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那个知青下放的年代,也许是因为正处于吃"长饭",也许是因为肚子里没油水、餐餐吃"红锅菜",也许是因为天天做事太累的缘故,反正那时特别好吃,也特别想吃。为了吃,为了填满肚子这个无底洞,我们只好在牙缝中剔肉吃,在胃肠里翻食物……  相似文献   

2.
妈妈: 您好! ……白天要出工,晚上的蚊子又多,所以拖到今 天才写信,请您原谅! 千山红农场(湖南沅江--编者注)的特点就是太 大,望不到边的水田与旱土、水稻和棉花,做事主要靠 人工。分场新知青学习班结束后,我们回队上就出工 了。锄了几天棉花地里的红霸根草,又开始了紧张的插 秧战斗。等搞完双抢,再来扮这里的禾(一季稻--编 者注)。冬天还要挑堤修水利,四季无农闲。 ……新知青每人领了一个提桶、一个脚盆、一把 锄头、一根扁担。做了一件塑料雨衣,买了顶斗笠。 队上要搞饭给临时工吃,我们就便一起吃,每餐只一 样小菜,挖(盛)一蒸钵几个人吃,经常是饭吃了一半 就没菜了。但农场比公社还是好得多,每月有基本口 粮30斤。由于计划不好(没有量米的升子),我33天 吃了63斤米。队上每10分工配4两粮,这个月的日 子不得圆(完)。食堂的菜里面找不到油星,每人每月  相似文献   

3.
杨潇的文笔很有镜头感。要是关于“没有仇恨”的话题能得到深入探讨就更好了。回头我们一起去开封菜吃个饭吧,后来我又带老爷子去了一趟开封菜,为的就是要向他证明开封菜确实有饭卖的。结果,人家说出清了……老爷子说,也许开封菜就从来没做过饭,一切都是个trick(骗局)。  相似文献   

4.
在那个知青下放的年代,也许是因为正处于吃“长饭”,也许是因为肚子里没油水、餐餐吃“红锅菜”,也许是因为天天做事太累的缘故,反正那时特别好吃,也特别想吃。为了吃,为了填满肚子这个无底洞,我们只好在牙缝中剔肉吃,在胃肠里翻食物…… 场里做饭的,是个背有点驼、耳有点聋、70多岁的光棍老人。他不晓得炒菜,只会煮菜。因为他做任何菜都是放几瓢水去煮,熟了就放点盐,而油就是从盐罐里挟出那块已经在锅里烙了几次的“板膏”(杀猪后,把板油切成块,用盐掩着),  相似文献   

5.
吃在竹海     
有人说:竹海饭不饱肚,酒不醉人,在竹海特别能吃、能喝。是的,美丽的竹海空气清新,吃的是竹筒饭,喝的是竹荪汤、竹根水,饮的是竹牌黄酒,能不多吃多喝吗? 在竹海,不管是宾馆、餐馆,还是农家小店,到处都有竹海山珍,到处都有竹海美酒,各种风味小吃,琳琅满目,游客吃得舒服,吃得满  相似文献   

6.
一远古时候,宇宙是一片汪洋大海,阿嫫尧白第一个来到世上。她是一个力大无穷的巨人,一天要吃九甑饭,一甑饭有九十斤。她干起活来又快又多,一次可挑两座山。她在天空飞翔,看见地上到处都是茫茫的大水,没有一个  相似文献   

7.
有一个过路人到一家客店,向店主要点吃的东西。店主就端来了两个煎鸡蛋给他当晚饭。离开的时候,那位过路人一时粗心忘了付饭钱。一年以后,他又路过那里到了客店。他和客主见面时,两人象好朋友一样地相互问候。客人又要来了饭菜。吃完饭付钱的时候,他对店主说: “你还记不记得去年我吃掉的那两个鸡蛋?得给多少钱哪?”“慢着!”店主说,“这可得细细地算一下哩:那两个鸡蛋本来是可以变成鸡的,  相似文献   

8.
柴火饭     
正很多时候"柴火饭"已变成故乡味道的替代词,一次次的心理作用,时而撞击着味蕾,成了味蕾上简单而深厚的记忆。故乡的炊烟里,总少不了"柴火饭"的香味。生长在农村的我,对"柴火饭"有一种天然的眷念。现代城市生活,节奏快速而繁复,每天准时吃一顿美味晚餐似乎已成奢望。至今念念不忘的,还是小时候老家土灶烧出来的那碗柴火米饭,一想到那香醇的味道伴随着缭绕的白烟,扶摇直上、扑鼻而来,口水也会随着饭香而吞咽起伏。  相似文献   

9.
铁波乐 《文史天地》2004,(10):29-34
师爷,又叫幕友、幕宾、幕僚、夫子、西席,是一种混迹于官场、吃官饭、办官事而又既不是官,又不是吏的特殊人物。师爷有两大类,一类是帮着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出点子、处理政务或军务的参谋、文书,这种人饱读诗书,学识渊博,还能帮助幕主审时度势,排难解纷,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曾国藩、李鸿章、  相似文献   

10.
有些人生来就是被老天赏饭吃的——比如余文乐,就算夹在人群中走路,神情茫然又松弛,还足能被一眼认出来。他有张轮廓分明、眼角心梢隐隐透着锐气的脸,加之身形高大修长,亮眼到不行,就是老娱记们说的,“有股明星气”。  相似文献   

11.
新智慧书     
老虎没有虎性就不吃人了。人没有人性就吃人了。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新智慧书@卜桦 @郑渊洁~~  相似文献   

