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②“曼生壶”与“杨彭年制”款的紫砂壶曼生壶与杨彭年制款紫砂壶,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紫砂名品。一般人都熟知曼生是清代著名画家、篆刻家陈鸿寿的别名(清乾隆三十三年——道光二年)。他亲自设计,亲自动手在壶身镌刻诗句和曼生铭,因此得名“曼生壶”。又一说陈鸿寿喜爱紫砂壶,在宜兴作官时其居处名为“阿曼陀室”,所以曼生壶的底款为“阿曼陀室”四篆字印章式款。还有陈鸿寿将设计好的壶往往交给制壶名匠杨彭年制作。将工匠的名字印在壶盖里或壶柄的下端。陈鸿寿本人在壶身镌刻的铭文也很讲究,或切壶或切茶,或取自商周青铜器或历史典故、座右铭等。以上是对曼生壶的一般说  相似文献   

2.
漫画曼生壶     
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陶都,紫砂陶是宜兴陶器中最精美的产品,紫砂壶更是驰名中外。这主要是因为宜兴盛产紫砂泥矿,用它炼土、制坯,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良好。具有这种物理性能的陶土对产品的实用价值很高,也就是紫砂壶的特殊功能,泡茶不起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正如明文震亭《长物志》所说:“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清人李渔《杂说》记载,“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阳羡。”阳羡茗壶除实用价值外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壶的造型、壶身的装饰都非常讲究。从壶形来说有各种不同的几何形体,也有许许  相似文献   

3.
漫话曼生壶     
叶佩兰 《收藏家》2000,(12):8-10
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陶都,紫砂陶是宜兴陶器中最精美的产品,紫砂壶更是驰名中外。这主要是因为宜兴盛产紫砂泥矿,用它炼土、制坯,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良好。具有这种物理性能的陶土对产品的实用价值很高,也就是紫砂壶的特殊功能,泡茶不起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正如明文震亭“长物志》所说:“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清人李渔(《杂说》记载,“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阳羡。”  相似文献   

4.
1993年7月2日,我特地赴扬州天宁寺,参观扬州博物馆,目的就是看一看1968年在江都丁沟镇出土的底镌刻有“大彬”款的“六方紫砂壶”(见上图)。此壶自1982年在《文物》第6期发表后,引起国内外陶艺界和收藏界的关注,激起我想亲眼目睹的愿望。在扬州博物馆里我见到了高高屹立在玻璃展柜中的这把壶。整个壶身呈赭红色,皮色较嫩而感火候不够。壶身为六角造型,壶盖为圆形,盖上有一圆锥形的钮(俗称为“滴”)略向前斜倾。壶嘴为不规则六角形直流。我观察发现该壶直流扭曲与壶身不垂直,壶把为五角形的(?)弯执,壶流口和执的最高点都高于壶盖。没有达到三平,显得不  相似文献   

5.
岳飏  王凯 《中华遗产》2009,(5):60-69
壶不养不出神 “养壶”,这在很多人看来多少有些匪夷所思。“藏壶”罢了,“用壶”也无妨,怎么还有“养壶”?确实,不是道中人,不明就里,就像玉不琢不成器一样,壶不养不出神,当一件紫砂壶出窑后,并不意味着它的艺术生命也告终结。从泥变成壶,最终能否成为一件价值连城的雅器,关键在于养壶者对它的造化。  相似文献   

6.
前些日子,一位朋友带着他的紫砂壶藏品千里迢迢从北方赶来宜兴,想请我们帮他品鉴那些壶的真假与优劣。当我在宾馆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好奇地观赏着一把放置在宾馆大厅中的被保养得油黑光亮的大壶。见我进来,他用充满疑惑的眼神问道:“这也是宜兴紫砂做的吗?为何要在壶身上涂抹那么多的鞋油?……”我有点哭笑不得,每次和外地的朋友在谈论紫砂壶的时候,不少人都会问我同样的问题,他们很难理解紫砂壶为什么有“油”感。于是,我决定给他来一次“恶补”。  相似文献   

7.
有唐一代,洮砚进入京畿,声名日噪,遂与端砚、歙砚并称中国三大名砚。自北宋,洮砚制作趋向繁盛,砚品传播也日益广泛。唐宋以降,名品迭出,名流大家多有使用并收藏洮砚者。直至明清,砚品多见于著录,日月消长,时过境迁,古品洮砚传世者有如凤毛麟角,不要说唐宋古品,就是明清遗砚,也难得一见。据笔者所知,国内个别博物馆及著名收藏家,有极少藏品。亦有北宋以来珍贵砚品流落海外,日本某收藏家,就藏有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撰写铭文的宋砚。在此介绍几件国内收藏的洮河古砚珍品,以飨砚乡文友。故宫博物院藏宋“蓬莱山”砚该砚呈淡绿色,色相属洮河绿石中的“竹叶清”。砚体长19.9厘米,宽9.8厘米,高3.9厘米。砚面下半部开正方墨池,上方开长方形槽式蓄水池,砚池下方及周边雕二龙戏珠图;砚面上半部雕山峦图,可见叠嶂起伏,中间为重檐殿阁,阁额刻篆书“蓬莱阁”三字。砚背凹进1.5厘米,雕刻赑屃座碑石形象,周边刻激浪纹,碑额刻“雪堂”二字,衬以云气纹,碑身刻边栏,配以花瓣图案,碑面刻隶书砚铭:“缥缈神仙栖列仙,幻出一掬生云烟,予以实之万斯年”。落款为“元丰四年春苏轼识”,“雪堂”系苏轼斋号。此砚形体敦厚、凝重,古朴典雅,既有苏轼的“斋号”,又有砚铭和年款,...  相似文献   

