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两年一届的会员作品展是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的品牌活动。2016年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举办第七届会员作品展,集中展示中国女性摄影人为繁荣中国摄影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艺术成果。展览以"妇女·儿童"为主题,透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女性吃苦耐劳、温良恭俭、传承良好家风的优秀品质,感受到她们将无私的爱奉献给社会和国家的博爱精神;从孩子顽皮的笑脸中,我们看到了童真与无邪,  相似文献   

2.
三十年TCL历史,正是与时代精神相呼应的历史。它的光荣与梦想,挫折与教训都值得历史去记录。一叶而知秋,透过TCL的历史,我们看到了中国消费电子业的成长,也看到了这个国家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3.
大海 《风景名胜》2017,(11):76-81
透过复活节和圣诞节,我们不难看到美国人宗教信仰的影子;透过圣帕特里克节和愚人节,我们可以找到美国民族构成的渊源;透过感恩节、国旗日和一个个历史名人的诞辰,我们又会感受到美国历史的积淀;也许,当我们了解了美国人是怎样度过母亲节和植树节时,我们还能对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4.
李啸 《东方收藏》2023,(8):39-41
文章深入研究了傅山书法绘画的创作技法、艺术风格及其演变过程,并探讨了其在艺术界的影响与传承。通过对傅山艺术生涯与艺术影响的介绍,以及对傅山书法绘画的主要艺术风格进行分析,揭示出傅山独特的艺术特点,并详细探析了傅山书法绘画的基本技法、用笔特点、颜色运用、构图技巧、纸墨选用与质地运用,以及笔墨意境与表现手法。文章阐述了傅山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包括早期风格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期风格的转变与创新、晚期风格的成熟与特征,以及风格演变的原因与影响,进一步探讨了傅山书法绘画的艺术影响力、学派传承与发展,以及当代艺术家对傅山艺术风格的借鉴与创新。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展望了傅山书法绘画未来研究的方向。通过相关研究,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傅山书法绘画的艺术特点和演变历程,为中国书法绘画的传承与创新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
谭静 《沧桑》2009,(2):232-233
目前研究傅山的书法和思想的学术成果比较多,但我们不应忽略的是,傅山在他所处的17世纪是集道士、书画家、学术领袖、医生等众多身份为一身的杂家,所以,对傅山的研究,应该有更多的层面和角度。  相似文献   

6.
傅山一生的书法成就很高,在中国书法史上,尤其是明清艺术风格转变时期,具有不可或缺的崇高地位。傅山的书法艺术一生也经历了几次风格的变化。本文以傅山54岁创作的《张尚瑗诗序绝句三首行草八屏》为线索,着重探讨了傅山中年时期的书法思想与艺术。  相似文献   

7.
骆昱含 《中华遗产》2012,(12):42-53
中国古典诗词,是文学艺术的瑰宝,其间有令人品味不完的优美的词句、意境、情感。透过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我们还可以看到荡漾在古人衣食住行里的青绿红白。传统的中国人,有着五彩斑斓的雅致生活和对美色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我的心愿就是,希望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须发皆甴的彭士禄对着镜头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位96岁1的老人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见证了中国轰轰烈烈地发展。建党百年之际,《环球人物》记者拜访了彭士禄。为国贡献了大半生,看到新中国今天的发展,九旬老人很是欣慰。  相似文献   

9.
葛敬生 《收藏家》2013,(5):66-72
长期被误认为明末清初傅山(16071684年)真迹的《题书自笑八韵》,因其大部分内容与著名的目前尚未发现墨书真迹的傅山《五峰山草书碑》内容基本相同,故一直受到社会的推崇。影印图版应该是首见于1991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傅山全书》前扉插页之中。特别是征《中国书法》2007年第6期为纪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而编选的“傅山作品选”中,亦作为傅山书法中的代表作品予以接近原火发表,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王炳毅 《文史春秋》2007,(11):29-31
《金陵春梦》,这部内地读者最早看到的香港小说之一,最初是作为内部读物,悄悄流传。透过这部极富神秘感的小说人们了解了蒋介石的一生及蒋家王朝盛衰的经过。但对于其作者唐人(严庆澍),却知之甚少。透过此文,除了能了解该书的成书历史,还能看到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作家正迈着坚实有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11.
许苏民 《文物世界》2007,(6):112-119
顾炎武和傅山同为我国17世纪伟大的早期启蒙思想家。顾炎武比傅山小7岁,二人堪称知交,知顾炎武者莫如傅山,知傅山者亦莫如顾炎武。顾炎武晚年作《广师》一文,说“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这句话既表达了对傅山人格和思想的无比敬重,也体现了他作为大思想家特具自知之明、乐道人之善的宽广胸怀。其中“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八字,从来论傅山之人格与思想者,似乎都没有这八个字来得生动、深刻、贴切、传神,具有用最少、最精练的文字包含最丰富、最广大的内容的概括力。本文拟从人生态度、学术取向、思维特征三方面,来诠释“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并说明顾炎武何以自称不如傅山。  相似文献   

