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民俗》2000,(1):30-30
盐步开展曲艺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十年代初期,盐步便有村民学唱曲演戏。到四十年代,盐步的邵边,横江村的曲艺爱好自发组成娱组和工团开展曲艺演出活动,也开始有了曲艺“私伙局”五、六十年代,曲艺工团开始演出全套粤剧,并开始自编自演。1972年盐步成立化站,组织成立了盐步曲艺队,各管理区,乡村纷纷成立曲艺队。  相似文献   

2.
“五月五,龙船鼓”,泮塘的扒龙舟活动,相传有300多年历史了,今天仍保留着传统的形式和浓郁的乡土味。农历“五月五”之前,村民们就把去年藏在涌边泥土中的龙船挖出,叫“起龙”。起龙时,要在涌边点香火,烧元宝,响炮竹。村里精壮甚至老年人,只要抽得出身的,都前来用泥斗或用手舀泥。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荔湾泮塘地区,过去曾经是水网纵横的平原湿地,广种荔枝、马蹄(荸荠)、茭笋(茭白)、菱角、桃、梅、荔等。当地村民亦以此为生,春理夏收,供应城里人蔬果,以应时节,以谋生计。《舆地纪胜》记:“在郡治六里,名泮塘,有桃、梅、莲、菱之属。”《广东新语》记:“(泮塘)种莲者十家  相似文献   

4.
《神州民俗》2007,(8):20-20
中堂镇位于东莞市辖区的西北部,东江支流环绕四周,河涌交错,是典型的水乡。龙舟制作至少有500年以上的历史,大汾村红花庙保存明代“飞龙”龙船头。中堂龙舟景点最多,龙舟数量最多,制售龙舟最多。造型主要为“大头龙”,龙头高高跷起,气宇轩昂,形似柳叶。长28.5米,28排座共56个划手。龙舟的结构分为龙头、龙尾、龙骨、龙肠、面板诸部分;活动部分则有木桡、[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亚运广州     
这里是广州 这里已经准备好了。在西关泮塘,有人说“老广州”变漂亮了,牌搂没了.商铺没了.路面被改成一条人一河.新砌的拱桥自得发亮。近百年的老墙被涂上了新色,古气只能蜷缩于墙缝。  相似文献   

6.
南海郡之得名,旧说皆以为因郡地濒临浩瀚之南海而得名。如:“秦置南海郡,以地滨海名。”“南海以水得名,番禺以山得名。”“南海郡是以我国南方的辽阔浩瀚南海而定名的”,“(南  相似文献   

7.
端午龙舟竞渡习俗中龙舟与竞渡本是两分的,但两者均植根于中国农耕文明的文化土壤,它们具有同一的时间意识与信仰理念。龙舟竞渡中“龙”的产生与上古先民对“苍龙七宿”星象的崇拜有关,其符号象征、价值蕴意、时空定位等都与“苍龙七宿”星象崇拜有着直接的联系;而龙舟与竞渡的真正结合时期应在初唐与中唐之间,是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过程。龙舟竞渡中隐含着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核心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8.
李凡夫,原名李和,别字德尊,曾用过古吉言、陈兴福的笔名。1906年出生于广州荔湾区泮塘。他长期在荔湾区工作和生活。上世纪30年代,跟美术家梁晃一起,住在靠近泮塘的逢源大横街二号二楼,取个雅号叫做“光寸二屋”:“光”是“晃”字去“日”,“寸”是“尊”字去“酋”,即  相似文献   

9.
龙,是中华民族自上古以来所一直崇拜的神异动物。在中国传统的习俗中,龙是吉祥的象征。在辽阔的神州大地上,以龙为名的山川城池不计其数:龙岗、龙城、龙泉……;因龙而号的亭台楼阁举不胜举:龙祠、龙壁、龙门、龙塔……;与龙有关的民俗也是比比皆是:龙舟、龙灯、龙笛……。以至于人们将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将中华儿女称为“龙的传人”。但龙的真相,却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最大的疑谜之一。龙的崇拜由来已久。它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氏族的图腾崇拜。“图腾”,是印地安语toten的音译,意为“他的亲族”。原始人认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  相似文献   

10.
“洪泽”之名,一般认为始见于隋。《洪泽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大事记载:“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至破釜涧时遇雨,大水流泛.破釜塘漫溢,遂名之曰‘洪泽浦’,洪泽之名始见”。《洪泽湖志》(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大事记载:“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八月,炀帝乘龙舟经都梁、破釜等地巡游江都。至破釜塘,适逢大雨流泛,炀帝遂为之易名‘洪泽浦’,‘洪泽’之名始此”。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泉州的水利工程及其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历代水利工程概况泉州的农业主要是经营水稻田,农家生活以米食为主,因此水利灌溉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早在唐代开发初期,已十分重视对水利的兴修。唐贞元年间(785—805)刺史赵昌“凿塘水灌田三百余顷,后昌为尚书,民思之,因名为“尚书塘”。太和年间(827—835)刺史赵,又“开晋江县天水准,灌田百八十顷,民德之”。①元和年间(806-820)泉州刺史马总“凿北山下塘灌民田”②。到五代及宋元时期,不仅兴修许多新的水利工程,而且对旧的水利设施木断进行维修和改建。如东湖在唐朝时已是泉州境内最大的湖,湖面有40顷,后因“茭葑壅…  相似文献   

