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未参禅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入门之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悟道之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人们熟知的参禅三境界。虽然参的是"禅",但绝非狭义的宗教之"禅",而是广义的生活之"禅"。比照万事万物,似乎都囊括在此三境界中,艺术自然不例外。清韵雅致水彩情欣赏王涌的水彩画,你会被其清新、流畅、欢快和画中散发的那股淡淡的水墨韵味及色彩韵味所吸引。他的水彩画给人的感觉就是清  相似文献   

2.
古人以山水论佛法乃至人生境界,有三阶段: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所谓蓦然回首、云开雾散处,虽然山水依旧,却是境界大异。千年峨眉山亦然。从震旦第一的鼎盛,到明朝以来因为动乱多有荒废,当代的修复建设使得峨眉山欣欣向荣, 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第一山”工程,峨眉山出现千年难得的“新金顶、新峨眉”盛况。  相似文献   

3.
读史的境界     
正读史,虽然各取所需、见仁见智,却有不同境界,恰似禅师参禅: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拘于表面);有所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有一定心得启示);彻悟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洞察世事)。今年为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铭记当年那段非凡历史,理当超越表象,深入感悟其伟大的精神价值。作家魏巍指出: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所经受的艰难困苦,人间罕见;他们所显示的勇敢和坚毅,是人类美好品质最辉煌的范例。学者陈力说:忧患和责任担当,使中国共产党人激发出惊天动地的力量,长征路上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将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由"左"倾错误导致的战略转  相似文献   

4.
周超 《神州》2013,(13):233-233
佛教禅宗有三句极为耐人寻味的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三句话形象的概括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三个阶段。无论是赏析绘画作品,还是到室外写生作画,对于认识事物,有着哲理性的联系和指导意义。在绘画风景写生过程中学会观察事物,学会比较,学会表现,这也反映了作画的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5.
正山水是自然景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山水是承载了更多精神内涵的载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都是把山水比拟成和自己心灵相通的有思想有灵性的存在。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山水风物最能涵养人的品格和精神,山水既是自然资源,也是濡养当地人的精神源泉。镇江市地处长江南岸,大运河穿城而过,市内河道众多,山头林立,地理位置独特,是  相似文献   

6.
章毅 《世界》2013,(5):138-143
你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穷还是穷,并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改变——我所做的最大的意义,是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或许两三年,或许更长时间,当春雷震动春雨倾洒的时候,这颗种子自然就会发芽成长,长成一棵树。  相似文献   

7.
赵亮 《神州》2010,(9):72-73
很迷恋柯南"事情的真相只有一个"论断的斩钉截铁,很感佩吴清源对于一生之敌本因坊秀哉"他是坏人"评价的轻描淡写,也很憧憬王国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境界的返璞归真,所以,在后来的生活中,每逢纷乱芜杂,我总要退回来问自己三个问题:"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唐山大地震》是个什么片子?这是一部商业片吗?里边的痛彻心扉、人文情怀可能使你无法同之前《英雄》、《十面埋伏》、  相似文献   

8.
巢湖行     
“睛看水,阴看山”是妇孺皆知的俗语,五月是观水赏山的好时节,于是,我来到了这个久已向往的安逸的地方——巢湖。安徽巢湖离南京非常近,驱车几小时就到了。步入城郊,那是一片农村繁忙的景象。穿梭在林阴道上,大片麦田被远远甩在后边。即使这样,不断闪现的田地上,也可不时闪过农民们在扛犁赶  相似文献   

9.
一吃武昌鱼是必须亲临梁子岛的。岛人云:黄山归来不看山,梁子离去不食鱼。也许黄山归来还可以将就看山,离开了梁子岛就抹不去记忆里的那一片波涛了。那湖、那水、那波浪总是养育了武昌鱼的清丽或妖娆,其容也独,其姿也媚,终究是要来一句"到梁子岛上来罢,看在武昌鱼的份上。"武昌鱼原生在梁子  相似文献   

10.
刘奕 《贵阳文史》2011,(6):55-58
手记:梦想、坚持和成长似乎是背包客人生中的起承转合,背上背包、用双脚行走,看山、看水、看人……这样的场景听起来近在咫尺,仿佛出发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可惜这样的生活却远隔重洋,其间的距离或许我们可以归咎为现实的无奈。不是没有羡慕过背包客的潇洒与自由,不是没有向往过在路上的美丽与新奇,可惜羡慕始终只是羡慕,向往也始终只是向往,梦想终究没能如愿以偿地照进生活。  相似文献   

