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朱思想,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其核心观点是"存我为贵,侵物为贱"、"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朱之学在战国时代风靡一时,此后堙没,长期以来被指责为"自私自利"、"纵欲放荡"、"廉耻不立"、"无君无父"。清季民初,杨朱思想再度活化,风行一时,这是中西学会通的产物,是西方现代性挑战的一种本土回应,是近代中国先进之士民权、权利、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追求的本土文化表达,由此,两个"大变局"时代的思想得到共鸣。  相似文献   

2.
杨万里的历史通变思想的内涵是主张历史变化不已,但有“一治一乱”章法。他提出“穷必革”和“圣人惧于革”,总结出变中有常、“中正立而万变通”、“兴天下之大利,为天下之大益”和革除弊政重在用人等原则,要求区别对待“一代家法”与“祖宗家法”。杨氏以史事参证《易》理  相似文献   

3.
夏茜 《史学月刊》2024,(3):5-17
“天下”观提示了先秦法家立论的两个边界,空间上以周天子统治区域为界,价值上以符合兆民的长远利益为界,前者是现实目的,后者是终极依归,前者的实现亦是为后者服务的。天下一统之后的秦政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重在偃武立德,后期重在开边兴作。从法家“天下”观的视角来看,前期秦政以法家“天下”观为基础,后期则在空间与价值的双重意义上,逾越了“天下”的边界。先秦法家主“变”的历史观,使其学说在一统天下的现实目标达成之后,拥有了发生转向的可能。思考法家学说在天下一统时代的可能面向,有两条进路:一是反省战时模式下带有极端性质的农战政策,别开富强之途;二是基于法的公平原则,明确法与术、势的分际,完善并落实同一性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4.
王麟 《文史天地》2003,(12):36-38
秦始皇焚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进行治理。但是,秦朝野上下,还有一些儒生,极力主张复辟殷、周时期的分封制。他们借《诗》、《书》、百家语为论据,建议废郡县,分封皇子功臣为诸侯。无疑,这是一个复古倒退、不合时宜的政治主张。丞相李斯抓住儒生“是古非今”这一点大做文章,肆意把这场政治上的论战扩大为一场思想独裁运动。他指斥儒生们是各尊私学、诽谤朝政的不法之徒。采取措施,“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全部送交地方官“杂烧之”。有敢聚谈《诗》、《书…  相似文献   

5.
盐,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人人不可缺少。俗话说:走遍天下离不了钱,山珍海味离不了盐;走遍天下娘好,吃尽滋味盐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无论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盐既是民生之必需,也是国家财政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甚至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6.
在讲过志书的遭遇之后,还想要来讲一讲志书的幸遇。人们在讲某件事物或在某一事件中的幸遇时总是带着一种兴奋喜悦的心情,而笔者在这里要讲的方志的幸遇,却带有浓重的苦涩之味。地方志是地情著作,修成刊行之后,它就是天下之公器,应当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人人得而用之,人人亦当宝之。这里所讲志书的幸遇,都是它们经历过种种磨难之后,幸而为有识之士挽救于濒危,只能算是不幸中之幸罢了。  相似文献   

7.
鲁迅有没有自己的正面主张?有,“立人”思想,就是他的最值得注意的正面主张。这一思想的要义,即如他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所说:若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只有“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才能“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  相似文献   

8.
清代桐城派散文家主张"言有物"、"言有序",其集大成者姚鼐在致友人秦小岘的信中说:"鼐尝谓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词章、考证三者之分,异趋而同为不可废。"(《惜抱轩文集》卷六)在《述庵文钞序》中又说:"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  相似文献   

9.
盐,国之大宝     
蒋蓝 《华夏地理》2004,(8):52-63
盐,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人人不可缺少.俗话说:走遍天下离不了线,山珍海味离不了盐;走遍天下娘好,吃尽滋味盐好;开门开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无论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盐既是民生之必需,也是国家财政赋税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甚至是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10.
根据明太祖诏令文书,对明朝初年外交观念进行初步考察,明太祖外交观念的基础不是建立在广义的天下观上,而是建立在国家观上。尽管王朝初建时,也有天下主身份与形象展现,但是在现实中则更多地定位于大国之君。这说明在明朝统治者的认识中,天下国家已经重新定位:从一元天下到多元国家,从天下主到大国之君。所谓从"天下"缩变为"中国"的过程就这样开始了。从传统帝国天下观到国家观,观念重构的过程,也就是历史转折的过程,标志了传统帝国逐步向近代国家转型的趋向。  相似文献   

