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7年,上海博物馆考古人员在上海市郊区普查出土文物时,于金山县松隐公社收集到一把出土于清代墓葬中的陈曼生自铭紫砂竹节壶。壶通高8.8、腹高6.5、腹径12.2、嘴长3、鋬宽3.7厘米。通体紫里透红,但紫而不姹,红而不嫣,呈色和谐而透贴。壶造型取  相似文献   

2.
匏壶     
正匏(páo)壶盛酒器。壶盖为圆雕立体的鸷鸟形捉手,鸟喙大张,双目圆睁,全身精雕羽翎纹,层次分明,爪抓两条小龙,龙全力挣扎。鸟腹下有子口凸榫,套于壶体母口内。壶颈长而侧倾于一侧,鼓腹上有一虎形鋬,虎口衔一环,有链条与盖鸟尾连接。壶口沿下饰一周绹索纹,腹部饰4组乳丁蟠虺纹带。匏壶为战国至汉代流行壶式之一,因形似匏瓜而得名。另有专家考证,匏瓜外形隐喻"匏瓜星"的星座结构,匏壶的造型蕴含了古人对匏星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陕西耀县寺沟1959年底出土的一件酱釉描金孔雀牡丹纹执壶(图版壹),是明代嘉靖时期江西景德镇彩瓷中金彩瓷器的典型佳作。这件执壶分壶身与壶盖两部分。壶身为喇叭口,直唇,细长圆颈,扁腹,圈足。颈与腹间安有对称的细长流和扁把。盖有子口,顶部隆起,盖纽为一蹲坐小兽,作回首张望状。此壶通高30、口径5.9、足径8.8厘米。  相似文献   

4.
庞小霞  高江涛 《考古》2012,(9):45-52
封顶壶形盉是指顶部封闭、顶盖上前部有管状流、后部有口、束颈、鼓腹、平底、单鋬,整体呈壶形的陶器或青铜器。因流根部多见对称乳钉或泥质圆饼,加上较长的流,好似象鼻,又称"象鼻盉"或"兽首盉"。先秦时期的陶盉和青铜  相似文献   

5.
1984年5月,北京市延庆县永宁一段长城上发现两门大小相同的明代马上佛朗机铜铳,现藏北京文物研究所。两门佛朗机铳皆为子铳,长15.4、口径2.8、座底径3.6厘米。长颈,短圆腹,通身置四道箍(图一)。半圆形尾座外侧都刻有"嘉靖庚子年兵仗局造"字样;尾部刻铸造号,一为"马上佛朗机铳贰千肆百肆拾号重壹斤拾两"(图二),另一为"马上佛朗机铳贰千伍百伍拾柒号壹[斤]拾贰两"(图三)。  相似文献   

6.
荀侯匜     
正通长35厘米/宽17.5厘米/高16.5厘米 西周 1974年运城市闻喜县上郭村出土 荀侯匜(yí) 器形椭圆而长,口缘较直,窄流,深腹圜底,龙形鋬,龙口衔器口。四扁体兽形足。口沿饰重环纹,腹部饰瓦纹。腹内底铸铭3行14字:"荀侯稽作宝匜,其万寿子孙永宝用"。西周时期荀国器,其铜器存世极少。荀国在今山西省新绛县一带,被晋国所灭。  相似文献   

7.
盱眙县王庄出土春秋吴国铜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4月下旬,江苏盱眙县旧铺乡农科站王庄农民挖鱼池时,在距地表约50厘米深处发现铜匜一件。这里在马湖南窑庄东南,距1982年出土楚汉窖藏文物地点约12公里。铜匝通高19、流至鋬长29、腹宽23厘米,重1750克。器身呈椭圆形,平底。流呈兽头形,顶部前端浮雕兽面,后端饰饕餮纹。圆筒形流口似张开的兽嘴。鋬似拱伏的小兽,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文化馆藏有几件带有明代纪年款的阿拉伯文铜炉,造型别致,工艺精细,是我县少数民族文物中的佳品。现介绍如下: 狮盖熏炉通高40、口径19.5厘米,重7.03公斤,黄铜质。狮形盖。直口,直腹,矮三蹄足。狮仰首蹲踞,嘴张,尾翘,双耳后抿,一爪下压一绣球。狮腹部镂空,香烟可由狮口出。炉腹前后各有一菱花形饰,内  相似文献   

