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波音 《世界遗产》2014,(12):6-6
<正>服装服饰,往往是一个民族的鲜明符号。有人提倡汉族人应该穿汉服,也有好古者一袭长衫走天下。即使在现代服装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国的许多民族在节庆等活动中,仍然会脱去日常的便装,穿上本民族的传统服装,载歌载舞。前些天北京APEC会议上,融合了宋锦、苏绣等多项非遗传统技艺和现代服装技术的"新中装"亮相会场,引来无数目光。新中装恰如一个符号,它既有"中"的一面,也有"新"的一面,结合了传统与现代。本期特别策划也借助新中装这个话题,既关注宋锦、苏绣的历史沿革和传统技艺,也关注设计师将非遗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正>穿越千年的时空,我们走进宋锦和苏绣繁荣的时代,从这两样在中国织绣历史长河中具有代表性的技艺,来一窥当时人们生活的繁荣与艺术造诣的精彩。这两种技艺流传至今,既传承了古人的智慧,又顺应时代发展开创出新风格。2006年,苏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宋锦织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  相似文献   

3.
漫谈沈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蕾 《收藏家》2005,(2):53-58
一中国的四大名绣是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而苏绣又因其工整、细腻、雅洁、精致的传统特色名列四大名绣之首。沈绣就是在苏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仿真绣艺术。她的创始人为著名刺绣艺术家沈寿。沈寿原名沈云芝,号雪宦,苏州木渎人,后定居南通。其作品多次在国际上获奖。曾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通设立刺绣学校传授技艺,并将自己的绣艺口授张謇,由张謇执笔出版了较完整的一部刺绣理论著作《雪宦绣谱》。  相似文献   

4.
<正>刺绣是中国独创的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工艺美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绮丽瑰宝。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四大名绣是中国民族传统刺绣工艺的杰出代表,发源于苏州吴县的苏绣,在清代进入鼎盛时期,以“精细雅洁”享誉全国。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时代变换、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苏绣融合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本土文化,有了新的创造与突破,以沈寿为代表的一批近现代苏绣艺术大师也应运而生。沈寿技艺高超,品行不凡,张謇矢志报国,重文重才,两人在共同的理想和事业追求中产生交集,共同推动了苏绣的嬗变飞跃。  相似文献   

5.
葛莉 《东方收藏》2023,(10):119-121
仿真绣也称“沈绣”,是我国著名刺绣艺术大师沈寿以苏绣为传统,吸收西方文化精髓革新创制的一种绣艺。1914年,张謇先生聘请沈寿到南通主持女工传习所,成立南通绣织局,以教学的方式将传统刺绣和她所创制的仿真绣艺术向学员们传授。南通刺绣由民间实用进入艺术创造,开始以独有的姿态步入社会经济舞台。沈寿在南通授绣八年,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刺绣人才,并且开创了既传统又现代的仿真绣技艺,更宝贵的是留下了影响深远的刺绣新理念——“以绣自强于志、以绣自立于世”的创新精神及其精美绝伦的刺绣艺术。  相似文献   

6.
中国刺绣艺术历史悠久,著名的就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名绣,而沈绣是苏绣中的极品。它以画面雅致和形象逼真闻名于世,还屡屡被选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绣品?它凭什么赢得“绣中绣”的美誉?  相似文献   

7.
胡迟 《江淮文史》2015,(1):153-168
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人类口头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其中典型之一。青山绿水,粉墙黛瓦,雕梁画栋,四水归堂……徽州民居的美,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时至今日,工业文明的发展已将我们的住宅理念层层刷新,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在今天还有实用价值吗?它的技艺传承方式是否还适用于当代?在今天城镇化建设大潮中,它的功能是什么?它,有怎样的未  相似文献   

8.
正广绣一般是指以广州、顺德、南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一带民间刺绣的总称,也是广州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类"三雕一彩一绣"之一,与苏绣、湘绣、蜀绣并列为中国四大名绣。广绣在历史流变中融汇中西、汇通南北,其发展史可以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衰的见证,并在国家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下不断发展创新,延续传承。  相似文献   

9.
中国丝绸文化博大精深,丝绸织染技艺的创造,形成我国三大名锦 (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南京的云锦)和四大名绣(蜀锦、苏绣、湘绣、粤绣),这些都是我国极其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吴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产物。苏绣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其形式多元、流派繁多、人才辈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生活。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苏绣要创新发展,如何采取有效对策使其行业后继有人,从业人员的原创能力适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是其行业健康生态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国人曾经掀起仿制轮船的第一个高潮,但时过不久,又回到了苟且偷安的状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在利用本国的能工巧匠试造轮船的基础上,设立了中国最早的造船机构,开始了"官为主持"制造轮船(主要是兵轮)的实践,并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轮船制造人材和驾驶人材。  相似文献   

