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叶利钦一生所有的“战斗”中,与戈尔巴乔夫的权力之争,最为持久,也最为艰苦,堪称其政治生涯的第一战。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后,苏联改革加速走向失败,苏联共产党遭到前所未有的打击,苏联国家濒临解体。在这一背景下,叶利钦——俄罗斯第一任民选总统,与戈尔巴乔夫——苏联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总统,不可避免地展开了权力争夺战。  相似文献   

2.
苏共中央总书记米·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是一部很值得认真研读的著作。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首先包含着他正视现实而产生的危机意识。面对国际现实,戈尔巴乔夫看到:“人类在进入把核能用于军事目的的核时代之后,便不再是永生的了”。因为以往的战争尽管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然而人类的生  相似文献   

3.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接掌的苏联已处于严重危机之中:政治上专制腐败。最高苏维埃只是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所有事务的决定权都掌握在几个党魁尤其是总书记手里。在《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结束语中,戈尔巴乔夫写道:"我担任苏共总书记一职时,我拥有的权力可以和专制帝王相媲美。"  相似文献   

4.
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11日接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至今三年。三年来,他极力推行全面改革,虽然时间不长,步履维艰,却也使苏联这个强大而又多年停滞不前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出现新的生机。“新思维”这个伴随改革而出现的新词语,是1986年1月15日他在关于建立全面国际安全体系的建议中首次提出的。  相似文献   

5.
戈尔巴乔夫担任原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近七年(1985.3—1991.12),推行改革也近七年。改革一开始在构想中就是全方位的。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报告中说它“包括近期的和远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内部的和外部的”。但经济无疑是发起改革者思考的中心。他在同一报告中强调,“头等重要的任务就是坚决扭转经  相似文献   

6.
米·谢·戈尔巴乔夫 1931年生,俄罗斯族,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斯塔夫罗波尔农业专科学校函授班,1952年加入苏共。1970年起从事党务工作,1971年4月当选苏共中央委员,1978年11月任主管农业的中央书记。此后任政治局委员、掌管经济政策的中央书记和联盟院外交委员会主席。1985年3月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发起“变革”,提出“新思维”。1989年5月当选最高苏维埃主  相似文献   

7.
1999年4月22日,俄罗斯科学院俄国历史研究所教授A.C.谢利雅夫斯基应邀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与有关专家就苏联史上几个常引起争议的重大问题进行座谈。其中涉及了俄国现代化与城市化、十月革命、农业集体化、“肃反”扩大化、对斯大林与布哈林的评价,以及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等问题。谢利雅夫斯基所提出的某些见解①,在我国史学界尚属鲜见。兹将其择要整理如下,仅供参考。一、对近15年来俄罗斯历史编纂学的简单回顾从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至今已15年了。这期间,俄罗斯史学研究无论是政治观点,或是…  相似文献   

8.
自1985年3月至1991年12月,是苏联最后一届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在这短短6年多时间内,苏联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在世界范围内与美国抗衡、争霸一时的苏联,出人意料地、如此迅速地突然解体,不  相似文献   

9.
马保奉 《百年潮》2013,(8):49-53
苏联最高领导人访华,有两次最引人注目,一次是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另一次则是30年后的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赫鲁晓夫的访问标志着中苏关系由"蜜月"走向破裂,而戈尔巴乔夫的访问则是中苏经历了10年论战、10年武装对峙、10年谈判之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相似文献   

10.
在今日的苏联,公开性正形成为一股奔腾的政治潮流,戈尔巴乔夫根据列宁的思想指出:“不公开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民主、群众的政治创造性及参加管理”。这一理论是不容争辩的。历史经验向我们表明:公开性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并且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公开性、开放性;还是封闭性、神秘性已成为民主政治与专制政治  相似文献   

11.
试析苏联犹太移民问题的形成及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玉广  宋正 《史学月刊》2002,98(4):90-97
苏联犹太移民问题是苏联历史和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苏联对犹太移民的意愿采取限制性的政策。由此产生了苏联政治生活中移民申请被拒绝这一特殊的政治群体。他们以移居苏联国外为其主要的政治目标。苏联犹太人的移民意愿及移民申请被拒绝的活动引起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的关注,并在一段时期内成为影响美苏经济贸易关系的一项重要因素。戈尔巴乔夫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此后苏联的解体使这一问题的性质和重要性均有所转变。  相似文献   

