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长15.7、宽10、高3.3厘米。木胎,挖制。椭圆形,敞口,尖圆唇,弧壁坦底,两侧有对称新月形双耳。器表及口沿髹黑漆,内髹红漆,耳上与口沿内外勾勒朱红、黄、银色的卷云纹和几何纹,杯内以银色、黄色描绘首尾相连的双凤,正中为金黄色花瓣。此耳杯图案布局既讲究严谨与对称,又不失潇洒与自然,色彩鲜艳华丽,形态秀美轻盈。现藏荆州市博物馆。(魏渝)  相似文献   

2.
1988年湖北当阳赵巷四号墓出土。长24.5、宽19、高14.5厘米。木胎。漆俎整体呈长方形,俎面板四角上翘,面板下方接有四条腿,腿上端凿榫头与面板的榫眼相接合。面板髹红漆,余髹黑  相似文献   

3.
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器纹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家店下层文化有彩绘陶器,资料集中见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着的《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中“,另外,我所在敖汉旗范仗子墓群中也挖到一些o,其他地区也有,但发表的不多.此种彩绘陶器都出土于墓葬中,此知彩绘陶器的纹饰与丧祭有关。在居住遗址中,也有少数彩绘陶器残片的出土,因数量太少,不是实用器,应是专供祭祀用的祭器,是与上层建筑的观念有关。下面以《大甸子》报告为主,发表个人研究心得,请专家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4.
1992年湖北老河口安岗二号墓出土。口长21、宽18、通高39.4厘米。木胎。由豆盘、盖、柄、座四部分组成。柄两端凿榫头与盘、座的榫眼相接合成一体。豆盘为近长方形,盖面微弧,子口上承盖。盘较浅,柄较粗,柄上端作八棱形,下端为圆形,中部有三道凸棱。喇叭形座,座底内实。器表髹黑漆,其上用红、赭、黄色描绘变形风鸟纹、綯纹、蟠虺纹等。整器髹漆考究,造型典雅、端庄辅以色彩斑斓的彩绘。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现藏湖北省博物馆。(魏渝)  相似文献   

5.
李军 《文物春秋》2001,(6):62-63
1999年11月,邢台市物管理处配合邢台煤矿卧庄迁村工程进行物调查勘探时,在一座三国曹魏时期砖室墓中清理出彩绘陶鞍马1匹及彩绘陶牛车1辆。现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铜镜形制多样,题材丰富,汉代更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但彩绘铜镜却极为罕见。从目前收集的资料看,已发现的汉代彩绘铜镜共有三面。一面为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彩绘车马人物铜镜;另一面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于1992年新征集的汉代彩绘铜镜;还有一面是西汉陈请士墓出土的彩绘铜镜。陕  相似文献   

7.
Felix Horn 《文博》2009,(6):26-35
利用三维测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科学的数据计算,计算机可以制造出虚拟三维形象,便于展示与交流。至今为止,秦俑坑中出土的大多数陶俑的彩绘留存不多甚至没有。色。大部分原始彩绘均已脱落,只有极少部分彩绘保留至今。本文以虚拟三维模型重构了秦俑原始彩绘,显示了其功能与意义。俑(T21G18-03)是这次工作的对象。陶俑主要显现出灰暗的陶一尊将军俑(T9:1)和一尊跪射陶俑出土时彩绘的纪录档案是重构工作的出发点。通过三维扫描仪将陶俑表面形状进行数据记录,这是重构工作的基础。然后通过数码照片记录彩绘现状,并将这些照片进行三维机理处理。采用三维绘制软件进行重建和摹绘工作。数据模型过程可以模拟和大多数彩绘和表面情况。这项工作的开展通过几件典型陶俑,将秦俑的原始状态展示给大家。通过计算机模拟,多彩的秦俑军阵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8.
自1990年起,考古工作者在西汉景帝阳陵发现了众多大型丛葬俑坑,出土的塑造逼真、排列规整的大批彩绘陶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为研究汉代的政治、军事、历史和科学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古埃及墓葬彩绘材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ristoph Herm 《文博》2009,(6):234-243
分析研究了八件古埃及墓葬出土器物,这些器物包括部分传统殡葬遗存,包括木乃伊裹尸、面具、木棺和礼仪器具等。时代大约为古埃及晚期(公元前800到公元400年),展现出不同的彩绘工艺和风格。本文将提供有关颜料、充填物、调合剂的分析结果。还将讨论古代工艺、时代、老化以及保护问题。另外,还对多种颜料分析手段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0.
陕西靖边出土彩绘贴金浮雕石墓门及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10月下旬,我们有机会考察了陕西靖边县境的统万城遗址,并对靖边县文物管理所的馆藏文物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定级。其中一套彩绘贴金的石雕墓门很是特别,经询问方知是1994年在统万城遗址东侧出土。这套墓门曾于2001年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过。因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经靖边同仁同意,先发表出来,并略作讨论,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1.
梁雄德 《收藏家》2014,(3):29-32
根木树石是有生命的,木石前盟,历来被人类赋予神威和灵性。从古至今石刻、木雕、陶塑艺术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在这几种艺术载体中,木材虽然不能和石材、陶艺比其不朽千古,但是木材何止千年寿。竹木春秋两千年,甘肃不仅出土了震撼世界的六万余枚秦汉简牍,还保存许多精彩的汉晋木雕和木板彩绘作品。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甘肃武威磨嘴子出土的作品。朴厚简洁,大刀阔斧,散发着沉雄博大的气象。各种人物,  相似文献   

