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解忧笛     
安乐坝山乡的彝族爱吹一种只有五寸来长的山竹短笛。这种短笛,不但声音清脆,传得远,并且还有个特点,吹起来,那声音很神,象与人讲话一样,要是你有心事和忧愁,只要一听到这竹笛声,马上就忧消愁散,所以,我们山里人把这种竹笛,叫做“解忧笛”。说起解忧笛的由来,还得从红军长征过鹤庆讲起呢。一九三六年夏历三月初三,红军长征来到了鹤庆。那天,安乐坝的顾大爹到县城里卖柴,卖完柴正要转回家时,遇上一队红军要到石鼓。他们要找一个带路的。顾大爹就自告奋勇地为红军带路。顾大爹把红军带到了石鼓渡口。红军送给了他十块银元和一根青绿色的山竹手杖。顾大爹拿着红军送给的东西,依依不舍地回  相似文献   

2.
爱尔兰哨笛     
正爱尔兰哨笛是传统凯尔特乐器的一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地位在凯尔特音乐中相当于中国民乐中的竹笛、箫等。它是一种很特别的乐器,可以让听者领略到真正的爱尔兰气息,或是任何一种美妙的风景。哨笛起源于中国的箫,十一世纪传入欧洲。十五世纪爱尔兰宫廷就有关于御用哨笛手的记载,哨笛有六个孔,俗称六孔箫笛,或者六孔哨笛。十九世纪前页,一个叫Clarke的人在曼彻斯特开办了一  相似文献   

3.
孙机 《文物》2006,(10)
1988年在黑龙江阿城巨源乡发掘的金代齐国王完颜晏墓,不仅未经盗扰,而且保存情况绝佳,出土衣衾几近完整,从而为金代服饰研究提供了许多前所不知的重要信息,十分可贵。墓中棺内葬有齐国王与王妃二人。国王头戴以皂罗折叠缝制的圆顶头巾,在其背面的底部边缘,于左右侧各固定着一枚透雕的鹅衔荷叶形玉饰件,并用一条罗带通过两枚玉饰件上  相似文献   

4.
宝刀和口笛     
从前有兄弟三人,家境很穷,靠打铁为生。他们的铁炉架在小黑江边,旁边还搭了座小草棚,那就是他们的家。兄弟三人整天在江边叮叮当当地打铁,惊动了小黑江里的龙王。龙王闻不惯铁和炭的气味,呛得不行,就在龙宫里大发雷霆:“是什么大胆的家伙,竞敢在我的家门口打铁!去!把他们赶走。”龙王派了红尾鱼去对三兄弟说:“喂,你们几个不知高低的人:赶快拿着你们的铁家伙滚开,龙王不准你们在这里打铁!”三兄弟一面打铁一面回答:“我们历来就在这里打铁,他凭什么要赶我们走?”红尾鱼说:“就凭他是龙王呀!你们快滚吧,不然龙王要来吃掉你们的。”老大火了,拿起烧红的火钳,一下子就把红尾鱼的身子和尾巴都夹  相似文献   

5.
毗邻湘境的贵州玉屏县,以它工艺精湛的荒奋闻名于世。而使玉屏策衡有此殊誉的,则是请人郑芝山。郑兰山名维潘,别名“不其山人”。他生长的玉屏县境内,山峦起伏,清澈婉蜒的溪水穿流其间。溪旁盛产一种特殊的竹子,分肉厚,竹管细,竹节长,上下均匀。用以制带,音色圆润,悦耳动听,谓之“平策”。早先的平萧制作较粗糙,音律也不十分考究,在当时默默无闻。自郑艺山对制荒工艺大加改进后,平萧才成为蜚声中外的精品。郑艺山多才多艺,通音律,善吹奏,著有《和声鸣盛》一书。并长于绘画、篆刻。他将自己多方面的才能,融于平策的制作之…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颂歌。  相似文献   

7.
玉屏的箫笛是我省著名的民族手工艺品,近年来有不少文章就其历史和现状作过较详细的介绍。但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使人有牵强附会之感。如《祖国之最·玉屏古箫奏新曲》一文中说:“我国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就曾作过《江上吟》诗一首:‘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这玉箫就是指的玉屏箫。”又如《可爱的贵州》第20页中说:“……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中的玉笛就是玉屏箫笛呢!”以上两书的作者认为李白诗中的“玉箫”“玉笛”就是玉屏的箫笛,这是仅在玉屏的“玉”字上作文章,并没有考究“玉屏”建置的历史和玉箫、玉笛的本意。  相似文献   

8.
明代郭子璋在《黔记·诸夷·苗人》中对古代苗族历法作了零星记载: 不知正朔,以鼠马记子午,言日亦如之,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曰开年。东苗、西苗……以十月望日为岁首。在独山为九名九姓苗……以十一月朔为节。据此,可以肯定当时苗族已经早已使用十二生肖纪年和纪日。  相似文献   

9.
我八路军300多名指战员,为掩护山东军区机关和部份友军突围,在笛崮山上打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阻击战。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相似文献   