12.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一再强调要加速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说“加速战略”今天具有头等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实现这一任务是全党、全民刻不容缓的事情。苏共二十七还把“加速战略”的任务写入苏共纲领修订草案中。它的具体目标是:到本世纪末,使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翻一番。为此,要求前5年,即“十二·五”计划期间(1986—  相似文献   

13.
大戈与小戈     
汤韵旋 《黑龙江史志》2013,(21):338-338
<正>有两个"过气"政治人物是很值得比较的,一个是前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一个就是前国民党主席李登辉。这两个人物由于前者格局大,影响大,有所谓国际观,所以我把他姑且称之为"大戈尔巴乔夫",简称"大戈",后者由于格局小,影响小,自绝于大陆,所以我把他戏称为"小戈尔巴乔夫",简称"小戈"。其实把他们称之为"大李登辉"或"小李登辉"亦无不可,只是国际社会难以接受,读者也不能接受,无非是因为李登辉只是个"蝇量级人物",  相似文献   

14.
孙成木 《世界历史》2008,(2):126-129
20世纪80年代,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指导下,十月革命的合理性受到怀疑。苏联解体后,十月革命被彻底否定。否定十月革命的人主要指责十月革命打断了二月革命后的民主进程、解散立宪会议、布尔什维克实行一党统治、独裁等。这是极大的扭曲。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所作为。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立即宣布《和平法令》、《土地法令》以及《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等,彻底完成了二月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十月革命巩固、发展了苏维埃民主制——民主制新的、最高的形式。苏维埃民主制的优势是任何资产阶级民主制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5.
冯玉芝 《日本学论坛》1989,(1):51-53,32
自从苏联推行改革政策以来,当代苏联文学呈现出十分活跃而复杂的局面。1986年6月19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召集有名作家参加的小型会议,提出了“公开性”这一重要原则,他指出,“一定要使公开性原则成为国家生活的准则。”不公开,就没有民主。苏共二十七大确认“公开性”为苏联政治生活、意识形态活动的准则,把  相似文献   

16.
微博历史     
正戈尔巴乔夫参加了1996年的俄罗斯总统大选,他的竞选队伍横穿南方的黑土地平原时,遭到了普遍的抵制。有人问他:"你为什么让叶利钦当了总统?"戈尔巴乔夫回答:"这能怪谁呢?是你们选举了叶利钦。"听众中有人高喊:"但是,你应该宣布选举无效。"  相似文献   

17.
白云涛 《沧桑》2010,(4):105-105,109
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所在。随着抗击金融危机,企业内外部形势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企业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和工作机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紧密结合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和企业经营管理,打破旧模式,构建新思维,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不断创新,从中找到一套既符合时代特点、又切合企业实际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体现其自身价值。本文力在探索企业改革发展中思想政治工作怎样发挥好"生命线"的作用,促进企业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于群 《日本学论坛》1989,(2):11-14,19
“苏联也是亚洲和太平洋国家”。这是戈尔巴乔夫在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向全世界再次明确的表态。尽管苏联2/3领土位于亚洲,但苏联过去从来没有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这里,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一直是苏联全球战略的“非重点”。近年来,在对历史的反思中,苏联终于发现了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外交  相似文献   

19.
民族问题就是民族矛盾曾有个时期,苏联国内外盛传苏联没有民族问题,说苏联的民族问题已经彻底、无保留地、一劳永逸地解决了。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总书记提倡改革、民主化、公开性以来,苏联接连发生了数起大规模民族纠纷,不少人感到突然,实际上,这可能是对“民族问题”一词考虑不够的缘故。  相似文献   

20.
戈尔巴乔夫后悔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改革”往事进行严肃思考后,他向本刊记者吐出肺腑之言3月2日的75岁生日,使戈尔巴乔夫再一次成为近期的国际热点人物。2月28日晚,为祝贺他生日而举行的音乐会在莫斯科国际音乐大厦开场。在鲜花、掌声和祝福中,戈尔巴乔夫精神焕发,格外高兴。然而记者知道,也许晚会一结束,他又会陷入深深的忧伤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