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在弥勒县西一镇红万村,彝族阿细人奔放的歌舞精彩迷人,神秘的祭火活动撼人心魄,这是火的圣典,这是阿细"部落"原始激情的豪迈释放——神秘的阿细祭火节。火神的后裔传人  相似文献   

2.
汪榕  李志雄 《中华遗产》2008,(5):142-157
山峦叠嶂,沟壑纵横的滇东南群山深处聚居善一群源于古老彝族部落的阿细人。他们认为火是可以驱散黑暗中一切鬼邪.给入带来吉祥和平安的神。千百年来.阿细人保持着最吉朴的传统和信念。古老而神秘的陶细祭火将种族的起源.繁衍.生活.宗教都包含在一年一度古老而神秘的仪式中。  相似文献   

3.
阿细祭火:祭祀表演与文化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细祭火仪式是云南省彝族阿细支系的传统仪式.在仪式过程中,地方精英与外界的互动不断地实现传统文化的重建与复苏.  相似文献   

4.
王洪伟 《旅游》2007,(8):86-89
彝族支系一阿细人是一个祟尚火的民族。他们认为:火。能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带来了熟食。驱走了凶猛的野兽。而且。他们刚一出生就在火塘边进行命名仪式,列离别人世时也有香火陪伴一生都与火结缘,所以,他们把火尊为神。每年农历二月初三的这一天,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方圆百里彝山中的阿细人都要举行祭火仪式,而红万村的祭火仪式更为隆重、神秘和精彩,被外国友人称为“东方狂欢节”。[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阿细跳月     
“跳月”是我国西南云、贵地区彝、苗、壮、布依等族流行的一种民间歌舞。因民族和地区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其中的“阿细跳月”独具特色,名闻遐迩。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的传统民间歌舞,又称:“跳乐”、“打跳”、“打歌”、“跳歌”等。其来源,有这一个传说:在很早以前,阿细人居住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大山火,烧了九天九夜,地面被烧得滚烫。阿细人扑打大火,不断地换着脚或单脚跳着。大火终于扑灭了,人们歌舞欢庆,模仿打火时的样子,跳着脚跳起来,便形成了“跳月”的舞蹈动作。后来发展为群众性节日喜庆歌舞,并成为青年男女间的一种交往方式。其歌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2008,(2):38-39
“阿细”为彝族的一个支系,他们崇尚万物有灵、崇尚火,并把火尊为神。 从昆明出发,沿326国道南行80公里,就到了弥勒县城,再西行22公里的柏油路,攀行5公里的土石公路,扑入眼帘的便是绿翠缠绕、土墙灰瓦的弥勒县红万村。这里居住着1000多阿细人。  相似文献   

7.
正蒙古人崇拜火,视火为生命与兴旺的象征。他们敬火为神,在草原上,火神是诸神中最受尊敬的神。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三日或廿四日,蒙古人家庭都会举行祭灶仪式,称为祭火节。蒙古人称灶神为"火佛",称祭灶仪式为"祭火",称祭灶节为"祭火节"或"祭火二十三"。祭火节的意义很像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灶王节或祭灶节,只是关于日期缘由的解释、节日名称、节日形式和内容,有着明显的独特之处。蒙古人至今流传着"黎民  相似文献   

8.
张艺 《风景名胜》2016,(7):148-153
中国人自古对火的崇尚,在彝族的火把节上有着淋漓尽致地体现,对于凉山彝族人而言,自汉唐起沿袭一千多年的火把节就是他们的“春节”,是他们最为传统的节日. 凉山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太阳历的第二个星回节,在农历六月最热的时候举行(一般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左右).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除家中、田中的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相似文献   

9.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除汉族外,彝族的人口最多,有三百多万。彝族分布甚广,在楚雄、红河及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除部分聚居区外,彝族一般都以大分散小聚居的状况,同当地其他民族交错而居。据有关资料综述,远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彝族就和其他民族一道,在祖国西南边疆生息,共同开发了祖国边疆,并为发展我国文化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彝族的自称很多,有纳苏、迷撒拔、腊鲁拔、诺苏、聂苏、黎拔、颇拉、撒尼、阿细、阿哲、格朴等数十种,而形成各个支  相似文献   

10.
“居然巾帼丈夫雄”——奢香夫人逝世610周年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西南边陲贵州高原的西部,自古来住着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彝族。早在三国蜀汉时彝族的先祖济火随诸葛亮南征,因建立了功勋被封为罗甸国王,并留住贵州。继后济火的第五十六代孙为宋代的普贵。元朝时在这里实施土司制度,称之为水西,阿画为水西宣慰司。  相似文献   

11.
蒙古·祭火     
祭火是蒙古民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也是他们过年的重要内容。蒙古族认为火是纯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灶火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护神,可赐予人们幸福和财富,也是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人们一般都在农历腊月廿三祭火神、祭灶神。  相似文献   

