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史学界,对丹东的评价历来毁誉不一。法国著名史学家奥拉尔,一生为丹东辩护,称丹东为真正的英雄,唯一的革命巨人和爱国主义的化身。另一史学家马迪厄,则一味贬斥丹东,说丹东是个腐化堕落、叛国通敌、反对革命恐怖,力图推翻现政权的阴谋家和投机分子。苏联史学界则基本上采取了马迪厄之说,认为丹东在后期,鼓吹宽容,勾结外敌,反对恐怖,堕落为大革命的敌人。在我国,解放前有人称丹东是“革命巨人”,是照耀法国和  相似文献   

2.
革命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历史运动,它可以发生在多种背景下:当旧政权固执地抵制现代化变革;重要的社会群体不再信任政府,并依据新的社会纲领反抗政府;社会存在广泛的"相对被剥夺"以及对政府的不满,等等。革命起初被认为是向旧的美好时代的回归,后被想象为将要开辟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早期很多革命表现出由温和向激进发展的模式。从19世纪起,政治革命的参与者开始扩大,劳工大众登上政治舞台,要求政治参与权利和基本的社会保障福利。革命往往以威权政体建立的形式而结束。摆脱"革命后的困境",需要以创新精神构建合理的制度框架,以实现革命所追求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3.
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共产党的“阶级革命”与青年党的“全民革命”在 1 92 0年代同时并起。革命由过去的一党独导发展为多党竞举的局面。三党对革命的积极认证和遐想式期待 ,将革命建构成为一种与自由、解放相关联的强势政治文化。政治改革道路的不同选择不再被定义为“革命”与“改良”之争 ,或激进与温和之别 ,而是被建构为“革命”与“反革命”的圣魔两立 ,水火不容。三党对“革命”的竞相诠释 ,使得革命话语在日趋神圣化与正义化的同时 ,又蕴含着浓烈的任意性和专断性成分。  相似文献   

4.
十月革命后,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史学界普遍称他们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为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己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笔者认为,把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称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不科学的,应该称他们是“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5.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革命往往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事件,而革命史写作与意识形态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美国史学界关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经历了从辉格主义范式向新美国革命史学的转变,这场革命也从建国之父领导的政治革命,被改写成了一场由普通民众和边缘群体扮演主角的全面变革。在这一转变中,平民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性主义等思潮与革命史写作之间发生了微妙的互动。这种经过重构的美国革命史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已经从学术的边缘走向了中心,并为当前美国社会各种激进的意识形态提供了新的能量。但它仍只是美国革命史的众多相互竞争的版本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6.
对太平天国革命在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方面作具体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这一问题,近年来史学界已有所论述,但有较大分歧意见。争论的焦点是:太平天国革命后,江南农村的土地关系有无变化?有多大变化?归纳起来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以李文治同志为代表,认为有显著变化。表现在太平天国革命后,自耕农兴起,有些地区“大地主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7.
关于法国大革命时代巴黎无套裤汉的研究在我国史学界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对于他们在革命时代所处的政治地位、社会构成、革命作用及其局限性尚缺乏应有的评价。本文拟就上述问题阐述一点个人的看法和研究心得,以期与史学界前辈和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8.
周东华 《史学月刊》2007,(10):98-104
何塞.黎萨尔被认为是菲律宾"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基石"。在有关黎萨尔的研究中,黎萨尔与菲律宾政治变革的途径,即经由"改革"还是"革命"来达致国家的独立、获取全民的"福利",是争论不休的一个关键问题。从黎萨尔的著作来看,黎萨尔倾向于经由菲律宾政治精英在殖民政府内部对现有不合理的旧制度进行一场彻底的、激进的"好改革"来实现菲律宾的独立和民主。如果这一条道路走不通,那么,"暴力革命"将是最后的手段。黎萨尔所强调的"精英化的好改革"的政治思想,经由美国殖民政府的渲染,最终构成为菲律宾现代政治变革的基本模式——旧框架内的和平革命。  相似文献   

