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放初期,四川省绵阳县涪江沿岸出土了几件巴蜀式铜兵器,现收藏于绵阳市文管所。戈 1件。通长21.7、内长5.5厘米。援狭长且直,有中脊直通援后部的桃形穿,无胡,援本近阑处有两长方形穿,弧形刃,内上有一穿。内两面铸有巴蜀式刻纹(图一;五;七:2;八:7)。剑 3件,分两式。Ⅰ式1件。通长38.7、宽5厘米。剑体呈柳叶形,有中脊,扁茎无格,茎上有两小圆  相似文献   

2.
达观斋收藏有一件特殊的兵器。此器通长27厘米,刺长16.5厘米,宽2.8厘米,茎长3厘米,宽1.1厘米,锤体长6.5厘米,中间直径为4.1厘米,两端直径为3厘米,锤体中部有一个2×1厘米的长方形孔(图一)。此器造型独特,由一把扁茎短剑插入一个圆鼓形锤体中,剑身高出锤体平面16.5厘米,剑茎突出  相似文献   

3.
在今绍兴市城区及绍兴县境内发现及现绍兴市文管处收藏的青铜剑(为叙述方便,以下简称绍兴青铜剑)大约有20余柄,大部分属零星发现和在当地的征集品,其中有16件保存的较为完整,3件锷部略有损坏,2件只存剑身,还有2件剑身也只有一半.这些剑在形式上并不相同,为表达和论述上的方便,下面将这些青铜剑依据剑格、剑茎的区别分为三型十式.一型,仅一件(标本178).剑通长40.4、剑身宽3.2厘米,剑身较细长,起棱脊,无格,柱形茎,茎实心,茎两侧距剑首0.3厘米处有两个对称的半圆形小突钮,剑首呈喇叭状.(图1)  相似文献   

4.
2000年7月30日,宜昌县龙泉镇峡木岭村村民傅先钧、严孝林在该村取土时拾得青铜剑、矛各2件。宜昌市、县文化局闻讯及时赶到现场,两村民主动将妥善保管的4件文物上交文物部门。经鉴定,此4件兵器为东周时期遗物。其中剑为东周楚国兵器,矛为春秋时期巴人遗物。剑2件。其一,剑首有两道圆箍。全长55、宽3.5厘米,重700克(封三,4)。其二,剑身呈柳叶形,两刃锋利,保存完好。全长58.6、宽4.5厘米,重850克。矛2件。双骰式,两件形制相同。矛上饰动物纹。通长15厘米(封三,3)。这种双骰式矛在三峡一带…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五年一月,我馆派人前往冶炼厂拣选青铜器,得戈、剑、斧、权、镜诸器。现择其中几件介绍如下: 青铜戈 1件。援本略上翘,脊稍隆起,断面呈菱形。前锋为三角形。长胡三穿。长方形直内,一穿。通长26.3、援长18.2、内长7.9、内宽2.8厘米(图一:1)。这类戈在中原地区的春秋中晚期墓葬中多有发现。 铜剑 1件。断面呈菱形,茎首呈椭圆形,茎中部内收,两端较粗。茎上除缠缑状螺旋纹尚清晰外,其它纹饰模糊不清。剑格为三叉式。通长30.3、刃长20.2、茎长5.9厘米(图一:2)它与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出土的Ⅰ型Ⅰ式剑相同,时代大约为春秋中晚期。  相似文献   

6.
<正>湖北省蕲春县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支流蕲水流经县城西侧。1986年,蕲春县横车镇长石村杨湾农民在取土时,偶然发现一灰色陶罐,陶罐内出土青铜兵器、工具、车马器等残件和钱牌,共计161件。这批文物现收藏于蕲春县博物馆。(一)兵器剑残件98片。这批残件长3.3~8.8厘米,其中长度为5厘米以下的残件达83%。这批残件中包含剑格6片、剑锋4片、剑茎3片,其余均为剑身残片(图版一)。  相似文献   