12.
陕北的拜神、客家的灯火、侗族的祭萨、土家族的摆手、蒙古族的祭火、佤族的剽牛祭木鼓……中国众多的地域人群用绚丽缤纷的年节祭札,构建出自己独特的神圣世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祭祀文化。这些新年祭祀的传统,有些在世外桃源中延绵不绝,有些在遭受重创后生机复苏,点缀着当今多彩的世俗生活,铭记着中华民族内心深处最古老的秘密。  相似文献   

13.
祭龙     
农历二月初一,正午时分。云南省弥勒县南部的山峦深处,一队彝族老汉于提肩扛,悄无声息地走出仅有五十几户人家的陶瓦村,穿过村后的田野,进入一片竹林。"龙抬头"的日子就要到了,它寓意着大地的复苏,新的一年生产劳作的开始。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在陶瓦村这个彝族阿哲人的小部落里,还在延续着古老又神奇的仪式——祭龙。它不仅将我们带回到早期的农耕岁月,甚至更早,进入到原始狩猎、乃至洪荒时代……  相似文献   

14.
“帐中坐叱山川走”的奢香夫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奢香(?─1396)是我国西南边陲贵州著名的彝族女土司。明朝初年,她承袭丈夫霭翠之职,任贵州宣慰使后,为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西南边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明廷敕封为“顺德夫人”,故世称为“奢香夫人”。一、遐荒水西,心向中央彝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奢香所属的水西水东一支,更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其远祖源于古代氏、羌的一支,后辗转来到贵州西北部。三国时,其先人济火(一称济济火,或称火济)便因协助蜀汉丞相诸葛亮擒孟获有功,被封为罗甸国王。其后裔如唐朝之阿佩、宋朝之普贵、元朝之阿画,也都是在各代开国之…  相似文献   

15.
正侗族萨玛节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主要以榕江县车江侗族萨玛节为代表。萨玛节是贵州南部伺族地区现存最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有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留。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侗人"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多耶"祭萨。祭萨玛时,身着盛装的女子排着队祭祀,在鼓楼广场边歌边舞,与萨同乐。图为规模盛大的榕江县车江大坝三宝侗寨的萨玛节。  相似文献   

16.
彝族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人口657.2万,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彝族的历史进程不平衡地发展着,大凉山地区还存在奴隶社会制度,而云南、贵州彝族地区大多数已进入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彝族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阶段。  相似文献   

17.
济火是水西彝族历史上颇有影响和具争议的名字。在汉文史志记载中,济火因佐诸葛亮南征有功而受蜀汉政权册封,“令世长其土”,从而开创了水西安氏家族。然而,济火是谁?佐诸葛亮南征有功受封的又是谁?这两个问题在学术界至今尚无统一认识。考证清楚济火的问题,对正确认识水西彝族历史乃至整个彝族的历史都是至关重要的。它牵涉到古代彝族的迁徙、彝族历史的分期断代等诸多问题。正因为如此,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原所长余宏模先生才由衷地指出:“对济火其人的判断,又涉及到研究彝族迁徙、分期的历史科学结论。”①在我从事彝语文教学多年…  相似文献   

18.
铜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定 《文物》1978,(11)
铜鼓是一种民族文物。我国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制造和使用铜鼓的历史,十分悠久。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葬中出土的铜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据《文物》1978年第5期公布的碳14年代测定报告,其中23号墓的绝对年代是B.P.2640±9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东周中早期,这是迄今知道最古老的铜鼓。直至今天,铜鼓仍作为一种乐器,为我国南方和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如云南的彝族、瑶族,贵州的苗族、水族、布依族,广西的壮族和广东海南的黎族等所喜爱和使用。  相似文献   

19.
从昆明出发,到弥勒县城,再西行22公里的柏油路、3公里的土石公路,扑入眼帘的是绿翠缠绕、土墙灰瓦的西一乡红万村,这里居住着1 000多阿细人。红万村的阿细人至今仍完整而原始地保留着对火、对生命的祭祀和崇拜。现在,即使是村里最老的老人也说不清祭祀火神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传  相似文献   

20.
一《阿诗玛》是彝族文学的瑰宝之一,数百年来,在撒尼人民中广为流传。在婚嫁喜庆的日子里,在谈情说爱的场合,在绩麻、放牧的时候,人们都情不自禁地吟唱着《阿诗玛》。《阿诗玛》能这样深入人心,几乎是家喻户晓,说明它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阿诗玛》原来只在撒尼人民中流传,后来不断被译成汉文,介绍出去。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北京大学等几所高等学校迁至昆明,吴晗、光未然等文艺界的老前辈深入到了路南圭山一带,发掘到了包括《阿诗玛》、《阿细的先鸡》在内的一批彝族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