12.
泾水源头有个老龙潭(宁夏固原),是远近闻名的地方。这里不但山峰高纵,景色秀丽,而且碧潭相连,水光山色奇绝,是黄土高原上的小江南。历史上神话传说中的魏征梦斩泾河老龙的地方就在这里。段宝林、汪溶先生在他们的《中国山水文化大观》里收入了这一历史传说。老龙潭缘何而得名,自然是个很难解开的谜了,但民间传说得名于唐代“魏征梦斩泾河龙君”,与《中国山水文化大观》里的归属一致。如果这也算是一种缘起的话,就更是增加了一层神秘的龙文化色彩。同时,这个传说与唐代固原佛教文化的发展和兴盛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老龙潭的得名,…  相似文献   

13.
九龙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县城驻地呷尔镇,距成都614公里,距康定252公里,县城海拔2987米。九龙藏语称“吉日宗”,并有奇b龙、结署绒之称。含义为“八角”。据载,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西藏喇嘛来康区传教,在今汤古乡中古村建“吉日寺”,故称“吉日宗”。“九龙”称谓,系设置九龙设治局时,所划辖地包括:菩萨龙、三安龙、麦地龙、墨地龙、三盖龙、八阿龙、迷窝龙、洪坝龙、湾坝龙等9个村寨,均含“龙”字音而得名。  相似文献   

14.
大事记是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时系事,为全书之径”,位于一书之首,明史事之先后,撮取事物之大端。在镇(街道)志编纂中,大家勇于探索,认真编纂大事记,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我读了大沥、丹灶、西樵、罗村、九江、平洲、里水、和顺、官窑、金沙、小塘、南庄、桂城、盐步、狮山、黄岐、沙头、松岗等大事记,发现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限于时间,不谈成绩、特点,提出问题,与大家商讨.  相似文献   

15.
地理想象是通过文化媒介对特定地方的地理“现实”的转录与重构,而博物馆是达成地理想象的一个代表性媒介。博物馆不只是一个展品陈列的空间载体,其中还包含着地理知识的生产。本文以南海博物馆为例,采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访谈、话语分析方法,探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对“南海”的呈现。研究表明,南海博物馆对南海的地理想象不仅是话语建构,同时也是一种国家领土主权在话语层面上的实践。地名、地物、地图、地景是南海地理想象的构建基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通过对“过去”资源的空间组织,构建了“南海”的地域想象、边界想象以及地缘想象。  相似文献   

16.
东莞龙舟月     
《神州民俗》2007,(8):19-19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载:“东莞有彭峡,五月时,洪流滂濞,放于百里。乡人为龙舟之会,观者画船云合,首尾相衔,士女如山,乘潮下上,日已暮而未散。龙舟长十余丈,高七八尺,龙髯去水二尺。额与项坐六七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柑者,不下七八十人。竞渡则惊涛涌起,雷雨交驰。舟去而水痕久不能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从“ ”从龙的“ ”字不应当混同于一般的龙字,应以前辈专家所释定为“ ”字,但它的意思并非如前人所言的假借为“宠”,而是指受帝令驱使的龙神,其作用在于受帝指使而向某邑某地降旱。它应当是汉朝时人所说的那种因为有“尺木”而可以“升天”的龙。所谓“尺木”就是龙头部的如博山形的装饰物,正和此字造形相似。孔子所谓“龙刑(形) (迁),睱 (假)宾于帝”的说法与今所见甲骨卜辞关于“ ”的全部七条记载是符合的。卜辞的作“土龙”与“荐龙”的记载与《易·乾卦》“群龙无首,吉”的说法,都是商代“龙”观念的表现。夏商两代文化有不少差异,龙观念的不同是为其一。  相似文献   

18.
独木龙舟节是清水江畔台江县施洞地区的民间传统节日盛会,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族风情古朴浓烈,被美誉为节日中的明珠。独木龙舟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龙头用水柳本精雕细刻而成,施以金、红、黄、绿、白各种颜色。龙眼部嵌入小玻璃片,须发飘飞,神彩飞扬,栩栩如生。最为独特的是,龙头上弯弯的大牛角,两只角上分别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词儿。这缘于苗族的“龙”是“水牛龙”之故。舟体则一律用三根粗大的长条杉树挖成槽形并排捆扎而成。中为母船长21~24米,宽约0.7米,挖成六个舱,每舱长约1.8~5米不等;两侧为…  相似文献   

19.
肖璇 《民俗研究》2012,(4):135-143
以“九州”、“九服”划分世界的“天下观”为中华帝国行政之基础。族群杂居的岷县(古岷州)地处远离中华帝国政治中心之“雍州”,从异域到边疆,中央王朝以卫所、屯垦、赐姓、羁縻等手段管理之。此外帝国统治者深谙意识形态对基层社会的治理作用,利用本地民间信仰——十八湫神崇拜的民间基础和“日常性”,于信仰符号和意义中强化“礼”的主流文化认同。汉藏因共同信仰的神明——“分巡圣母”而产生族群间的交流与互惠,国家则将民间信仰视为帝国边疆管理之“利器”。而民间社会为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开始有意识纳入“规范”,在仪式层面模仿国家,于是神的膜拜即成为国家观念的外化表现。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张“老”照片,所谓“老”者,言其资格老,意义深远也。这是一张“旧”照片,但历久而弥新,令人无法忘却。这是一幅历史性的照片,是1949年12月底成都解放之时,四川大学师生及四川省会的民众,到城北驷马桥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贺龙人城的历史见证;亦是迄今四川大学迎接解放军进入成都绝无仅有的一幅弥足珍贵的纪念性文物照片。而这张照片对于本人来说,更是终生难以忘怀,因照片上横标之“四川大学”四个大字(见图片)是我五十六年前亲手所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