12.
马朝龙  李随森 《文博》2009,(6):403-406
龙门石窟在开凿时利用丰富多彩的彩绘颜料对窟龛和造像进行了装饰,本文通过对龙门石窟现存彩绘装饰的调查和研究,初步总结了龙门石窟彩绘装饰的一些特征和规律,并就龙门石窟彩绘装饰的时代和成分等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丧葬用具是汉代髹漆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诸侯王、公主、贵人皆樟棺,洞朱,云气画。公,特进樟棺黑漆。中二千石以下坎侯漆”(1)。这里棺上髹漆,也视等级不同而分为三等,即洞朱云气画,黑漆、坎侯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朱地彩绘棺(图1),就是洞朱云气画。棺长2.3米、宽92厘米、通高89厘米。其绘画内容非常丰富,绘画技巧极其高超,是我国漆工艺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但自1972年出土以来,还没有人对它作过专门的、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对此棺的绘画结构、纹饰、设色和线描及相关问题进行初步分析研究,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王保平  马永赢 《收藏家》2000,(12):32-33
我国古代由于灵魂观念作祟,人们认为人死后还会在所谓的“阴间”继续生活,因此,在送葬时便随葬大量生活用品。随葬物品无疑是死者生前生活的反映,所谓“丧礼者,如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荀子·礼论》)在当时,高级贵族家中一般都有数量不等的家吏仆从、侍女婢妾等家政服务人员。为了使其死后在所谓的“阴间”不致“魂孤无副”,“谷物乏匮”,并能够继续过奢华淫逸的生活,他们不但随葬了大量的钱财珍宝、器皿粮食等,而且将象征仆从的“偶人”也埋入墓中“以侍尸柩”。秦汉时期这种随葬“偶人”的风气达到了极致。最近,在汉景帝  相似文献   

15.
江西吉州窑釉下彩绘瓷是吉州窑极具地方特色的一类产品。水波纹,又称海涛纹、波涛纹等,或舒朗,或繁密,既作为主题纹饰,又用作开光外或开光内装饰,是吉州窑釉下彩绘瓷装饰中极具地方特色且较为常见的一类纹饰。以杨后礼先生为代表的学者将这类纹饰视为判断元代吉州窑瓷器的重要标准之一[1]。郭学雷先生认为,元代吉州窑瓷器的水波纹装饰较之南宋更为细密繁复[2]。本文将对吉州窑釉下彩绘瓷上的水波纹进行梳理,通过与同时期绘画、瓷器等器物上的类似水波纹题材相对照,推断水波纹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以期为吉州窑水波纹类釉下彩绘瓷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宜楼的壁画和彩绘。其壁画有明确的落款和纪年,其形式是在墙壁上模仿卷轴画。二宜楼彩绘主要集中在公共祖堂和各单元祖堂的木构件上,其中以公共祖堂和三单元祖堂的彩绘最为精美。  相似文献   

17.
姜涛  周小兵 《中原文物》2012,(4):105-107
彩绘陶是先入窑烧制成器,再在器物上施彩绘制。我国的彩绘陶兴起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姆渡文化发现的两片彩绘陶片,是目前最早的彩绘陶片。  相似文献   

18.
徐波 《收藏家》2011,(7):67-68
山东博物馆藏一件彩绘瓷虎枕,十分珍贵。该虎枕高8.5、长29厘米,整器以卧虎为造型,小圆耳,眉毛粗大,圆目,高鼻有双孔,阔口露齿,虎尾盘至腹部,前爪匍伏,虎头垫于其上,显得憨态可掬(图1)。该枕以虎背为枕面,枕面开光,  相似文献   

19.
肇源古建筑彩绘是黑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彩绘艺术.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工艺多用于北方的庙宇、祠堂等建筑上,使之呈现出庄严、肃穆、典雅、华丽的风格.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对古代建筑的保护和修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陶器是先民们遗留下来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陶器的制作经过长期的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器物无论造型、装饰等,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彩绘陶器的出现则把陶器的装饰工艺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