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遇见国葬     
自吴哥踏风和尘土而来,我去往湖与河的交汇处:金边。它曾是中南半岛上“最可爱的殖民地之都”,20年代被称为法属印度支那的“亚洲珍珠”。  相似文献   

2.
辛亥武昌首义元勋、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于 1 92 8年 6月 3日在天津寓所病逝。时隔 7年之后的 1 93 5年 ,民国政府根据黎元洪的遗族黎绍基等人的呈请 ,决定于同年 1 1月 2 4日举行国葬典礼 ,并委派湖北省主席张群组建“黎前大总统国葬典礼办事处”。办事处干事为金巨堂、周君量。在葬礼举行的前数日 ,“黎前大总统国葬典礼办事处”在报纸上发表启事通告全国 ,并致函各界人士及外国驻汉领事 ,告知国葬举行的时间、地点、灵柩安葬处及注意事项等事宜。并决定国葬当日全国各机关、团体、学校一律下半旗致哀 ,各游艺场所停止娱乐一日。黎元洪的子女…  相似文献   

3.
国葬是国家授予逝者的一种特殊荣典,具有追崇往者、激励来兹的重要功用。20世纪30年代,以“党国”政要谭延闿的逝世为契机,南京国民政府接连制订颁布了《国葬法》《国葬仪式》和《国葬先哲逝世日纪念典礼条例》,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备规整的国葬制度。据统计,自1927年至1949年间,有23人及1个烈士群体被国民党政权颁令国葬。然而,由于时局政局动荡、政府力量薄弱等原因,大部分人徒具国葬之“名”而无国葬之“实”。应该说,国葬制度本身确有表彰逝者、激励国民为国贡献的潜在作用,但从社会舆论对国葬制度的评价反馈来看,宏大华丽的仪式场景大多只能显示政要们所享有的身后哀荣,实际上难以产生对国民党政权建构统治合法性及凝聚人心的政治仪式效果。  相似文献   

4.
2010年1月22日,美国华盛顿近郊的阿灵顿国家公墓正在举行一场庄严而肃穆的国葬仪式.鸣枪、鸣号、7名礼兵列队等仪式之后,身着深蓝色礼服的海军少尉甘布瑞左膝着地,代表美国总统和国家双手向逝者家属奉上了一面国旗.  相似文献   

5.
从1987年开始,对公务员制度的研究成为理论界的热点。但是这种研究却着重于西方的文官制度,对民国时期公务员制度的研究尚是阙如。其实,早在1928年3月国民政府颁布的《刑法》中已有了“公务员”一词,接着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行政法规整理委员会提议将一切官吏改为公务员。1933年到1935年,国民党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服务法》、《公务员恤金条  相似文献   

6.
印信作为权力的一种象征,历来深受统治阶级的重视,民国时期也不例外,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公布了《国民政府颁发印信条例》等法规,以律令的形式对印信作了规范,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严密完整的印信制度。本文拟对这一期间的印信制度作一些探讨,以便通过对印信之研究,加深对民国文书与民国档案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世界性的失业危机蔓延全球,30年代中国受其影响造成严重失业。在借鉴世界各国治理失业的经验,发展民国时期的失业保险制度。主要介绍世界失业保险制度的概况及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盟旗制度是清政府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在少数民族中实行的军政合一的政治制度。在新疆,盟旗制度的主要形式有回王制、札萨克制与总管旗制三种。民国成立以后,金树仁、盛世才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最终废除了盟旗制度,改行县制。盟旗制度的废除,有利于新疆的行政统一与促进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但对于后来新疆的稳定以及边防的巩固也有一定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扬桂 《文史博览》2014,(11):51-52
国葬是以国家名义为逝者举行的葬礼。在我国,事实上的国葬,自古一直沿袭至今,而法定“国葬”则是民国的特产。 1916年11月8日,33岁的蔡锷病逝于日本,举国悲痛。孙中山抱病撰写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给予蔡锷极高的评价。为了表彰蔡锷缔造共和的功勋,11月10日,湖南省省长谭延闿致电各省,倡议为蔡锷举行国葬:“此公义旗首拔,艰险备尝,缔造共和,厥功最伟。……国家追念元勋,自应赐予国葬……”12日,梁启超等人致电冯国璋及西南各省,赞成赐予国葬。19日,时任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复电,表示将为蔡锷举行国葬。  相似文献   