8.
吴元真 《收藏家》2000,(4):43-44
国家图书馆藏元顾善夫摹勒吴世昌镌刻《赵松雪书太上玄元道德经》初拓本是传世赵文敏公书小楷法帖中的珍稀拓本。该帖为经折装,一册,25开,黄绵纸浓墨擦拓。每开页帖心高24厘米,宽13厘米,刻乌丝栏7行。首题“太上玄元道德经”,落款为“延祜三年岁在丙辰三月廿四五日为进之高士书于松雪斋”楷书两行,旁有“孟颛”二字,下钤“赵氏子昂”方印。帖尾刻  相似文献   

9.
“茶会”是中甸藏族青年自发举行的赛歌晚会。“茶会”藏语称为“扎礼”,意为请人喝酥油茶的聚会。这种聚会,一因它是青年们欢聚的场合,二因会上要进行唱歌比赛,很受藏族未婚青年欢迎。“茶会”上,青年们往往这样唱: “高贵的客人啊!厚脸皮的我们,请你们光临寒村,与我们一道吃茶。如能允诺,寒村便添光彩啦。”“阿啧啧!高贵的人啊,给我们这样的荣誉,我们怕受不了,还是另请一些不致辱没众位神采的姑娘吧!”  相似文献   

10.
在中日悠久的文化交流史上,茶道文化是其中光彩夺目的篇章。日本自荣西禅师从宋朝输人菜种,著(吃茶养生记》以后,饮茶风习就以禅林为中心而逐渐推广起来。到了元代,通过日本人元僧的介绍,中国的品茗方式唐式茶会(或简称“茶会”、“茶寄合”)也传人了一衣带水之隔的邻邦。后来唐式茶会又逐渐单纯化、日本化,形成独具大和民族特色的“茶之汤”(即“日本茶道”),“普及了静寂闲雅的趣味”,予日本社会和文化生活以深刻、久远的影响。在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的历程中,在日本国曾留下了许多与茶道文化有关的书法、绘画、陶瓷器等中国…  相似文献   

11.
张浦生 《收藏家》2005,(11):11-12
茶,号称“国饮”,是中华民族动静相宜的一种生活艺术,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传说远在上古神农氏嗜百草时代即发现了茶的妙用,商周时演变为饮料加以推广,历经唐宋的盛行及明清二代的改革迄今,茶饮风习经久不衰,已成为国民生活中一日不可缺少的部分。“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茗壶是茶道的范畴之一,它涵盖了文化、实用与艺术欣赏等三方面的价值。随着不同时代、不同饮茶习俗和方式方法的变化,茗壶的型制亦在不断变化。明清时期吃茶采用“泡茶法”,所以壶身变矮变小,壶小可以使茶保持“香不涣散,味不耽搁”。明代中期,江苏宜兴创制出一…  相似文献   

12.
国家图书馆藏元顾善夫摹勒吴世昌镌刻《赵松雪书太上玄元道德经》初拓本是传世赵文敏公书小楷法帖中的珍稀拓本。该帖为经折装,一册,25开,黄绵纸浓墨擦拓。每开页帖心高24厘米,宽13厘米,刻乌丝栏7行。首题“太上玄元道德经”,落款为“延祐三年岁在丙辰三月廿四五日为进之高士书于松雪斋”楷书两行,旁有“孟頫”二字,下钤“赵氏子昂”方印。帖尾刻“善大顾信摹勒上石姑苏吴世昌镌延祐戊午十一月也”两行楷书小字。楠木封面上有章钰题签“赵松雪书太上玄元道德经”,旁有小字一行“元刻元拓前人所谓亲见仙人吹玉笛也茗移秘笈”。  相似文献   

