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农学院迁驻湄潭近七年。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浙大农学院在湄潭的大致布局是:以湄潭文庙为办公室中心,禹王宫为农化系,贺家祠堂为农艺系,城隍庙为农经系,蚕桑系及病虫害系安排在西郊的牛郎背。此外,还在湄江北岸建立农场,面积约200亩,分设水稻、棉花、小麦、油菜等试验田和作物标本区,并辟有蔬菜、花卉、果树等试验地。另在牛郎背上建一茅亭名为“七七亭”,亭子虽然构造简陋,  相似文献   

2.
怀念中国考古学导师苏秉琦先生谢飞自我涉足考古学领域,苏先生已是声名显赫、小字辈不敢奢望接近的大学者。此即他正在实施他的伟大构思区系类型学说。后来,听说苏先生故里是河北高阳,与我老家相距咫尺,亲切之感油然而生。首次拜见苏先生我第一次见到苏先生是十年以前...  相似文献   

3.
《文物》2021,(3)
正苏秉琦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引领和指导着中国考古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郭大顺师承苏秉琦,也就有更多的机会得苏秉琦的指导。在日常的工作汇报、书信来往或聊天中,总是能从苏先生的言语中捕捉到更多的思想火花,以致于他在红山文化、中华文明的起源等方面的研究,受苏先生影响颇深。他长期执着地学习苏先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和中国文明起源的的系统观点:三部曲(古城—古国—方国)和三模式(原生型、次生型和续生型)。本书即收录郭大顺关于此方面的文章30余篇,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学的指导者奠基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苏秉琦先生因患重病,医治无效,于1997年6月20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8岁。解放初期在四川作田野考古工作的几位同志,都曾是苏先生参与筹划的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1—4届)的学员。我们这批曾在训练班接受田野考古启蒙教育的同志,每当出差北京时,都要去考古研究所向苏先生汇报四川考古工作情况。苏先生对人和蔼可亲,海人不倦,我们向他所请教的问题,他都无不全面而透澈的交待清楚。苏先生十分关心四川的文物考古工作…  相似文献   

5.
中国茶海     
正中国茶海也叫万亩茶海,位于贵州省湄潭县永兴镇境内,共有连片茶园1万多亩,置身于浩淼的茶海中,仿佛仙境。湄潭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有提及。抗战期间,国立浙江大学迁入湄潭办学,在湄潭筹建实验茶场,对后来的湄潭茶业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6.
满文《菜根谈》小议赵志忠大约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菜根谈》一书,在清代流传比较广泛,从众多的现存版本中可以看出,满文译本别具特色。满文《菜根谈》由清代满族翻译家和素译,其成书时间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现有刻本藏于北京图书馆等处。此刻本分为上下二卷...  相似文献   

7.
怀念苏公     
我与苏秉琦先生有近40年的师生交往。回忆他的音容笑貌,对学生热忱耐心的教诲及为考古学科发展不辞劳苦地思索,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催人奋进的力量!我于1957年夏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第二年被分配在该系57级考古班学习直至毕业。苏先生当时还担任考古教研室...  相似文献   

8.
在笔者的案头上,摆着两部精美厚重的《酾江诗草》(上下册),这是原梧州市卫生学校党支部书记苏宠惠先生送给我的。苏先生为什么送这部苏宗经著的诗集给笔者呢?说起来有一段因缘。2005年笔者赴玉林参加一个由文化时空研究会召开的研讨会,会后,参加会议的苏先生悉知笔者在广西图书馆工作,又都是玉林老乡,便主动找我联系,  相似文献   

9.
刘兴盛 《炎黄春秋》2007,(11):67-69
1987年,笔者参加了《湄潭县志》的编纂工作。在查看史料时,阅读了“湄潭事件”发生的经过及历史面目。  相似文献   

10.
我第一次见苏先生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苏先生出任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主任,我从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并选修了考古专业。当时苏先生42岁,魁梧的身材,稍带点严肃的表情,令人生畏。苏先生教秦汉考古学,说老实话,他并不擅长课堂讲授,讲着讲着便离了题。毕...  相似文献   

11.
《文物》1955,(9)
一九五四年我舘曾先後派調查組到遵义、桐梓、綏陽、湄潭等地進行歷史文物調查,在遵义、湄潭兩地發現幾处宋墓。墓大都是石室,墓壁上有丰富的彫刻花紋,生動活潑,技巧熟練。这些墓葬都在早期被盜掘过,其中的殉葬物品已散失無存,对於研究貴州地區的宋代墓葬制度,是很大的損失。下面介紹的是兩处比較大型的宋墓。  相似文献   