12.
时潇 《世界遗产》2014,(12):53-57
借着"新中装",宋锦和苏绣都出名了。苏州丝绸博物馆是宋锦的非遗保护单位,馆长丁怀进最近频繁地接到关于宋锦的电话,有的人想要到博物馆参观宋锦,有的人要联系采访苏绣传承人,而南京即将举行的一个工艺美术展览则向丁怀进抛来"绣球",他们紧急调整展览内容,希望将苏州宋锦列入。在这一片向好的形式下,宋锦和苏绣的传承还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已83岁高龄的蒋雪英,满头乌发,面容光洁,声音柔美。她不光有苏州蒋雪英刺绣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头衔,还要定期到苏州技师学院、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讲课,是标准的朝九晚五"上班族"。在日本,蒋雪英被尊称为"人间国宝",37年间43次应邀东渡日本传播苏绣艺术,是名副其实的中日  相似文献   

14.
传统民居是祖先们代代相传的智慧结晶,它必然有着"古为今用"的有益成份;传统民居融艺术性、民族性、历史性、文化性、民俗性等于一体,但在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着被腐蚀、被推毁、被消亡的困境,保护传统民居,使其传承下来,使文化和历史不会断层,对于后代子孙,都有重大的意义;对于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需要文化部门牵头,人文知识分子、文化爱好者结成盟军,激起民众对传统文化、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并成为其守护者,使传统民居不仅仅是实体保护与技艺的保存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生态的延续保护,让这项濒临失传的技艺得以留传下来。  相似文献   

15.
正传统工艺品设计对于我们新一代技艺传承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其设计既要体现传统工艺品所承载的文化,又要与现代人审美观相结合,并产生共鸣,使传统工艺品在实用和观赏的过程中达到传承中华文明的效果。以我所传承的巧生炉铸造技艺中造型艺术为例。点、线、面、形是铜炉创作的语言和基本元素,但如何运用和组合这些元素,直接关系到铜炉造型的美感。所谓"增一分则肥,减一分则瘦",这种对艺术元素的运用自有其巧妙。应用成功,可以令铜炉钵现韵味和美感,运用不成功,铸造出的铜炉可能会"怎么看都不那么顺  相似文献   

16.
“这山唱,那山合,家里唱了几屯子,山中还有几岩壳。”四川广元的民间山歌极负盛名,广元青川的山歌“薅草锣鼓”早就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刺绣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自汉以来,逐渐成为闺中技艺,上自皇家贵族,下至一般百姓对刺绣都情有独钟。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以蜀绣、苏绣、粤绣、湘绣,这“四大名绣”为代表的中国刺绣艺术。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2016,(5):58-61
正库休克维吾尔族库休克是古老手工技艺的产物,这种精美的手工技艺由勤劳的柯坪人民祖祖辈辈传承至今。库休克保留了柯坪的地方特色,与自治区其他地方生产的库休克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是由自然杏木制成,制作中未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属纯天然手工制成品。库休克是维吾尔语,意为"木勺"。当地少数民族有用它吃饭、喝汤的习惯,由于勺子是用木头做成的,使用起来不会烫手,库休克就成了维族人们厨房里最受欢迎的餐具。库休克主要用于吃饭,还可在麦西来甫中与其他民族乐器一起弹奏。  相似文献   

18.
"传承"是近几年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现最多的词汇,怎样以"传承"的形式来打磨保护非遗项目呢?政府机构、NGO组织及一些社会人士都在积极尝试探索中。一项名为"公益课堂"的项目,通过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贫困学生学习传统技艺,在全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非遗传承课堂,探索出一条非遗保护的独特路径,让那些沉寂多年,甚至濒临灭绝的传统技艺重新走进民间、走上舞台、走入大众生活,为非遗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生长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刺绣工艺历史悠久,大师辈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举世公认是清末民国初的刺绣工艺大师沈寿。她继承传统,借鉴外国的刺绣技艺,创造了仿真绣,把刺绣工艺推向新的高潮。本刊于1992年第5期和1993年第4期封面上刊登的两幅苏绣人物像:《全世界救世主耶稣像》(简称《耶稣像》)和《美国女优倍克像》(简称<<倍克像》),则是沈寿仿真绣的代表作品。 绣品《耶稣像》纵54.8厘米、横39.4厘米,嵌装在内框呈椭圆形的红木镜架内。绣稿是以文艺复兴时期后期意大利著名画家琪特创造的一幅油画作为样本,以东方的艺术形式进行再创造,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在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诸多名砚是中国文明之花中绚丽的一朵,它在传播和弘扬祖国文明传统中作出了辉煌贡献。但它和其它收藏品一样,曾一度埋没,然而,“天生丽质难自弃”,时下又在全国成了亮丽的风景线。产生并流传于云南省永仁县的苴却砚,它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在中国名砚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成为清代以来云南的一个名特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