11.
格桑益西 《西藏人文地理》2006,(3):138-142,144-149
佛教密乘事部三怙主,简称三怙主,藏语称“日松贡布”,即佛部文殊、莲花部观世音、金刚部金刚手三尊菩萨的合称,表大智、大悲、大力,为佛教密乘行者人人必修的法门,尤为藏传佛教所尊崇,故有“唯诸佛文慧文殊,慈悲本体圣观音,威力自在密部主,敬礼至圣三依怙”的礼赞。  相似文献   

12.
李自成是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大顺开国皇帝。他在领导起义农民进行反抗明王朝黑暗统治的斗争中,为了实现“取天下”的斗争目标,推行农民军所提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主张,不仅把“尊贤礼士”作为自己的用人方针,还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措施,广集人才,量才擢用,曾以“能尽用人所长”著称,从而建立了大顺政权,取得了  相似文献   

13.
孔子、孟子和苟子的“夷夏之辨”、“外夷内夏”、“夷夏之防”、“华夏一统”等民族思想为中华民族思想理论奠定了基调。虽然他们区分“夷”、“夏”的标准都是以“文化”为价值判断,但三人强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孔子的民族观念是对西周以来民族思想的继承,主张以“仁”、“德”为区分民族差别的标准,讲究“和为贵”;孟子的民族观念继承了孔子民族思想的开放性因素,其核心是“以夏变夷”,其指向是以仁义治天下;苟子的民族观念则是以“礼乐”为中心构建起来的,也具备开放性特征,但其着眼点在“严夷夏之防”,终极目的是通过“礼乐”之教而使天下一统,直接为巩固君主集权体制服务。  相似文献   

14.
正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的报告  相似文献   

15.
年鉴发展需要创新,但在年鉴编纂中很多进步或成果都不是创新,而是与时俱进、常编常新的。长期以来,年鉴编纂工作中存在五个认识误区:将年鉴定性为资料工具书,年鉴不是“官书”,年鉴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过于陈旧和狭隘,主张创新是年鉴发展的主题,讲年鉴规范就是“千鉴一面”,因此,亟须正本清源,回到正确的认识上来,年鉴工作才不会走弯路。年鉴规范是基础,人人必须遵守;年鉴创新是提高,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年鉴创新必须具备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来自于年鉴理论学习和研究,更来自于年鉴编纂工作实践,没有年鉴编纂工作实践的创新是空洞的、乏力的。  相似文献   

16.
“和风细雨的好时节天地与人和,和颜悦色的好感觉人人很亲和,和气致祥的好人家日子挺祥和.和衷共济的共和国心齐力更和……和谐中国,和谐中国,一个中国同欢同乐一唱天下和。”青年歌手祖海的一曲《和谐中国》,唱出了全体国人的心声,与《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一样脍炙人口、响彻神州,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他以政治家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的封建文化,深刻地体会到它太陈旧、太落后了。在当时列强竞争之世,中国处在“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形势下,必须引进当时还是先进的西学来改造它。康有为主张“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他在传播西学,改造中学,改革教育,培养人才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当时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1057年,苏轼、苏辙兄弟同时赴京赶考,结果双双金榜题名,轰动一时。从此,苏氏父子名闻天下,世称"三苏"。那一年,主考官是著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当时正在倡导诗文革新运动,主张  相似文献   

19.
<正>泰州学派师承“阳明心学”,从“格物致知”出发,主张“百姓日用即为道”,将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列,视大众衣食住行、自然欲求为“圣人之道”,倡导建立“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社会。由于强调人的主体性平等性,反对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抑,学说甫一问世,即为士农工商各阶层广泛接受,吸引一批儒士名臣追随、  相似文献   

20.
介夫 《贵阳文史》2009,(6):81-82
没有独享之资源,岂能名播华夏! 天地福兮!万物福兮! 上天造化“太阳之贵的贵阳”,得山水之美,气候之宜,商贸之兴。交通之旺,民族之乐,实乃“天下爽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