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来马来西亚,我的朋友汉斯医生说要请我吃地道的中国菜。我被他的豪爽与热情所感染,欣然接受了他的邀请。途中,他说我们要去的这家餐馆是一位中国人开的,叫“陈记面食馆”,很受当地人的欢迎。我问汉斯,难道马来人、印度人也爱吃中餐?他哈哈一笑说,美味佳肴无国界,凡好吃的东西大家都喜欢。他还告诉我说,这位中国  相似文献   

2.
1931年我在印度大吉岭英国人办的一所大学毕业后,返回西藏。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又派我去印度加尔各答电力学院学习。当时在这个电力学院学习的西藏人只有我一个。一到那里,就因为水土不服而生病,我还是尽量设法克服困难。经过几年的攻读,总算对这门学科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3.
傅慧敏 《古今谈》2008,(2):55-59
听说我要随经贸考察团出访印度,一些朋友就笑我是“国际下乡”。待我从印度回来,“怎么样”的询问,也带着印证印度落后的肯定语气。其实,在印度五晚又五天的所见所闻,它那好与坏、先进与落后、富裕与贫穷……各种矛盾并存、不可思议的东西太多了,让我觉得这是一个“谜”一样的国度,一个让人看不懂的民族。  相似文献   

4.
今年5月23日,是田家英同志逝世30周年的忌日。我常常一闭眼,就看见田家英。在离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不远的那条现代化的公路旁,有一尊他的雕像。常青的松柏为他营造出一个小小的林苑,他站在暗红色的花岗石的底座上,皱着眉头,白衬衣的袖口在手臂上卷起,任风高高吹起自已的头发,有点象一个忧国忧民的青年学生。这是他的家乡,也是38年前他带着工作组来做过调查研究的地方。这里离成都仅5公里,叫作大丰。他在这里住了将近半年,走遍了每个生产队,然后从这里走进了庐山会议,也走进了他生命的第一个风口。同提起某个人就令人想到历史上…  相似文献   

5.
六七十年代的小学生们都读过《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文中说,战友们怕朱德下山挑粮累坏了身体,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这个藏朱德扁担的人就是我。我叫朱俊才,今年87岁了,想在有生之年把这段往事回忆起来,向党和人民作以真实的汇报,以了却我多年的心愿。1912...  相似文献   

6.
光脚走印度     
李馨怡 《世界》2013,(12):146-151
当听说我要去印度做志愿者的时候,朋友们连番轰炸,劝阻我放弃这个疯狂的念头,家人更是电话不断,就连一向支持我、鼓励我去实践间隔年的Greenway Chinal的秦老师也劝我放弃。徘徊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我几近挣扎。这个被世界张贴了太多标签的国度,隐藏在厚厚的面纱之后,用它的神秘与美丽一直诱惑和挑衅着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我。这种巨大的诱惑最终战胜了最初的恐惧,我决心做好功课,如期动身。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印度是个让人爱恨同生的地方,恨她的人去一次晃着脑袋再不肯去第二次,爱她的人一生被会她牵引、魅惑着一去再去。而对于我,去之前,印度是无数视像和文字,早年的歌舞片和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自不必说,比如电影《圣雄甘地》中的那些镜头,比如妹尾河童画笔下他窥视的那些杂陈而又趣味横生的房间和玩意儿,比如至迷印度的苏格兰作家威廉·达尔林普和他那本叫《德里一年·精灵之城》的小书,这个爱印度更爱德里的人一来再来,直至在这里定居多年。去之后,印度是我心里挥之不去的情愫地,想忘记都很徒劳。  相似文献   

8.
抗战期间,我是贵阳百货业工会委员,在贵阳经营百货商店。由于喜欢书画,店里经营有宣纸、笔墨、古玩、字画。亦给人代销字画。我原知道徐悲鸿,收集有他书画印刷品。听说徐悲鸿从桂林来贵阳,我就到中国旅行社贵阳招待所去会见他。我们见面后,徐先生谈起要在贵阳搞画展,我立刻对他说我能帮助联系展厅等事情,徐先生很高兴,我们就这样认识了。画展在中华南路师范小学礼堂举行,徐先生展出了《八百壮士》、《川人汲水》(表现重庆人挑水辛苦状)、马、喜鹊、鸡、人象等画。我很喜欢徐先生的画,亦佩服他的为人,就捧场定了他的“狮子”、…  相似文献   

9.
耶奎的故事     
小棍换大马从前,水田苗寨有个耶奎,又灵性又胆大,远远近近出了名。有一次,一队官兵进苗山要捐派款来了。大家老远一见那当官的骑着大马,忙把吃的穿的往山里藏。耶奎家里正好杀猪,听说来了官兵,他娘吓落了魂,抓这样不是,拿那样也不是,朦胧了。耶奎说:“娘,你放心,他敢动我们的猪肉,我就要他赔那匹大马!”耶奎端了一大碗坨坨肉钻进树林,边吃边看动静。那伙官兵进寨不见人,就闯进各家东翻西找,把耶奎家的猪肉翻出来吃了。耶奎好  相似文献   

10.
两进莫斯卡——寻访格萨尔石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五一节期间,我和四川省民研所的李星星研究员,省某电视台摄制组的摄影师,西南交大建筑学院的数十名师生一起,前往丹巴县进行有关申报《中路——梭坡藏寨碉群》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察工作。快结束时,丹巴县文化旅游局局长罗顺芳与我闲聊时,谈到有关《格萨尔》。他说:“我原来在边尔乡基层工作时,就曾听说  相似文献   