11.
银子岩     
田瞳 《丝绸之路》2013,(1):71-72
来到桂林,游览了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必定还要看一看举世闻名的钟乳石溶洞奇观。 桂林山多,可以说是山山皆有洞。游览桂林,一看山,二看水,三看洞。如果没看溶洞,等于是没到桂林。桂林溶洞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七星岩、芦笛岩、冠岩、丰鱼岩、银子岩……都已铭扬天下、倾倒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令人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12.
青理东 《旅游》2003,(12):40-42
开发旅游是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南江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四川的一大旅游新亮点。境内有幅员680多平方公里的光雾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幅员401平方公里的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春夏秋冬各有特色,素有“九寨看水,光雾看山”的美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为吸纳民间资金提供了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3.
这碧水、青山、沙洲、溪泉,单个看远不是绝色;在这富春江边,却机缘巧合组成了最佳的山水绝配。"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密",青山叠翠,溪泉泻玉,田园似锦,江水如练,构成了富春江上奇美绝景。  相似文献   

14.
<正>陆文夫人生食谱,苏帮菜占第一位。在苏帮菜中,家常菜最好吃。家常菜的核心,是一个"家"字。所以,陆文夫说,"吃遍天下,还是回家"。(陆文夫《人之于味》)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意味。陆文夫成为美食家,家人的贡献很大,一妻二女,都是烹饪高手。唯独陆文夫,上得了厅堂,却下不了厨房。所以,探讨陆文夫的美食人生,不能回避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贤妻,管毓柔。  相似文献   

15.
“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听到去过的人谈起那个美丽的地方,或在摄影图片上见到沟景时,心里常生出一丝羡意和企盼。 笔者有幸参加了在5月中的一次川北之行,得知途中经过九寨沟时竟欢喜得一夜未眠。登上列车,次日深夜到达了广元。清晨又坐上汽车沿白水江逆流而上,向阿坝藏、羌族自治州的南坪县进发。  相似文献   

16.
<正>黄埠墩,系无锡古运河主航道中一小岛,位于吴桥以南,京杭运河无锡城区北塘段。相传战国时,楚相春申君黄歇曾疏浚芙蓉湖,治无锡湖,立无锡塘而留下此岛,后人为纪念黄歇,命此墩为黄埠墩,是无锡历史最为悠久的名胜古迹。本文择要介绍明清时期的黄埠墩。一、黄埠墩氽在水浮面明〔弘治〕《重修无锡县志》载:“黄埠墩在县北五里,有水环其四周,上有水月亭、环翠楼,九龙诸峰并列于前,过客必登览焉。”黄埠墩是明代大运河上重要景观、必游景点,看山观景,顺便歇息。  相似文献   

17.
<正> 在从原有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中,一份从文学角度介入旅游的刊物能生存下来,并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是一件很不容易事。所以,在《旅游纵览》百期来临之际,人们向她表示祝贺,也是很自然的。旅游与文学的关系渊远流长,在资讯传播手段和交通条件原始的状态下,藏在深山老林的美景能广为人知,成为名胜,主要是通过文学的传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描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赞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疑身在此山中"的哲理,多少由美景引出的名篇名句成为中国文学宝库的珠玑,也成就了今天的旅游热  相似文献   

18.
成风 《旅游》2012,(5):40-43
从地形图上看,西湖群山山脉走势就像一个巨大的"爬"字型。以最北端的老和山为发端,径直向南直至畔的桃猴山,约18公里。山脉中间段的狮子笼为一处山结,从此处再分一脉与西侧山脉并行向南至五云这一脉东侧的九溪为切割山谷,东侧再行横向一脉径直而去,收尾于吴山,直没入城市中心。第一次看见西湖群山是20年前,当时只闻西湖盛名,至于围绕西湖的群山只觉得是些点缀。今年过完年,工作变动,竟可以常驻杭州,难道是注定与这湖山相映的城市有一段妙缘?我不仅可以重走苏堤看山,更要登山瞰湖。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把宋、金时期的一种以"牛、水、星、月"纹饰为主题的铜镜称为"犀牛望月镜"或"吴牛喘月镜",但笔者经过仔细辨别和考证,发现前人在这类铜镜的认识和定名上有一些不妥之处。一是宋金时期这类铜镜纹饰中的"牛",既非犀牛,也非水牛,而是镇水神兽"井木犴";二是宋金时期这类纹饰的铜镜并不是"犀牛望月镜"或"吴牛喘月镜",实为"井宿镇水镜"。至元明时期,这类铜镜的纹饰才逐渐简化,直至最后演变为"犀牛望月镜"或"吴牛喘月镜"。因此,我们在鉴定这类铜镜时要仔细辨别,不能盲目地把元明时期的"犀牛望月镜"或"吴牛喘月镜"与宋金时期的"井宿镇水镜"相混淆。本文所说的一些鉴定方法可用在此类铜镜的鉴定上,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穷物理     
<正>破土器、庖厨刀还是铡草刀?三角形石刀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和青铜时代早期文化的一种特殊形状的石器,其功能众说不一,不少考古学家认为它是作为农业工具使用的"破土器"。通过对湖州毘山遗址出土的两件商代三角形石刀进行微痕分析,并与采用复制石器进行实验考古后所得到的微痕进行比较,可知毘山三角形石刀不是"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