  相似文献   

16.
瑟演变初探     
刘晓 《南方文物》2013,(2):201-204
瑟作为古代最早的弹拨乐器之一,在《诗经》中已有记载:"琴瑟友之"、"鼓瑟鼓琴"等。《战国策》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足见当时瑟在民间已非常盛行。古代文人墨客更是把瑟作为题材来源,将情感融于瑟中,有钱起的"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更有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  相似文献   

17.
清华大学藏楚简《芮良夫毖》共存二十八简,保存基本完好,略有残损,经过整理,大体可恢复原貌,篇题为整理者所加。芮良夫是周厉王时代的名臣,有关他的事迹又见于《逸周书·芮良夫》《国语·周语上》《史记·周本纪》。简文内容属说教的性质,告诫各级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敬畏天命,体恤民情,以德治国。《诗经·桑柔》云:"为谋为毖。"《诗经·小毖》云:"予其惩而毖后患。"简文中有关民众舆论的评述十分重要,是研究《诗经》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祭祀建筑词汇的运用共有十四例,关涉祭祀建筑词汇九个。其中除"宗"(既燕于宗)和"冢土"两个祭社建筑词汇外,其他各词皆为宗庙建筑词汇。在尽可能多地查阅《诗经》相关传注资料的基础上,考释《诗经》祭祀建筑词汇的全部词例,并重点分析存有异说的几例。借此探究先秦汉语祭祀建筑词汇概貌,以及周代社会的礼治特征。  相似文献   

19.
《曹风·蜉蝣》是一首通篇感叹人生短暂的诗歌,《诗经》中其它作品如《唐风·蟋蟀》和《小雅·頍弁》也表达过类似情感。从《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来看,当时的人们承受着战争,饥馑,徭役,被剥削,遭遗弃,生离死别,亡国失家等苦难,但是《诗经》中触及生与死的主题,抒发人生短暂的悲叹的作品相对较少。这一现象缘于诗经时代人们重视"生",着眼于现实生活的快乐和满足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0.
鲍博青 《风景名胜》2015,(2):168-170
即便是冬日来到桐乡,这个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地方也并没有因为连日来的低温而显得落寞。相反,在落英缤纷中,阳光照射到斑驳的大地上,总透着一股暖洋洋的慵懒劲儿。我坐上杭州开往桐乡的车,循着乡土风雅寻福之路一个小时便到达了目的地。"风雅"一词源于《诗经》,《诗经·大雅》中"凤凰非梧桐不栖"的典故就出自这里。凤凰非凡鸟,梧桐是雅木,凤栖梧桐,便有了风雅桐乡。传说中的那一片梧桐林就在如今的桐乡,这里不仅环境优美,而且民风淳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