12.
1965年秋,我随苏秉琦先生到南方实习,第一次接触到苏州越城、上海崧泽和浙江吴兴邱城等遗址的实物资料。此前,1960年在河南洛阳考古所工作站整理王湾遗址材料,面对王湾二期(当时称“过渡期”,即由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阶段的文化遗存)四组与钵、盘共生有成序列的鼎、豆、小口罐,听苏先生讲到“四面八方”四个字,当时似懂非懂。1964年夏在济南实习整理山东大汶口墓地材料,134座墓都以鼎、豆、壶为主要器物组合,可以清楚地划分为三期9段,似于王湾二期可以对应起来。不久,苏先生《论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发表,提出了在仰韶文化后期。东南沿海地区以鼎、豆为主的古文化,社会经济有了更高的发展,在与中原地区古文化的交流中,对仰韶文化产生了更大影响的重要观点,南方实习的突出印象是,这一地区三足器、圈足器特别发达,分段清楚,似起源甚早,更加深了对苏先生这一观点的理解。现在,重温六十年代那一段学习过程,体会又深: 1、中原与周围地区的古文化,各阶段文化内含相近,时间也应相对应,不会有大的时间差距。 2、在中原与邻区文化交流中,影响是相互的,不仅是中原对邻区单方向的影响。 3、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邻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步伐往往先于中原,这时,在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中,对中原地区的影响就会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13.
晓瑞 《贵阳文史》2003,(5):29-30
2003年暮春时节,笔者随贵州省写作学会采风团赴湄潭采风,有缘参观了作为贵州省三大文庙之一的湄潭的文庙及设在文庙内的“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古朴典雅、保存完好的文庙古建筑群,以及被誉为“东方剑桥”的浙大在湄潭艰苦办学七年的历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从1983年苏秉琦先生亲赴辽西主持燕山南北地区考古学术座谈会起,到1987年他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考察,苏先生曾连续4年到辽宁指导工作。在《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第2期为庆祝苏先生考古五十五年编辑的专栏里,我曾以《苏秉琦先生与辽宁文物考古工作》为题,记录了先生那  相似文献   

15.
张昌华 《江淮文史》2008,(1):87-108
皇皇400余万言15卷本《苏雪林日记》(台湾成功大学出版,1999年4月,本文引用日记的文字均出于此),加之苏先生的其他赠书、纪念册和画集,满满地占据了我书架的一档。苏先生赠我的这部日记已尘封8年了,每当目光触及,总有一种愧对先生的惶恐和不安。丁亥(2007年)秋暮,我躲进小屋牖下,用半个月的时间跑马观花,以日览一本的速度,“观”完先生后50年(1948-1996)遗留在人生旅途中的花瓣。  相似文献   

16.
《文史天地》2013,(8):F0004-F0004
湄潭浙江大学旧址位于贵州湄潭县湄江镇和永兴镇。抗战爆发后,浙江大学被迫西迁,历时两年半,横穿6个省,行程2500多公里于1940年抵达湄潭。在湄潭的6年里,竺可桢校长和教职员工使浙大成了“东方剑桥”,从这里走出了包括“两弹一星”功臣王淦昌等在内的数十位学部委员和两院院士。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7.
解放后,湄潭茶场经过3年的恢复性建设之后,为了适应国家茶叶出口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省政府要求把湄潭茶场建设成万亩大型国营茶场和贵州省的茶叶出口基地。这是贵州省最早启动的大型茶场建设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湄潭茶场接到上级指示后,立即着手准备工作。首先派出调查人员,对湄潭县内的宜茶土地进行摸底调查,采取了由近及远逐渐推进的建设方针。湄潭茶场位于县城南郊,原有打鼓坡生产茶园500亩,在茶园附近,有可开垦的宜茶荒山约1000亩。经上级同意后作为新茶园首期建设工程,由省农业厅投资,  相似文献   

18.
在湄潭人民的心中,永远铭记着一位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革命志士陈光型烈士。  相似文献   

19.
苏秉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也是新中国考古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在半个多世纪的考古生涯中,为我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时值苏秉琦教授八十寿辰暨从事考古工作五十五周年之际,我们特组织一组文章,以表达文物考古界对苏秉琦教授的崇敬之情,并衷心祝愿苏先生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20.
苏秉琦晚年围绕"国家起源和民族文化传统"这一研究探索的核心内容,创建起一个有关中国国家起源与发展的全新的学术体系。这始自1979年苏先生布局在张家口一带进行的考古探索,初衷是从考古学角度探索五帝时代前期黄帝时期的史实,后却在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晚期获得突破。然而1989年之后有悖中国古史传统的文明起源研究到处漫延,对此苏先生向大家悉心提醒与告诫,最终发出了学科发展方向"转轨"的要求。苏秉琦晚年进行的考古学研究与探索,始终围绕着与探索国家起源有关的中国古史。这是苏秉琦晚年考古学研究探索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