7.
湖南境内出土的扁茎铜短剑共120余件,绝大多数出自春秋战国墓中。可分为4型15式。除西周人面纹短剑之外,其余分别是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之物。其演变情况大致是:剑身由短变长,剑首、剑镡(格),血槽从无到有。这些扁茎铜短剑的族属:长沙金井所出人面纹短剑是来自中原的周人之剑;楚人入主湖南之前的短剑是越人之剑;战国宽镡短剑可能是濮人之物;在楚人入主湖南之后,不少越人的扁茎铜短剑被楚人所接受和使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鄂西境内的长江及其交流清江流域附近进行文物普查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批巴蜀青铜器。所出土的铜器按器物的用途可分为:兵器、乐器、容器等。其中尤以青铜兵器、乐器出土较多。现择其几件铜器简介如下。扁茎无格柳叶形剑又称“巴蜀武”剑。在湖北的宜昌、恩施、襄阳等地均有出土。而以鄂西出土数量最多。其中宜昌的当阳、枝江、长阳、秭归以及恩施等地发现的剑又多于其他地区。这种剑是巴蜀兵器的主流。例如1973年——1975年枝江建省化肥厂  相似文献   

9.
1974年秋,芦山县城北3公里青源乡大同村筑埝时,在距清源河西岸约150米处埝渠地段内,出土一批青铜兵器。计有:青铜鞘短剑二盒;三种不同型制的戈;矛、斧各一件;柳叶剑数柄,为常见之巴蜀式青铜短剑,刃部纹饰多为虎纹、手心纹、花蒂纹等。这批兵器现收藏于芦山县博物馆。上述青铜兵器,出土于水埝地段中部约30米区域范围内。水埝全长约300米,宽3米,深2米,兵器散乱出现于距地表1.8~2  相似文献   

10.
《文物》2015,(9)
<正>2014年底,苏州博物馆征集到一件春秋时期青铜剑,剑身铸有铭文70余字。从铭文得知,器主是寿梦之子、此之弟姑雠亓,即吴王余眜。吴国王室青铜器存世较少,且多为兵器,但铭文极少有记事内容。本剑铭文不仅有三位吴王的王名,而且还记载有征伐、王位继承等内容,通过与文献相互印证,可以解决有关吴国王名的一些问题。本剑是吴国王室兵器中较为重要的一件,也是目前所见先秦兵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现将其介绍如下,并对铭  相似文献   

11.
杨泓 《文物》1994,(12)
台北王振华先生,近年致力于蒐藏中国古代兵器,又以商周青铜兵器为主,兼及汉代遗物精品。在其古越阁所藏文物中,古兵已达数百件,其中精粹,以吴王夫差剑和越王州旬剑为最,为大陆和港台学者所瞩目,张光裕、李学勤等先生曾先后著文论述。去冬王先生自所藏古兵中精选116件(组),集成古越阁藏《商周青铜兵器》出版,收录兵器以剑、戈、矛三类为主,其中剑类55件(包括小刀1件),约占总数量  相似文献   

12.
1978年8月,湖南辰溪县城郊公社东风大队修边流水大桥时出土剑形铜器一件。此器制作精细,形制特殊(图一)。宽格扁茎,茎上有二圆穿。器身与茎分二次铸,身插入格内,中脊起棱。格、茎两面均有纹饰,格一面为窃曲纹,一面为云雷纹;茎一面为水波纹,一面为云雷纹(图二)。身残长16厘米,格长3、宽4.4、厚2.4厘米,茎残长4厘米。根据形制、纹饰判断,此器应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器。  相似文献   

13.
古越阁所藏青铜兵器选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北王振华先生,室名古越阁,积年收藏文物甚为丰富,尤以青铜兵器为最。1992年秋,我在南京参加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年会期间,得与王振华先生相见,看到其藏品的一部分照片、幻灯片,种种珍奇,令人惊诧。今承王振华先生允许,选取所藏兵器特别具有研究价值的十余件,试作论述,请读者指教。古越阁收藏兵器,最引人注目的有三柄剑,即吴王夫差剑、越王州句剑和错金几何云纹剑。下面就先从这三柄剑谈起,然后介  相似文献   