9.
一九七六年八月,湖北省襄阳地区随县西四十华里的安居公社车岗九队,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其中一件青铜单鋬尊(图1)铸有铭文,现介绍如下。此尊体略呈椭园形,敞口,长颈,腹下部稍鼓,(?)底圈足。腹部有一兽首鋬,鋬下有小珥。鋬的两旁各有四个“(?)”形纹。腹部饰凸弦纹间隔稍远。圈足内敛,近腹小饰凸弦纹一道。腹内底部铸有铭文,二行八字:“鄂侯弟(?)季作旅彝”(图2)。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季卣铭文相同。(见《文物》1964年第七期马承源的文章。)尊高19.5,口径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六年元月,泰州西郊森森庄挖到三件青瓷器物。当我们赶到现场时,土已填平。据调查并未发现砖木棺椁。三件器物均距地表不深,器物之间相距不远,观已被泰州市博物馆征集收藏,特介绍如下: 青瓷双首双柄双系鸡首壶一件(图中),口径10.2、腹径21.7、底径15、高32.5厘米。盘口、喙部微向外卷,腹微鼓,底部平实无釉,器身肩部一面用并列的两只圆嘴鸡头作流,流孔直径0.8—1厘米。另一面用两条圆股形的龙身作为壶柄,柄上端合拼为一只龙首张口咬盘,龙首部雕塑有龙眼,龙须、龙角,下端连住腹部,夸张地塑造了天龙饮酒的形象。左右两肩饰有对称的桥形系一对。整个器身满施青黄釉,并有细纹开片。  相似文献   

11.
1992年5月,定州市文管所配合粮局基建时,发现了四座宋代残墓,在清理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套注壶、温碗碎片,后经修复,藏于所内。现分别介绍如下:温碗为白釉,高14、口径17.5、底径9.5厘米。口沿为六曲花四,芒四,深腹,高圈足,胎厚0.2—0.3厘米,腹部为剔花缠枝牡丹纹,近足处为莲纹。注壶为葫芦形,口残,残高21.5、腹径15.3、足径6厘米。其胎质、釉色与温碗相同。颈部上下分别饰菊瓣纹,下部通体饰剔花缠枝牡丹,近足处为重叠仰莲纹。留足底,流为龙首形,作张口状,镂空圆珠带状圆形柄,柄与腹上侧之间有一圆柱作支顶。这…  相似文献   

12.
解放以来,浙江温州地区的东晋、南朝墓葬和窑址中,相继出土了为数不少的褐彩青瓷,已引起陶瓷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对部分比较常见而又有演变规律可循的褐彩青瓷予以介绍,并试就有关问题略谈看法。器物介绍壶 1958年温州市雨伞寺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墓出土。盘口,直颈,球腹,平底。肩塑两对称桥形系,流为引颈高冠的鸡首,弧形鋬。施青色釉。盘口、鸡首和鋬上饰褐色点彩,肩腹部用褐色圆点构成圆与半圆形  相似文献   

