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文华 《沧桑》2013,(4):185-188
晋北道情是一种活跃在山西北部的地方戏曲剧种,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和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晋北道情积累和保留了大量的戏曲剧目。研究这些剧目,对这些剧目进行分类,对于了解这个地区古代的文化演进轨迹,对于我们当下的戏曲和文化改革,都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黄艳笑 《神州》2012,(30):19-19
金华道情起源于唐代,一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使它成为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金华道情也渐渐走向衰落,濒临灭绝。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金华道情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对其加以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3.
昝红宇 《沧桑》2009,(1):244-245
道情是民间说唱文学艺术中的一种,原为道士传经布道和募化时所唱的歌曲,后来与各地的曲种融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艺术形式而盛行于民间。本文对目前仅见的清刻本《韩湘子九度文公全本(道情全传)》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研究了清时期道情唱本的形式和内容,揭示了道情艺术传播和演变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4.
赵媛 《沧桑》2008,(5):46-47
道情是一种俗文学和戏曲的重要曲种,渊源久远,在山西的祁县、运城、永济、洪洞、浮山、离石、临县、右玉、大同、神池、阳城、陵川等县市都有传承。列入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洪洞道情则是这些地区道情中颇具特色且最为重要的一种。本文在大量搜集资料的前提下对洪洞道情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5.
杨丹 《神州》2014,(9):34-34
近年来,全国都在开展轰轰轰轰烈烈的申遗活动,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加入和非议的行列。在历史的发展中,河南民众创造了很多灿烂的文化,也拥有很多非遗项目,像马街书会、太康道情等。太康道情戏以起独特的表演力和浓郁的乡土味而成为太康县的一大特色,并一直流传至今。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道情戏现在处境困难,本文通过探讨道情戏的现状,来揭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并提出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阅古今所作诗不下十万"[1],本文从本体论、创造论、接受论不同的角度论述其"诗以道情",诗以情为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王华 《丝绸之路》2007,(4):16-18
地处陕甘交界、陇东黄土塬上的甘肃环县,境内沟壑遍地,山梁纵横,气候寒旱。在如此古老又贫瘠的乡土中却生长着一朵戏苑奇葩——道情皮影。  相似文献   

8.
道情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段常著的《续仙传》里曾经记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这或许也是道情的最初形式。传说“八仙”中的张果老也是手捧渔鼓.倒骑在驴背上。走到哪儿唱到哪儿,希望用自己的歌声度化路人。这显然是道士唱道情的写照。在中唐时期,玄宗皇帝李隆基十分崇信道教,并将它奉为国教。甚至还与老子李耳续上了家谱,称之为“祖上”。他手下的重臣贺知章、韦韬等人都是著名道士.就连他的宠妃杨玉环也被封为“太真”道士。  相似文献   

9.
一、皮影戏与甘肃环县的道情皮影戏皮影戏 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也是中国古老的剧种之一。皮影戏演出用的“影人”,是用驴皮或牛皮经过硝制刮平,根据剧中的角色和衬景的设计,进行雕簇、敷色、熨平、装订,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的透射,将影人映现到屏幕上(俗称亮子)。随着乐器伴奏、唱腔配合和挑线者的舞动,便成为“一口叙还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意趣盎然的活动艺术形象了。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道情皮影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0.
袁云霞 《沧桑》2008,(1):230-231
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从静乐道情的历史、剧目、艺术特征及它的传统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描述,并从调查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出发对抢救与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业民俗是我国历史时期长期积淀的宝贵遗产,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文化缩影。但在新时期,农业民俗的生存境遇却令人堪忧,很多宝贵的民俗事项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对民俗事项的保护与传承成了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本文以环县道情皮影为例,就如何保护与传承农业民俗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陈晓亚 《旅游纵览》2013,(9):175-176
晋北是指山西省的北部,地处雁同盆地、忻定盆地及周围山区,北以万里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为界,南与晋中旅游区接壤,西隔黄河与陕西省相望,东与河北省相毗邻。晋北宗教文化旅游带是指以大同为中心,以五台山、巨山、云冈石窟为龙头的旅游带。晋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促进山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晋北是指山西省的北部,地处雁同盆地、忻定盆地及周围山区,北以万里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为界,南与晋中旅游区接  相似文献   

13.
太康道情是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稀有剧种,因此,太康县道情剧团又被称为“天下第一团”。20世纪70年代初,该团排演了一出现代小戏《前进路上》,始料不及的是,该戏一炮打响,轰动全省乃至全国十几个省区,红红火火演出了八九年。我与《前进路上》的编剧韩锦超同志(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是初中同学,后来都当过教师,又都爱好文艺创作,加上两家相距只有百米,所以我们交往甚密,无话不谈。  相似文献   

14.
樊田甜 《旅游纵览》2010,(12):126-127
<正>舞蹈是人类艺术之母。舞蹈艺术形神兼备,融会了音乐的动感、诗歌的韵味、哲学的思辨、戏剧的激情、雕塑的质感、绘画的灵性、宗教的神秘。在舞蹈世  相似文献   

15.
民间戏曲     
《丝绸之路》2008,(5):42-44
流行于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带的地方戏曲,后又被命名为“陇剧”。 陇东道情是采用道情唱腔的皮影戏。因其演出排场和活动方式极简便,全部箱具乐器一头毛驴即可驮走,当地群众又称这种皮影戏班子为“一驴驮”。它的形成至早不超过清道光、咸丰年间。  相似文献   

16.
永济道情     
永济道情由来已久,汉代已有萌芽,沿至唐代时基本形成雏形。是流行在古蒲坂(今永济市)的小剧种之一。永济道情词句浅显易懂,曲调优雅柔和,古往今来深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道情,源于道教。原是道士云游四方,传播道义时又唱又吟的一种劝化形式,故又称之为“道曲”、“悟声”。道教创立于东汉,盛行于隋唐。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逐渐吸收了雅乐、散乐和民间音乐,发展成为“哼哼凋”流行各地,又和各地风土人情、方言土语、习惯爱好结合起来,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永济道情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7.
泉州南音。又称弦管、南管、南曲、南乐、御乐、郎君乐等,是发源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古老音乐。泉州南音的根源可上溯至唐代,它集萃唐以来中原雅乐之遗韵,后来又吸取昆腔、弋阳腔、青阳腔、潮调、佛曲、道情等精华,形成格调韵味自成一格的音乐体系。它和西安鼓乐、山西五台山音乐、北京智化寺音乐等被认为是中国最具代表性、最古老的传统音乐。  相似文献   

18.
一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由于西藏社会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其音乐也长时期停留于固有的传统形式。从分类上看,音乐理论界一般把西藏的传统音乐分为四种类型:即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戏剧音乐。此外还有一种三分法,就是将戏剧音乐归类为民间音乐。  相似文献   

19.
音乐形象是粤剧舞台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声音的艺术来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出戏演出的成败。粤剧中的音乐形象是与戏剧形象同时展开的,用音乐来表达戏剧形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一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由于西藏社会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其音乐也长暑期停留于固有的传统形式。从分类上看,音乐理论界一般把西藏的传统音乐分为四种类型,即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戏剧音乐。此外还有一种三分法,就是将戏剧音乐归类为民间的音乐。[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