10.
1986年12月,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工商银行基建工地发现三件青釉大瓷盘,出土时重叠覆置在距地表深1.5米处。现由玉屏侗族自治县文化馆收藏。三件瓷盘器型相似,均敞口折沿,坦腹,圜底,圈足。胎体洁白细腻,施豆青色  相似文献   

11.
神奇的远古贾湖骨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汉刚  祝容 《收藏家》2010,(3):67-70
贾湖骨笛是由大型禽鸟双翅上的尺骨制作的。据鉴定这种禽鸟为丹顶鹤。尺骨两端的关节已被截去,成为中空的骨管,长度为23.6厘米,骨管的一侧整齐排列7个圆孔。虽经8000多年风雨水土的侵蚀,骨笛通体呈现棕褐色且略有斑驳,但却依然光亮润泽,风骨犹存。  相似文献   

12.
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最早、形态完整、现今仍可演奏的吹管乐器,是9000~7500年前中国古代科技文明最重要的实物载体之一。由于骨笛经历数千年的埋藏,出土时多数已经破损。如何对破损的贾湖骨笛进行精确复制,是学界急待解决的难题。我们巧妙地利用CT扫描、数据处理、三维模型重建、虚拟复原与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复原出与M494:2号骨笛实物十分接近复原品。这种利用计算机虚拟修复的思想与技术为破损贾湖骨笛的复原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3.
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87年11月3日,我们一行五人,携带Stroboconn闪光频谱测音仪,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一批远古竖吹骨笛,选取检测对象,作了测音工作。由于这一批文物极为珍贵,研究价值重大,测音工作始终是集体进行的。吹奏者:副研究员肖兴华、工程师徐桃英。仪表操作:工程师顾伯宝。监测则由武汉音乐学院院长童忠良教授和我担任。  相似文献   

14.
贾湖遗址出土的一批骨笛,为研究我国音乐、乐器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许多学者包括发掘者本人对这批骨笛的结构性能、音乐发展水平、骨笛拥有者之身份等都做了不同程度的分析研究。“骨笛的主要功能当是施行巫术的法器,次要功能才是乐器”。“贾湖骨笛和龟铃是中国音乐文明之源”。单从贾湖出土骨笛本身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笛""笙"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新 《史学月刊》2005,(10):118-119
我国古代对竖吹和横吹的笛在称呼上是混杂的。如汉代马融《长笛赋》中所指的邃,实际指的是今天的箫,关于笛、箫两件乐器的确切名称,约在南北朝以后,才逐渐分开,称笛为横吹或横笛。对于笛的产生年代,据文献记载,过去一直认为在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后,将笛传入长安。宋《陈旸·乐书》中载:“大横吹、小横吹并以竹为之,笛之类也。”《律书乐图》云:“横吹,胡乐也。昔张博望(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汉代马融《长笛赋》也说:“近世双笛从羌起。……京房君明识音律,故本四孔加一。君明所加孔后出, 是谓商声五音毕。”而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文帝十二年,公元168年)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笛类乐器两支, 可以说明在张骞通西域之前约半个世纪,笛类乐器已在我国境内流传。  相似文献   

16.
宋爽 《东南文化》2006,(4):89-93
前人对骨笛、骨哨的研究大多将其作为一种乐器,单纯从音乐的角度探讨当时的音乐水平。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即年代、种类和材料等方面,对中外出土的史前骨笛、骨哨进行比较,分析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贾湖骨笛的发展历程和选料上鲜明的偏好性。  相似文献   

17.
1986年,在兴隆洼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一支骨笛。这支骨笛经研究、修复、测音,能准确演奏完美的乐曲,从而把中国古代音乐乐器制作史提前到距今8000年,是中国音乐乐器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对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龟甲契刻符号和骨笛发表之后,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今再介绍其中几件,以飨读者。 1.龟甲标本M363:13,出土于363号墓。该墓为一次葬与二次葬的合葬墓,在二次葬人骨之上放置一堆龟甲,共八个个体,均背、腹甲扣合成套放置,龟腹内大多装有数量、颜色、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小石子。标本M363:13为其中的一个,此龟呈土黄色,背甲长15.5、宽7—11、高7.1  相似文献   

19.
贾湖龟铃骨笛与中国音乐文明之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4~1987年间,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黄河中游与淮河之间的舞阳贾湖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龟铃与骨笛,为追溯我国音乐文明之源,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经发掘证实,大约在距今8000年前(相当于裴李岗文化时期),在现在的淮河中上游支流沙河、洪河流域,生存着一个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人类群体,他们有可能就是古史传说中东夷集团的太昊氏部落。活动区域北达北汝河,颍河流域,东抵大別山北麓  相似文献   

20.
金陵城南邀笛步——记明代南京青溪诗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庆之先生《陈芹行草七言诗页》(《江苏地方志》2005年第5期),提及陈芹“称病归故乡南京,曾与南京名士盛时泰(仲交)等人结青溪社,互相以诗文酬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