13.
流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是一种颇具江淮间地方风格的青铜器,也有一些学者称之为盉。它由两个连铸部分组成,上为较深的口部,束腰,下为空足鬲形,器腹设流,右侧有一曲形鋬,流与鋬呈90°直角。目前尚无有关(?)的专门论述,然而它是江淮间出土青铜器的重要类别之一,对于认识这一地区的先秦青铜文化颇具意义。本文拟就其类型、起源、功用、族属等问题作一讨论,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藏有商代青铜器多件,现将其中酒器数件介绍如下: 1、爵:通高14.8、流尾长13.4厘米,重240克。流窄长,柱紧靠流折处,尾尖,腹鼓,鋬扁(图一:1,封二:1)。 2、斝:通高27.8、口径18.7厘米,重1630克,足中空,口微侈,柱顶饰圆涡纹,鼓腹饰七个火焰纹。鋬扁小(图一:2、4,封二:2)。 3、觚:通高15.8、口径10.5厘米,重305克,身细短,敞口。腹有三个十字孔,圈足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新乡市博物馆藏瓷中有隋代龙柄四系盘口管状壶一件,通高25、盘口径7.5、壶体宽13、底足径7厘米。盘状的壶口与管状的壶身肩部连接直立双龙形壶柄,龙首高于壶口。壶身肩部有对称的泥条形双系。与龙柄相对的肩部原有一装饰物似作假流(不能注水),可能是昂首的鸡头,可惜已残缺。  相似文献   

16.
1975年2月,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群众在村西平整土地时,于地表约一米深处发现了一个椭圆形青铜器窖藏。经清理,出土器物37件,其中有长篇铭文30件。对我印象最深的一件是(亻朕)(匚也)。此(匚也)高20.5、腹宽17.5、腹深12厘米,重3.85公斤。其造型奇特,虎头羊足,平盖宽流,直口,屈舌兽首鋬,  相似文献   

17.
单鋬铜尊是殷墟商文化觚形尊与单的爵、角、斝、觚等器物相融合的产物,单鋬的设计目的在于方便携带。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器形设计与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单陶鼎以及西北地区马家窑文化单鋬带流陶罐和陶杯有关,是欧亚草原地带赛伊玛—图尔宾诺青铜文化经过中国西北向中原地区传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四川文物》1996年4期载李盛铨《"虎文化"与云南"沙壶"的关系》(以下简称《李文》),颇觉新颖,然读后不解其间"关系",故琐谈几句。一、是"沙壹"还是"沙壶"《李文》说《后汉书·西南夷传》九隆故事中哀车夷母系始祖名"沙壶",而且是《后汉书》作者根据哀牢山土著民族语言用汉字的津音。恰恰相反,《后汉书》作"沙壹",而不是"沙壶"。后来,足有影响的《通典》、《通志》和《通考》所谓"三通",沿范晔之说,均作"沙壹"。九隆故事这段文字,最早见于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常璩写的才是"沙壶",这是1500来年不得其解的问题。当今学者…  相似文献   

19.
西岔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城关镇西岔村,1997~2002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该遗址发掘了1600平方米,出土的陶、石、骨、铜器等数百件。发掘者将第三期遗存命名为"西岔文化"。本文通过对遗物的考察认为:西岔三期的陶、铜、石器中,如双鋬罐、高领双鋬鬲、碗形豆盘等有一定的自身特点,且在李家崖和辛庄遗址的李家崖文化遗存内未见;但三期遗存中的高领鬲的风格、浅腹豆盘、高领小口瘦腹罐、簋的方圈足残沿、罐形鼎(辛庄出土的近似)、盆、铜銎钺、弧体形石刀等,与李家崖文化中的同类器相似,其时代、地域相近邻。因而本文认为西岔三期遗存可归为李家崖文化的一个类型,即西岔类型。  相似文献   

20.
六朝时期,常取动物形象作为瓷器造型,或整体,或局部,颇为优雅别致。瓷器匠师们仿照某些家禽或兽类的形态,塑造出许多外观优美、经济实用的像生瓷,如鸡首壶、熊灯、蛙形水孟等,本文介绍的一件辟邪烛台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件青釉辟邪烛台1964年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板桥镇石闸湖西北部,根据同墓所出一件铅地券上所刻的文字判断,可知其埋藏年代应为西晋永宁二年,即公元302年。此器高12.5、长19厘米,通体追施青釉,釉质晶莹润亮,状似狮形,双目圆睁,张口露齿,颌下有须,项背分披鬃毛,腹部两侧刻划有羽翼,四足屈于腹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