14.
潍坊市博物馆征集的部分青铜兵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潍坊市治所旧称潍县,是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先生的故里,素有传古、藏古之风。潍坊市博物馆的诸多藏品,大都是群众发现和帮助收集的。我们选择馆藏的部分青铜兵器作一介绍,并对相关问题试作探讨。一青铜剑 10件,可分三式。为便于叙述,我们将其依次编为一至十号,原有编号附注在括号内。Ⅰ式3件。一号剑(65—37):1965年4月潍县邓村公社新庄村西"凤凰嘴"断崖下出土。此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周原岐山贺家、凤雏、双庵等地出土了一批西周青铜兵器。这批兵器数量大,品种多,有勾兵、劈兵和远射兵器,以及勾刺兼用的复合兵器等。现分述如下。一、勾兵勾兵是一种具有勾杀捣刺效能的长柄武器,周原出土这种勾兵武器二十余件,就其风格特点分为十一式: Ⅰ式一件,无胡,援部宽短,几乎作正三角形,援中脊明显,锋圆润。长方形直内,本部有一圆穿和两个条形长穿,戈通长22、内长6厘米(图一:1)。Ⅱ式一件(标本:4),无胡,援呈等腰三角形,有中脊,锋圆润,援本部有一圆穿和两个条形穿,内顶端有一凸榫。戈通  相似文献   

16.
1984年12月,在文物普查过程中,我们先后在吴县北桥乡和枫桥乡征集到青铜剑各一把。现分别介绍如下: 剑一:喇叭形剑首,施有弦纹数道;茎呈圆柱状,半空,茎上有两道凸箍;宽格,格与箍面上施有变体“涡纹”,剑身较短,脊直居中。通长28.4,身长22.1,宽3.3厘米。该剑是社员吴德宝1980年在苏城  相似文献   

17.
关于湘西、湘西北发现的宽格青铜短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湘西和湘西北,亦即沅水和澧水流域,曾零星地出土过一些形制较为特殊的青铜剑。其中部分属于科学发掘品,部分虽属采集,但能判断确系墓葬中的随葬物,且可追溯到准确的出土地点。这些青铜剑,多数剑身甚短,因而有的报告中称之为匕首。最主要的特点是有可以活动的宽格,格上有繁复的几何图案;扁茎,与剑身一次铸成,茎脊贯通,茎正中有一个或呈一直线的两个乃至数个穿孔。这种剑与楚式即中原式剑不同,也与越式剑或巴蜀式剑不同。因此,其  相似文献   

18.
1972年7月,江西省瑞昌县西北25公里夏畈公社小桥大队墩北张出土了几件青铜器(图一)。器物由瑞昌县文化馆收藏,现简介如下。剑 1件。圆茎,茎中半空,剑首呈喇叭形,叶较宽薄,中脊明显。残长50、茎长9厘米(图二:1;四)。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宁远县文物管理所新近收藏两件战国青铜兵器,为剑、矛各1件。兵器出土于县城以北30公里的柏家坪镇柏家村,县文物管理所闻讯前往勘查,发现器物出土地点有白胶泥,初步认定为一座被扰乱的土坑竖穴墓。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巴蜀青铜兵器的制作技术及表面斑纹形成机理,采用金相显微镜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成都市博物院的几件带斑纹的馆藏青铜兵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件截面样品均为青铜铸造组织,锡含量平均为11%。三件器物表面斑纹层均含锡和铜并具有一定抗氧化作用。斑纹工艺可分为二类:剑周99-1极可能为直接铸出凸凹不平的剑体,在凸起部位涂高锡合金膏剂,加热处理后得到。另一类可能先直接铸出金属基体,在欲成斑处涂抹合金膏剂或纯锡,加热处理打磨得到。分析结果可为深入研究巴蜀青铜兵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