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彪  刘丰 《中华遗产》2008,(1):86-99
镖行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产物;镖师的身上,有着中国传统道德的因子:儒家的,道家的,民间的,正统的,经历了历史的打磨。在西方列强的枪炮惊破“东方大梦”的大背景下,那震动江湖的武艺和名声,如梦幻般一去不返。镖行的兴衰,与西方列强东侵后引发的中国社会变动密切相关,是历史大变局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李崇 《神州》2013,(24):198-199
西方社会从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形成了他们一直引以为自豪并遥遥领先于世界的法治传统。即使在最黑暗的中世纪时期,这种传统不仅没有断绝。反倒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得到继续的发展。但是在古代中国,这种优越的法治传统却无由完整并成功得以产生并运行。这在中西方同样灿烂的古代文明的对比面前,多多少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没有形成与西方社会一样优越的法治传统。是有其极其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两个社会在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是造成中国社会在法治传统方面表现出与西方社会诸多不同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中国社会与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发展路径,才造就和催生了中国社会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只是说,这种传统,运行在距离法治传统很遥远的轨道上,尽管是以一种正向态的姿势。因此,本文拟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角度,通过对中西方不同社会政制和文化土壤的对比,以期对中国没有形成法治传统的历史缘由作一可能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吕文增 《神州》2014,(8):196-197
人类社会演进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共同规则的制定,宪法则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规范。西方国家的立宪进程深刻影响了宪法理念的演进,民主、法治、人权、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等的这些西方宪法理念植根于西方社会,这些理念的产生和实践绝非朝夕可成。中国自清末以来,颁布了诸多的宪法和宪法草案,但西方那套宪法理念和精神却未在中国生根发芽,中国也未走上宪政之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性与西方是截然不同的,移植西方的那套宪政规则绝不适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4.
《东西史记和合》是最早的东西历史比较年表,它将中西历史置于同一框架,寻求两者的相关性,并试图将中国历史纳入西方历史。这部年表将中国的循环状历史与西方的线状历史结合在一起。基于线性历史观,中国近代的世界史观念经历了社会进步观、社会进化观、社会发展观三个阶段,《东西史记和合》正是这一发展脉络的起点。从文化交流视角看,晚清世界史观念的萌生是中西文化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来信     
珍惜文物,我们做了多少?"圆明园"这3个字早已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耻辱的符号,自然,园中的那12个兽首,也让中国人充满着无奈、愤怒、悲伤以及更多的复杂情绪。西方收藏家充分利用了多数国民陡增  相似文献   

6.
张雪峰  焦治平 《攀登》2004,23(5):69-71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政策有着久远的历史,其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与其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欧盟社会政策内容的不断扩展和重要性的不断提升就说明了这一点。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对其社会的安全运行和有效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中国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日益显示出重。要性研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政策的历史及其经验,对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分析封建、郡县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征。指出中国近代革命运动主要是反对郡县制,中国近代引进的西方文明主要是与中国社会相似的、西方封建制的精华。唯独科学技术的差异值得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自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思想界进入一个激烈动荡的时期。西方进步社会意识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西方进步社会意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除了社会历史原因外,还有其社会心理原因。分析五四时期进步青年的社会心理状态,对于全面地认识五四时期新思潮传播的历史根源是会有所帮助的。  相似文献   