10.
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陈蕴茜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剧变时期,传统家庭制度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社会思潮及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在城市,传统家庭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逐步走向解体。本文着重剖析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医疗作为一种商业性活动,医者与患者之间不仅利益取向大不一致,且信息无法对称,致医患矛盾不可消解。为了缓解医患矛盾,民国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医疗制度,以规范医师药师行为,尽可能保证患者病体委托给医师后身体权能得到应有保证。但由于制度制定者也不可能了解医疗过程的全部信息,加之制度无法完整执行,医患矛盾仍十分突出。历史上主要靠医者职业道德保证患者病体得到妥善保护。然道德只能约束有道德之人,患者身体权的全面保护并无万全之策。因此,医疗本身能否商业化的问题,尚须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在全国众多的烈士陵园中,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即邯郸陵园)是较为著名的一个,它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修建的第一座大型的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群,是体现晋冀鲁豫边区光荣斗争历史的标志性建筑,还是保存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最多的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聂荣臻、董必武、江泽民、李鹏等都曾“往来邯郸道,数度谒陵园”(陈毅语),题词赋诗;彭德怀、叶剑英、杨尚昆、罗荣桓、徐向前、贺龙等也纷纷馈赠墨宝,都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和无限追思,其影响轰动当时,延续至今。使晋冀鲁豫烈士陵…  相似文献   

13.
冉绵惠 《民国档案》2007,(2):136-141
保甲制度是我国古老的一种基层制度,对此进行研究的也不乏其人。在清代有徐栋所辑《保甲书》,20世纪30到40年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研究、谈论保甲制度的高潮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甲制度的研究比较长时间受到冷落,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才陆续有专门的文章发表,可喜的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出现了由完全否定到部分肯定,新资料得到发掘和运用,研究范围和视角得到拓展等新趋势。但就目前来讲,民国时期保甲制度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的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及其知识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翁有为 《史学月刊》2006,37(6):37-45
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是南京政府于20世纪30年代初所创设、后逐渐在国共各治区推行和实施的地方层级制度,对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制度也产生重要影响。该制在民国时期随着国内局势的重大变化,在抗战以前、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以后,相继发生了相应的变迁,在国共各治区也有不同的特征和命运。在行政督察专员制创设和演变的过程中,也不应忽视其与学术界流行的相关知识、观念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公务员(文官)考铨制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开始实行且步履艰难的公务员(文官)考铨制度,历经北京政府、南京政府和抗日战争的动荡,成为民国时期行政管理体制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伴随着制度性建设的日益完善和具体实践上的相对混乱,这一时期公务员(文官)考铨制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得与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遗产.近年来,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日益重视,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辩护制度引进之前,律师尚未出现,与其行业性质相似的讼师则为中国司法界的一景。 讼师多为潦倒文人,一些退职官吏、当地士绅也兼操此业。讼师的出现是与中国的封建司法特点以及教育状况相适应的,法律条文的烦琐,官僚主义、文牍主义的盛行,教育状况的落后,文盲比例极高的社会现实,使得诉讼运转极为窒碍。普通平民一旦涉及讼事,往往手足无措,不知应对,必须求助于精通此道者。正是在  相似文献   

17.
1.30年代的尖沙咀火车站2.1939年初举行的香港工业产品展览会3.30年代的九龙仓码头一带4.中环天星码头一带5.位于九龙城的一家纺织厂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的集团结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婚礼改革是民国时期一项重要的移风易俗活动,它包括婚制和婚仪这两方面的改革,其中又以婚仪改革的成果为大。而滥觞于30年代中叶的集团结婚,则是这种婚仪改革的一个里程碑,尤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职业指导兴起于民国初年,1927年以前主要依靠少数社团和学校提倡。20世纪30年代教育部颁布实施办法,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职业指导制度设计与推行活动。抗战中,该项活动又呈现新的特点。同时,作为社会事业的职业指导以中介机构职业介绍的形式亦有推展。职业指导作为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联接社会与教育的节点特征,但在民国的特定历史时期,成效不显著,亦不可能显著。  相似文献   

20.
姚胜祥 《文史天地》2012,(12):90-93
童子军是一个国际范围的青少年组织,在民国元年时开始进入中国。1915年,在上海举行第四届远东运动会,童子军进行了会操表演,并参与维持会场秩序等服务工作,引起当时参加运动会的各省教育界人士的注意,童子军的影响逐渐扩大,开始向全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