13.
连云港旅游局创意策划的世界之最———“2004只猴巨型紫砂壶”历时半年设计制作,于2004年1月初在宜兴问世。“千猴壶”总高3.70米,其中底座高0.52米,直径1.5米,用泥料近3吨,重1.2吨,壶上共雕刻形态大小各异的猴子2004只。“2004只猴巨型紫砂壶”是连云港推出的“世纪猴年庆典”旅游系列活动之一,由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著名画家徐培晨与世界紫砂艺术家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宜兴紫砂陶艺名家葛军联手制作。以画猴闻名于世、人称“东方猴王”的徐培晨,在创作中运用白描手法,葛军则采用传统手工相接工艺,以圆雕、浮雕和镌刻为装饰手段,在壶梁、壶盖、壶身上精雕细琢了2004只千姿百态的猴子及配景。巨壶上的猴子,最大的15厘米,最小的仅3厘米。画面上有的攀树援枝、觅食摘果,有的追逐嬉闹、谈情说爱,有的跳水嬉戏、斗弄蟋蟀……加之仙山飞瀑、苍松古藤、鲜花翠竹等众多配景,构成一派“欢腾今日花果山”的生动景象。由于风光秀美的花果山与猴王孙悟空的美丽传说以及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动人情节息息相关,连云港游局将把“千猴壶”置于花果山麓,作为一个新景点,供中外游人观赏,并且准备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千猴壶”落户连云港@英子  相似文献   

14.
剔红漆器和紫砂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物,把它们混为一类论述纯属偶然的缘故。多年前,笔者在编辑《故宫博物院藏元明清雕漆》的过程中对一件“紫砂胎剔红漆壶”产生了很大兴趣。该作品原庋藏卡上注明的时代为“明代宣德”,但从剔红的雕刻特点和图案风格来观察均不符合明代前期剔红漆器的标准。假如该壶的时代被确认为“明代宣德”,那么不仅要对明代前期剔红漆器的风格特点重新认识,而且作为胎体的紫砂壶也将成为目前所知同类  相似文献   

15.
周竑 《文物天地》2021,(4):74-79
文房四宝中,砚因其珍贵恒久的质地和集书法、绘画、雕刻等工艺于一身的特点,受到文人、艺术家和权贵阶层的重视和喜爱,文人砚应运而生。“文人派砚雕指的是文人自己操刀雕琢砚,或由文人自己设计,别人所琢之砚”。宋朝时,“镌刻砚铭已蔚然成风,特别是名贵的石砚都要镌文”[2]。“文人题铭砚在清代发展到极致,题铭内容涉及砚的制作者或拥有者、砚的来源、砚的开采、材质与形制的描写和赞颂以及表达文人的认知、感悟、志向等思想情感诸方面。题铭的书体以行、隶、篆、楷、草为主,旁及金文、石鼓文等,此时,文人雅士参与制砚、刻铭已成为一种风尚”[3]。  相似文献   

16.
<正>在紫砂壶的光芒下,宜兴的茶显然寂寥许多。许多人都为“阳羡溪头一丸土”孜孜以求,却忽略了一段茶史里著名的“南方嘉木”。实则每个茶风浓郁的时代,几乎都少不了宜兴茶。从唐代的紫笋,宋代的雪芽,元代的金字末茶,明清的岕片,直至如今宜兴城乡少不了的宜兴红茶,它在宫廷、文人圈兜兜转转千百年,最终入了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17.
紫砂壶漫谈     
紫砂壶是人们生活实用器皿,又是一种工艺美术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工艺成就。但是,有关紫砂陶器的文献记载并不多见,我们只能从古代文人诗句中找到一些相关记述。北宋时期的进士梅尧臣在《宛陵集》卷十五《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漠寄茶诗》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还有宋人在《满庭芳·试茶词》中有“香生玉麈,雪溅紫瓯园”等题句。据1976年宜兴羊角山宋代古窑址出土的紫砂壶、罐等残器分析研究,结合宋人诗句中的记载相印证,我国紫砂陶器的烧制和使用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确认,其确切年代应为北宋至南宋时期[1]。关于紫…  相似文献   

18.
到过肇庆鼎湖山的人都知道,在鼎湖山庆云寺旁,矗立着一座由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额、颇具唐代建筑风格的“荣睿碑亭”。在碑亭的正中,树立着一通连同底座在内高约3米的石碑,上面镌刻着“日本入唐留学僧荣睿大师纪念碑”14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纪念碑的正面左侧,刻着两行小字落款。  相似文献   

19.
艾力  李昕 《中华遗产》2010,(12):19-19
人去世以后,如要立墓,大多都要有一方墓碑,镌刻文字,意在垂之久远。显露了写碑文者对死者的敬意与隋感。然而中国古代“墓而不坟”。也就是墓葬地表不竖任何标志。那么“墓碑”又是什么时代出现的呢?  相似文献   

20.
到过粤赣交界的梅岭风景区的广东游客也许知道,在梅关古道南坡的“半山亭”旁,安放着一块勒石,上面镌刻着我国著名女革命家、政治家、画家和诗人何香凝的一首《咏梅》诗:“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这是南雄旅游部门精心策划的,蕴意有两层:一是打响梅花品牌,提升梅岭知名度;另就是让游客从中了解北伐战争时期梅岭有那么一段历史,加重梅岭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