9.
吉霍米洛夫是俄国历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他的人生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部分:他前期的活动是激进的革命者,即使在其流放期间也在鼓动国内的革命者进行革命,推翻专制制度;而在1888年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一位激进主义者转变为一位维护沙皇统治的保守主义者。他的这种政治立场的转变,本身就值得探讨;就其方式而言,他后期的政治立场更趋向于保守的改良,而非激进的革命,也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0.
王赳 《史学月刊》2006,(12):67-74
20世纪初,英国妇女社会政治同盟在艾米琳·潘克赫斯特夫人及其女儿的领导下,掀起了一场以暴力的激进方式来争取妇女议会选举权的运动,这与早期温和的妇女参政运动截然不同。“要行动,不要空话”的激进斗争方式在英国乃至世界妇运史上烙下了独特的印迹。该同盟采取激进策略,既有19世纪工人激进主义的影响,也是对近50年妇女参政诉求没有结果的绝望反应和对传统视野中维多利亚女性形象的反叛。这种激进的暴力斗争方式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霍华德·津恩是美国新左派史学的著名人物,以其激进的批判精神著称。他的代表作《美国人民史》以"人民"作为核心概念对美国历史重新进行解读和叙述,反思盎格鲁—新教文化为核心的"美国信念",指出以往历史书写背后隐含的白人种族主义、精英主义、性别歧视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种族"、"性别"、"阶级"为核心的分析范畴开始主导美国当代史学,津恩的"人民历史"恰逢其时地体现了这一趋势。围绕津恩这种激进的史学思想在学术界内外展开的争论,体现了史学走向公众之后对政治价值观造成的冲击和分化,展现了学术和政治在历史书写问题上的巨大张力,这也反映了当代美国史学界在政治认同问题上所面临的分歧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对革命转变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史学界对大革命时期的陈独秀是否主张“二次革命论”展开了讨论,我们持否定看法,认为陈独秀在大革命时对革命的转变、革命前途以及革命后建立的政权性质、经济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1917年俄国革命的政治结果——布尔什维克党掌握政权,是74年苏维埃时代的历史开端.了解和认识这场革命,是我们理解和评论苏维埃时代历史的逻辑起点. 20世纪末以来,俄罗斯史学界对俄国革命史的研究在选题、方法、史料、观点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同时不断有新资料被发掘和公布,从更多侧面重现了1917年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主要政治组织和关键人物的思想和活动,为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提供了条件.美欧学者对俄国革命史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受到西方历史学总体发展趋势的影响,出现了一些研究革命时期社会心理和群众精神状态、各社会群体的经济状况和日常生活、俄国革命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论著.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卢梭在民众心目中是倡导平等与美德的哲学家、情感小说家、自然神论者,革命后,法国的卢梭观中平添激进暴力的因素。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界有激烈的左右之争,右派批评卢梭毁坏了法国的传统,为此极力阻挠1878年卢梭逝世百年和1892年共和百年的纪念仪式。但卢梭在著作中并未倡导革命,而且在他的时代,“革命”一词指的是天体运行的往返规律,尚不具有现代的政治意义。那么,如何理解卢梭与1789年法国革命的关系,以及他如何进入革命话语体系?是卢梭的思想引起了革命,还是革命塑造了现代意义上的卢梭?  相似文献   

15.
西方史学界对中古后期英国政治史的研究素来聚焦在对议会的考量上。然而,要全面理解中世纪后期的英国政治史,仅仅研究议会的历史是不够的,还应该研究那些在议会内外活动的政治势力尤其是世俗贵族群体的活动,因为它们对议会活动的主题与限度乃至整个王国发展之政治走向具有重要的乃至关键的影响。探讨那些在王国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贵族即所谓的"超级臣民"因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资产阶级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重要的阶级力量,它的经济政治活动对俄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长期以来,苏联及我国史学界对俄国资产阶级一般是持否定态度,认为该阶级从来就不是进步的阶级,而是反革命、反人民、反民主的阶级;认为该阶级在20世纪初的俄国民主革命中起到了极端反动的作用。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是非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必要对俄国资产阶级进行重新研究。全面客观地考察资产阶级的政治活动,合乎实际地做出科学的评价,是历史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笔者拟考察资产阶级在20世纪初俄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甲的政治表现,以期对其历史地位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国内史学界在研究和探讨美国革命时,大多从政治、宪法、经济、贸易、黑奴和民族等视角阐述美国革命的渊源和意义,鲜有宗教因素方面的考量。北美殖民地与英国宗主国在两大宗教问题上存在着冲突,宗教在推动殖民地走上美国革命之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印战争结束后,随着英国在宗教和政治上加大对北美殖民地的干预和控制,宗教自由和政治自由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不可须臾缺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殖民地争取宗教自由的斗争促进和推动了美国革命的爆发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二十世纪的中国,充满着动荡和变迁,它是一个古老文明浴火重生的战场,也是各种各样的革命运动最活跃的舞台。近年来,在一度经历"告别革命"思潮席卷的中国史学界,"革命"又悄悄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引入社会史、文化史、历史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方法和视野研究中国革命的论著层出不穷,"新革命史"研究已蔚然成风。与传统革命史研究以阶级斗争作为历史变迁的核心动力和历史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同,"新革命史"力图摆脱阶级斗争的解释模式,注重从政治结构、社会动员、革命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军产生的时间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海军产生于何时?这是历史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史学界对此认识却很不一致。一种意见认为,中国海军产生于近代,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中国海军早在古代就产生了,具体说来可追溯到春秋中、后期。两种意见究竟以何者为是,倒是一个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兰斯顿·休斯创作了许多革命的激进诗歌(RadicalPoems)。这些诗歌自发表以来一直备受争议。这篇文章从休斯的激进诗歌写作的背景入手,探讨了休斯在30年代的美学上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他的激进诗歌的影响,分析其备受争议的原因。30年代休斯坚持实用诗学观,一方面强调诗歌的政治功用,而他的激进诗歌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诗歌的文学美;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他更加强调诗歌与民间文化的结合,虽然这一技巧多为批评家们所诟病,但却创造了一种集合了各种声音、融合了多个文化,能反映大众心理的诗歌形式。人们应该从多个视角去审视用休斯的激进诗歌,而不能一味地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