12.
天水的吃     
叶梓 《丝绸之路》2004,(7):45-47
家常便饭的便饭,在天水,当指浆水面。尽管我这么说,但我现在吃浆水面的次数明显且大幅度地少于过去了。我是吃浆水面长大的。我的老家杨家岘,穷而偏僻,连小小的集市都没有,当时的饭,顿顿离不开浆水,早上浆水汤,中午浆水面,晚上又是浆水汤。周而复始,日复一日。记得那时候我总嚷着母亲做一顿醋饭——所谓的醋饭,也就是臊子面。那时候的我,真以为天下的饭无非就是浆水面和醋饭而已。所以,醋饭于我,要算打牙祭了。  相似文献   

13.
正曾国藩曾被人诬陷进了监狱。头一天,狱子给他送来一盆狱饭。狱饭散发着浓烈的异味,曾国藩闻着就想吐,干脆将狱饭倒了。第二天,狱子又送来同样一盆狱饭。曾国藩已饿了一天,这时,他没闻出狱饭的异味,于是,端起饭盆慢慢吃了起来。第三天,狱饭送来晚了,饥饿的曾国藩不时往门外张望。狱子终于送饭来了,曾国藩接过狱饭狼吞虎咽,他突然感到这狱饭是那么可口!后来,曾国藩感叹道:"狱饭人生令我顿悟:人生没有吃不下的苦啊。人生在苦水中泡一泡,喝着白水都比蜜甜!"坐过牢的不止老曾一人,但都有所顿悟否?  相似文献   

14.
对普通人来说。跟家人或者朋友一起吃个饭,是件高兴的事。可如果是跟皇帝这个二言九鼎、位高无上的大领导吃个饭呢?恐怕感觉就没那么舒服了。记录宋代名臣轶事的《名臣言行录》中,有一个宰相赵普和宋太祖赵匡胤一起吃饭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在我的故乡三川地区,土族人中有这样一种风俗:办丧事时晚上要吃一顿搅团饭,土语把它叫做“尕布丁”(平时不叫,怕不吉利)。至于办丧事吃一顿搅团饭的来历据当地一些老者和僧侣回忆说:据老先人们传言,当时这个地方由于农业不发达,生产力低下,耕作技术落后,种植结构单一,加上连年干旱少雨收成微薄,人们的生活十分贫困,吃不饱穿不暖。因此,三川的土族人趁办丧事这么个机会做一顿大锅饭——搅团,请庄子上的众人都来吃,这实际上是办丧事的主人对庄客们的一种施舍(土语叫做“布羊”)。主人家讲究的是来吃这顿搅团饭的人越多越好,说明丧事办得体面而隆重,又增加了办丧事的气氛。据我所知,只有三川地区的土族人家和个别的汉族人家有这种乡俗,而周边地区的其他民族就没有。  相似文献   

16.
晋南馍馍     
在晋南,馍馍又叫馒头、干粮、给养、卷糕等。不论谁家里有多少人口,都有一口大锅灶和一套蒸馍的炊具,每蒸一次馍能吃一星期,盛夏天热怕霉变适当少蒸些。晋南有句“离了馍馍不是饭”的说法,一天三顿饭顿顿必有馍。早饭是腌咸菜或其他小菜、辣子、米汤,以馍为主;中午是一碗面条,馍管饱;晚饭是米汤、炒菜,馍吃个够。即使农忙顾不上做饭,只要有馍便是饭。  相似文献   

17.
过去的事儿     
瓜儿与素素尘封已久的往事我不愿去想,更不愿去写,但我还是写了——瓜儿的父亲是一名工人,常年在外,瓜儿两岁时有一名陕西籍工作组干部喜欢到瓜儿家吃"派饭",一来二往,干部由于生活作风问题而被县革委会开除党籍、公职。其实当下,并没有发生别人想象的那  相似文献   

18.
李静美 《文史博览》2009,(12):51-51
有人说,名字是父母送给儿女们的终身福佑。儿时,我的名字叫“尽米”。顾名思义,父母给我的福佑是质朴的,那就是希望我今后不愁没饭吃。我对“尽米”的渴望,是从吃食堂饭开始的。据现有的资料:“大跃进”时吃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可以放开肚子吃,菜谱几十天不重复。我似乎没有这样的幸运,那时候粮食已经定量了。农忙时,全劳力每餐半斤、半劳力每餐三两、小孩每餐二两,农闲时,分别是三两、二两、一两。萝卜、白菜是餐桌上的当家菜谱,除农忙、节气打点“牙祭”外,平时是很难见到荤腥的。  相似文献   

19.
9月20日,即第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前夕,由群众在网上直接投票评选的"全国道德模范"出炉,一批爱国、敬业、诚信、友爱的道德楷模会聚北京,引来万众瞩目。然而对此,还是有不同声音,有人甚至表现出如此不屑:"道德模范?能当饭吃还是能当酒喝?这模范多少钱一斤?""多少钱一斤?"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诘问,凸显的是一种赤裸裸的价值取向,那便是:一切向钱看,一切唯孔方兄马首是瞻,将金钱看作衡量一切的标准,"悠悠万事,唯钱为大"。  相似文献   

20.
“知青”作为特定时期的专有名词,已经跟随那“火红”年代的潮涨潮落,封存在历史的一角。然而,有过这一经历的人,常勾起对上山下乡知青岁月的记忆。永远不会忘记那段饱含辛酸的日子。——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