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太炎是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的重要奠基人,他对甲骨文的态度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争论。本文以章氏晚年弟子的回忆、章氏晚年的讲演记录和书信为主要资料,认为章太炎晚年对甲骨文仍然持消极、怀疑态度,但已有转变的趋向;对他持这种态度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章氏的甲骨文态度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学界对他甲骨文态度的不同评论,一定意义上折射出现代学术史上的学派分野。  相似文献   

2.
民国学者黎锦熙著有方志学论著——《方志今议》,此书吸取了章实斋的方志理论但不囿于陈说,又借鉴了现代修志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新见.笔者对《方志今议》重新认识,认为黎锦熙在方志属性上,完善了章氏的史性说;在方志体例上对章氏方志理论有所扬弃;更承袭发展了章氏对方志材料的搜集援引方法.本文即从此三点探讨《方志今议》对章氏理论的承继...  相似文献   

3.
章太炎先生在苏州创设“章氏国学讲习会”的时间问题,《辞海》(1979版缩印本)与《章太炎政论选集》(附录《章太炎生平活动年表》)说法不一。前者说:“1924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后者说:“1935年,章太炎与‘国学会’旨趣不同,另创章氏国学会。”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有讹误。据史料  相似文献   

4.
本主张从破与立的角度再认识章学诚。章氏认为方志编纂有四弊,即地理化、人化与公化、类书化、非理论化。为此,章氏主张方志编纂应学术化、历史化。章学诚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日修志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不但大力破除中国"传统",而且对"现代性"也进行了深刻和透彻的批判。对"进化进步史观"的批判是章氏"反现代性"思想的核心。以往学者多关注其"俱分进化论",而作为"汉学"的嫡系传人,章太炎用《易》学和《春秋》学表述了一套与其"齐物论"相贯通的完整的历史观。他彻底批判了对历史的形而上学预设及其"起源"观念,否定了"进化进步"的历史及其意义;但他从未否定特殊、具体的历史连续性,并肯定一种自觉的历史连续性和对"传统"的创造,积极鼓励每一种文化追求价值自足和自立,从而促进现实秩序的批判性更新和创造。他的思想实践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史入志:章学诚方志学核心理念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张从破与立的角度再认识章学诚.章氏认为方志编纂有四弊,即地理化、文人化与公文化、类书化、非理论化.为此,章氏主张方志编纂应学术化、历史化.章学诚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日修志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献》2021,(4)
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鸣野山房抄本《章氏遗书》三十四册,是沈复粲从章学诚长子章贻选处借抄而成。该本递经平步青、章善庆、章寿康、吴申甫、周莱仙、萧穆、沈曾植、陈群等收藏、传抄或筹划刊刻。在流经沈曾植海日楼时,被嘉业堂主人刘承幹借刊而成嘉业堂本《章氏遗书》。通过对嘉业堂本《章氏遗书例言》和王秉恩《校记》的考察,在比较嘉业堂本与原抄本文本异同的基础上,可证明鸣野山房抄本即嘉业堂本之底本来源。  相似文献   

8.
余杭章炳麟尤长於左学,着有《春秋左传读》,实乃近代《左传》学中举足轻重的经疏。章氏能推陈出新,如《庄公二十一年》“郑伯将王”,前人不释,章氏列举《诗经》、《庄子》之例,指“将”、“逆”往往对举,释为“护送”,其言合理。但又因章氏勇於立说,故书中亦有不周之处,如《庄公十四年》“入又不念寡人”,“念”义本平常,章氏读作“埝”,引《方言》“埝,下也”,再释为“降”,即“不降寡人”。此实舍易求难,求诸过深。本文就《春秋左传读》一书的优点与不足,举隅探析,以明梗概。  相似文献   

9.
<正>社会历史是由什么决定的?不同的回答,阐释了不同的历史观。随着启蒙思潮的深入,近代西方世界站在旧哲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中世纪"君权神授"历史观的理性化颠倒,产生了近代历史观(本文称之为旧历史观)。这种历史观以抽象人性论为理论根基,把社会理解为孤立个人的集合体。因此,旧历史观关注的主要问题就是个人自由与社会权力的关系问题,并进而形成几种理论表达形式:一是英法思想家以"祛魅"(对非理性的祛除)的方式对世界进行理性分  相似文献   

10.
西方古典教育的背景奠定了汤因比历史观的基础,20世纪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构成了汤因比历史观的生成背景,个人命运的沉浮荣辱又为汤因比反思自己的历史观提供了不竭的外部刺激和动力。将历史研究与对国际现实问题分析结合起来,使他的历史研究具有了现实关怀和未来指向的特质。饱受争议的"文明"概念和《历史研究》不仅是分析汤因比历史观的重要依据,也是造成其历史观矛盾性的主要因素。整体观念和比较方法导致了汤因比的历史观兼具了循环论和终极论的特征,这一看似矛盾的历史观既是其所处时代的产物,也是其超越了特定时代精神的学术馈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