12.
傅山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海外研究中国古老文化的艺术宝藏,被国内外学书者奉为楷模。但由于傅山的书法原作墨迹十分珍贵,加之有大多数精品被收藏于我国各大博物馆与私人手中,人们难得一见,这样对社会各界人士的鉴赏、收藏及临摹造成了诸多的不便。过去,虽有一些傅山书法书籍传世或印行出版,但终因尺幅所限,观者只能欣赏到傅山书法之形似,难以真正欣赏到傅山书法之神似,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画家、学者、专家,尤其是日本、 韩国等国代表团,每年数十次专程到山西省博物馆、晋祠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中华遗产》2010,(6):30-39
中国的文物家底究竟有多少?历时五年且尚未结束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也许可以给出一个答案。但是,这些数字准确而有代表性吗?文物数量颇多的陕西、河南一定是文物大省吗?透过这一个又一个的数字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走访了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刘小和副主任,请他为我们解惑答疑。  相似文献   

14.
正两年一届的会员作品展是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的品牌活动。2016年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举办第七届会员作品展,集中展示中国女性摄影人为繁荣中国摄影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艺术成果。展览以"妇女·儿童"为主题,透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女性吃苦耐劳、温良恭俭、传承良好家风的优秀品质,感受到她们将无私的爱奉献给社会  相似文献   

15.
傅山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书法家,同时他还对佛教深有研究,他以佛学为媒介,结识了天泽和尚。傅山与白云寺住持天泽和尚交往密切,在天泽和尚圆寂后还撰写了《天泽润公碑》。本文论述天泽和尚与傅山的交往经历及傅山与佛学的历史渊源,并从中探索傅山书法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何晓茜 《神州》2013,(15):199-199
中国上至几千年古典文化源远流长,为追寻古典艺术的脚步就不得不从印证我国古代文艺最高水准的诗歌文学开始。舞蹈在艺术门类中以肢体作为媒介的特殊性,导致当下对古代舞蹈无法见证流传,古时候以身授学世代相传的方式,今日难免出现舞蹈文化断层的局面。透过诗词我们从侧面得以浅析古典文化独特的意蕴,深度挖掘诗歌词赋艺术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给予极大的推动作用,更好的领会古典艺术文化表达的情、意、韵。  相似文献   

17.
郭晖 《沧桑》2010,(3):130-131
傅山和顾炎武都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思想家,他们在生平、经历、哲学、经史学、古音韵学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顾炎武在51岁时,自平阳,登霍山,赴太原,访傅山,与傅山结下深厚的友谊。本文拟对傅山与顾炎武的交往作概略考察和论述,从而探求两人友情甚笃的缘由。  相似文献   

18.
王东声 《文物世界》2007,(6):128-130
在明末清初,傅山代表着一种“独特”的存在。在17世纪的那段历史中,有着遗民身份的并非傅山一人,然而,傅山以其坚决不与时处的清廷为伍的刚正执拗的性格,广博的涉猎与传奇的经历,及至书法上诡异放肆的异体字和行草书,以及具有“反叛”特质的审美观,都使其在当时的时空之下呈现出“独特”的品质和“独特”的意味。可以说,傅山的“独特”品质和意味正源于中国士人的“逸气”追求。  相似文献   

19.
周婷婷 《沧桑》2010,(1):242-243
经历了清代旗袍、近代旗袍、现代旗袍的沧桑变迁,旗袍最终成为中国女装的代表、国服的典范。尤其是民国新式旗袍的发展、改良旗袍的出现更是奠定了旗袍在中国服饰传统中无法撼动的地位。旗袍是独具魅力的符号,旗袍是美的,是雅的,更是品位和时尚的象征。其中最本质的就在于旗袍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旗袍雅韵、气韵、风韵,是旗袍的灵魂。透过旗袍,我们看到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奋发精神、昂扬风气,是我们国家强大的文化包容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20.
经历了清代旗袍、近代旗袍、现代旗袍的沧桑变迁,旗袍最终成为中国女装的代表、国服的典范。尤其是民国新式旗袍的发展、改良旗袍的出现更是奠定了旗袍在中国服饰传统中无法撼动的地位。旗袍是独具魅力的符号,旗袍是美的,是雅的,更是品位和时尚的象征。其中最本质的就在于旗袍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旗袍雅韵、气韵、风韵,是旗袍的灵魂。透过旗袍,我们看到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奋发精神、昂扬风气,是我们国家强大的文化包容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