11.
老渡手的床     
那年才见金沙江起红浪,纳西人便听说,红军就要过江来了。这个消息,传到“江防司令”的耳朵里,他一下急成一只疯狗。这天,他带着一帮子喽啰窜到江边来,  相似文献   

12.
不知是哪个朝代哪个地方,有一个壮族姑娘,长得非常美丽,求亲的人象蜜蜂一样拥向她家,通向她家的路都被来求亲的人们踩平了,可是姑娘一个也不肯答应。有一个放牛小伙子,偷偷爱上了这个姑娘,可是他想到自己家贫,又不敢向姑娘表露真情,更不敢上门求亲。一天,这小伙子听说姑娘要去赶街,他也就去赶街。到了街上,果真遇到了他最心爱的那个姑娘,小伙子就和姑娘谈起话来,两人一谈就谈得拢。赶完街,他们两人一路回去,小伙子不愿意  相似文献   

13.
我在英国读研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女孩,叫拉克什米。虽然从认识到分别也就一年的时间,但她给我留下的印象如此难忘——灿烂的笑容,活泼的身影,每时每刻都活力四射。班上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大家初次见面时,总会介绍自己的国籍。而这个金发碧眼的姑娘一开口就把所有人都弄蒙了:"我是印度人,叫拉克什米,来自美国。"大家瞪大了眼睛看着这个一点儿也不像印度人的西方姑娘,心中充满了问号。后来,她在一次聊天中解释道:"我的妈妈是美国人,我在美国上了小学、中学。但我觉得自己更像印  相似文献   

14.
1944年夏季国难声中,我随老师辈的沈宗濂从印度到西藏。我们有一个共同愿望,就是想把因为同内地长期隔阂而处于英帝国主义势力操纵和控制下的西藏情况,如实地介绍给大家。当时沈宗濂任国民党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兼驻藏办事处处长,我是他的英秘书。他的专长是财经金融,我学的是英国学,所以两人对藏族甚少了解,都必须从头学起。  相似文献   

15.
很久以前,有一个鬼和一个大汉子结交了朋友。鬼是个大力士,他以为人小,没有本事,就骄傲起来。有一天,鬼对大汉子说:“大哥,听说人的主意多,什么都怕人,明天我俩比比武,看是人的主意多有好处,还是鬼的力气大有好处。如果你比不赢我,我就娶你的妻子做我的妻子。”大汉子听了有些惊慌,但一时想不出好主意来,心想: “先答应他,回去再叫  相似文献   

16.
柳升祺先生是我很敬仰的藏学界老前辈。早听说他60年前就用英文撰写,在美国出版过一本向外国人介绍西藏的著作——《西藏和西藏人》(TIBET AND TIBETANS),颇受国外关注,可惜一直无缘拜读。他是怎样描写西藏?写了些什麽?越是读不到,越是感到神秘。再加之该书系与国民党高级官员沈宗濂联署,由曾任沈宗濂英文秘书的柳升祺执笔,仅在国外发行,在那个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难免给人许多稀奇古怪的联想。谢谢中国藏学出版社的睿智慧眼,终于在柳升祺去世3年后(2006年1出版了由先生爱女柳晓青女士亲自捉笔翻译的《西藏和西藏人》中文版,让我一饱眼福。不但澄清了半个多世纪笼罩在国人心头的迷雾,更使我们得到许多“温故而知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黄全是一个“老四川”。对于四川的古镇,人家一张嘴就能说出一大串儿来,说实在,很多古镇我都从未听说过。请他当参谋。他欣然同意了。  相似文献   

18.
正赵二湖是已故作家赵树理的次子,也是兄弟三个中唯一存世的人。2009年我写《赵树理与苟佩芳》时,曾给他打电话,问其父亲生前在家里提没提到过琚寨和苟佩芳?二湖答复很明确:"没有,"并说:"我这是第一次听说我父亲还到过长治县哩。"2013年1月11日,"长治市赵树理文学研究会"成立25周年大会在长治宾馆召开。那天来了很多人,赵二湖也来了。他戴着顶帽子,穿着件灰棉衣,跟他爸的模  相似文献   

19.
颜珂  吴征 《环球人物》2012,(27):40-41
湖南的深秋多雨,记者来到柏林镇采访马恭志时,他正在雨中支起大银幕,准备给乡亲们放电影。这是老马放的第多少场电影,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在过去的24年,这位因小儿麻痹症落下终身残疾的农村电影放映员,坚守着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岗位,演绎了一段精彩的"电影人生"。家庭放映队马恭志是郴州市永兴县柏林镇人,今年39岁。而电影已陪他走了几十年。小时候,他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只要听说哪里放电影,爸爸就会带我去,我人小看不到,爸爸就把我架在肩上。"不幸的是,他5岁那年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脚萎缩,下肢落下严重残疾,身高最后也只有1.42米。"两只脚都萎缩了,没法正常行走。开始只能  相似文献   

20.
柳升祺先生是我很敬仰的藏学界老前辈。早听说他60年前就用英文撰写,并与国民党高级官员沈宗濂联署在美国出版过一本向外国人绍介西藏的巨著——《西藏和西藏人》(《TIBETANDTIBETANS》),颇受外国关注,可惜一直无缘拜读。他是怎样描写西藏的?写了些什么?越是读不到,越是感到神秘。谢谢中国藏学出版社的睿智慧眼,终于在柳先生去世三年后,出版了由先生爱女柳晓青女士亲自捉笔翻译的《西藏和西藏人》中文版,让国人一饱眼福。不但澄清了半个多世纪笼罩在国人心头的迷雾,更使我们得到许多”温故而知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