9.
刘大胜 《史学月刊》2024,(2):132-135
<正>反思和批判国内外错误思潮,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必要条件。“中国社会停滞论”兴起于西方,延续至今大约有三百年的历史,直到现在还深植于西方学者的文化心理中,同时影响了日本和中国的部分学者。这种观点认为中国从古代一直到近代的社会发展是落后、愚昧甚至停滞的,在历史的某一时刻固定下来,再也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只有靠外力尤其是西方殖民侵略的冲击才能出现所谓的进步与现代化。1940年代,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史学源远流长,是与西方传统史学不同的另一种更高的发展形态。中西史学在其形成和发展阶段(即中国为先秦、秦汉时期和西方的古典古代)由于各自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显示出各自的特征。但也应该看到,中、西的古代史学也有其共性。需要指出的是,在分析中西史学的异同时,不能唯西方史学家的历史观念是从(事实上,西方史学家的历史观念也并非是一致的,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照搬西方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社会的真象与亚细亚形态的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历史的身上,横插着三把刀子:一是中国古代社会亚细亚形态说;二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说;三是世界历史西方中心论。我们必须坚决拔掉这三把刀子,恢复中国历史的本来面貌及其在世界历史上应有的地位。这里就拔除第一把刀子,看一下中国古代社会的真象。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各种西方史学思潮的传入,随着苏联解体后西方将和平演变的目标对准中国,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悄然兴起。这种思潮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合法性,从根本上否定唯物史观对历史学的指导地位。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的旗号,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是明确的,那就是企图改变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中国引向资本主义的歧路。这是一种反动的政治思潮,我们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旗帜鲜明地同历史虚无主义做坚决、彻底的斗争,直至将其根本清除。为了更好地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错误主张,我们约请五位从事历史理论研究的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以期深化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本质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畅发展清除干扰。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近代化过程中最富生气和活力的形态之一,产业革命以来城市化浪潮靡满全球的社会现实已充分证明其本身的普遍性。然而,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城市化又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正如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具有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一样,城市化也会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历史本身就是丰富多样的。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与西方模式相去甚远,它是在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中展开的,也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中展开的。对于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发展而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美国的中国妇女史学一直致力于描述和批判中国男人对妇女的压迫。中国妇女不是被塑造成为传统父权制的受害者,就是被描绘成新的父权制的牺牲品。近年来,这个强大的认知范式逐渐受到挑战和颠覆。过去那种从单纯的意识形态出发,将中国妇女一概视为父权制牺牲品的论证方式已经淡出学术研究,取而代之的是从社会性别视角揭示中国历史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在美国,中国妇女形象总是与美国学术与社会背景紧密相关。美国的中国妇女史学家是在西方的语境中给那些带有西方理论前提的读者来写作的,如何才能真正基于中国历史本身来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性别关系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史学研究的历程与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历史学有不少共同之处:它们都探讨社会系统中的一些因素(只不过一个侧重于现实社会,一个着眼于业已消逝的既往);它们都把创造历史、并生活在既定的社会历史之中的人作为考察对象。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二者也有某些相类似的地方。或许,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社会学和历史学才变得易于共生和共长。在中古以前,社会史学的命运在东方与西方是不大相同的。与古代西方求悟性、辩逻辑、明哲理的思辩式理论相比,中国古代更偏重于对  相似文献   

16.
瞿萍 《丝绸之路》2015,(7):67-69
一那是一个孕育着"新"与"变"的时代,西方列强叩开了中国沉睡百年的大门,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终于湮没进历史的尘埃。尽管老态龙钟的中华民族显然还跟不上世界的步伐,但"现代化"却以潮涌之势裹挟着西方现代科技和观念,以一种蛮力搅动着死水微澜的中国。这种新旧交替的撕扯不仅深深刺痛和影响着当时普通的  相似文献   

17.
"行会"这一西方近代学术概念对中国商人组织历史研究具有长期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商人组织是中国社会与文化建构的产物,反映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特定过程.本文以重庆为中心,结合巴县档案等材料,分析了重庆历史上的"行"、"帮"、"会馆"、"公所"以及神会等不同组织概念的历史内涵,提倡在中国文化与社会环境基础上理解和解释中国商人组织的制度变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叶超  陈明星 《人文地理》2012,27(6):31-35
城乡关系不是单纯的社会经济现象,需要对它进行文化地理的研究。影响中国城乡关系长期历史演变的主要是水域特征和政策-文化。中国和西方城乡关系历史的最大差异在于:地中海孕育了希腊化时代外向型的城市文明,而内河流域为主的地理特征奠定了中国内向型的农耕文明;中国农业文明对城市文明的牵制使得文化对政策的选择依附特征突出,从而形成长期的城乡融合,这与西方单线式的经由城乡对立达到城乡一体化的路径大相径庭。中国城乡关系变革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实现城乡社会的平等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本刊于今年第二期发表了一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笔谈,现又推出一组"西方古代中世纪历史理论"笔谈。在此组笔谈中,张广智教授的文章对西方古代历史理论中的三个重要问题,即历史进程中的神人关系、历史进程中的古今关系和历史盛衰中经济因素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易宁教授的文章从历史变化、时间和空间及其联系等方面分析波利比乌斯普世史观念的内涵,并且指出了波利比乌斯历史思维的特点以及他的历史理论在西方古代史学中的价值。侯树栋教授的文章讨论基督教神学的历史解释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怀等问题,分析了西欧中世纪早期史学观念中的神性与理性及其关系。这三篇文章大体上都注意到将西方古代中世纪历史理论问题与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思考。本刊今后将继续推出在比较视野下,对中西历史理论作出探讨的文章。  相似文献   

20.
本刊于今年第二期发表了一组"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笔谈,现又推出一组"西方古代中世纪历史理论"笔谈。在此组笔谈中,张广智教授的文章对西方古代历史理论中的三个重要问题,即历史进程中的神人关系、历史进程中的古今关系和历史盛衰中经济因素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易宁教授的文章从历史变化、时间和空间及其联系等方面分析波利比乌斯普世史观念的内涵,并且指出了波利比乌斯历史思维的特点以及他的历史理论在西方古代史学中的价值。侯树栋教授的文章讨论基督教神学的历史解释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怀等问题,分析了西欧中世纪早期史学观念中的神性与理性及其关系。这三篇文章大体上都注意到将西方古代中世纪历史理论问题与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思考。本刊今后将继续推出在比较视野下,对中西历史理论作出探讨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