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史时刻     
《百年潮》2015,(1):2
<正>1984年1月24日至29日,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2月7日至10日视察福建厦门和正在建设中的厦门经济特区。视察期间,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为珠海特区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为厦门特区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2月24日,邓小平就办好经济特区和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的问题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他说:我们建立经济特  相似文献   

2.
正厦门思明区的"思明",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所命名,如今演变为令人骄傲的区名。从古至今,思明区境一直是厦门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活动中心。1980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决定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含鼓浪屿及附近小岛),为思明区建成东南沿海的强区插上腾飞的翅膀。200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由鼓浪屿、开元、思明三区整合为新的思明区,成为厦门市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陈宇聪 《百年潮》2023,(4):34-36
<正>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继党中央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后,根据党中央决策,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从此,海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阶段,从一个海岛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同志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一个伟大创举。邓小平是创办经济特区的主要倡导者、决策者,并且亲手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没有邓小平,就没有经济特区,就没有今天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历史转折时期的产物,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基地。新世纪以来,经济特区正担负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6.
周中明 《沧桑》2010,(5):3-4,42
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中国历史转折时期的产物,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基地"。新世纪以来,经济特区正担负着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7.
武伟生 《攀登》2014,33(4):7-12
团结统一是无产阶级政党统一意志和行动、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的时候,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依然感受到其理论的力量,他启示着我们:要以党的思想上政治上的团结统一,确保党在组织上行动上的团结统一;坚决遏制党内利益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彻底消除危害党的团结统一的现实基础;勇于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科学开展党内斗争,促进党的团结统一;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为增进党的团结统一提供制度保障,切实增强党的团结统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不竭正能量。  相似文献   

8.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文是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3月30日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文章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实现现代化关系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主要是;我们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9.
论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的思想对民族工作的指导意义李满春,刘岩邓小平同志关于民族问题的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基本框架,阐述了党...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8·20讲话中,从信念坚定、热爱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战略思维、坦荡无私等方面,深刻阐述了邓小平同志的崇高精神风范,指出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他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常说自己是"实事求是派",反复强调"拿事实来说话"、"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他始终以劳动人民的一员  相似文献   

11.
《Political Theology》2013,14(4):483-492
Abstract

Instead of focusing on what characteristics the next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have, we need to focus on the institutional realities of the presidency. Those realities consistently reflect a system dedicated to maintaining the domina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economic and military power, and maintaining the ruling elite's control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ower in this country. Persons committed to the practice of the Gospel, especially in solidarity with the poor, must name, confront and resist those institutional and cultural realities. This truth-telling can take many forms, such as life in community with the poor, public speaking, preaching, writing, demonstrations, civil disobedience, and some involvement in electoral politics. All of these will be informed by a realism that struggles faithfully without placing undue hope on presidential politics.  相似文献   

12.
杨红林 《史学月刊》2005,(12):61-65
关于北京政府时期的外交,尽管学术界近来已开始有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不过对于其背后因素的考察还有待深入。实际上,在北京政府时期,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各种社会舆论被全面动员起来,以汹涌澎湃之势冲击着外交这一特殊的政治领域,从而形成了近代史上国民外交的黄金时期。于是,由于中央政府统治的虚弱,在其决策者进行外交运作时,就处处受到来自舆论界的影响,这是一个极为明显的历史特色,通过对当时舆论的考察,就会更深层次地探究北京政府外交的两难境地。笔者在考察时,主要以关税特别会议为个案,以上海舆论为核心,以《申报》、《东方杂志》等报刊为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3.
野牛的灭绝与大平原印第安人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钢 《史学月刊》2002,(7):113-118
野牛是美国西部大平原地区最重要的一种动物,曾对人类的生活产生过直接的影响,更与印第安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在内战后的西部开拓中,白人移居对野牛进行了野蛮的屠杀,致使野牛灭绝。与此同时,白人拓居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推行种族灭绝政策,导致失去生活所依的印第安人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这种残暴和不义之举是无可挽回的历史失误。反思这段历史今天仍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庆元儒学洋山砂岸复业公据》碑是目前发现存世的仅有的一例附有八思巴字元代公据碑。本文在释录碑文的基础上,通过对宋末元初庆元路儒学对位于昌国州的洋山砂岸被侵占所提起的二次诉讼案及相关人物的考察,试图揭示元代赡学砂岸被占的实质,以起补史、证史之作用。同时,作为一例完整个案,为元代司法、儒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史料。  相似文献   

15.
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以千户制巩固了统治,国土横跨欧亚。至忽必烈在中原大地建立了蒙元王朝。1368年元朝灭亡后,众多蒙古人返回蒙古本土,与当地统治者发生权力斗争。蒙古本土也因无法为骤然增多的人口提供给养而导致经济崩溃。蒙古人不断侵扰明朝边境,迫使永乐皇帝率兵亲征,更加剧了蒙古困难局面。重建蒙古强力政权的努力一再破产。直至达延可汗,蒙古再现生机。  相似文献   

16.
清末财政困窘,支出浩繁,政府在维持旧有税收的同时,力图开辟新的税源,并因应时势而不断变化,酒税从厘捐到烟酒税这样的变化就体现了这一发展历程。民国初创,面临的财政危机依然如故,酒税征收仍然沿习清末旧制,弊病百出。当政者对酒税制度重新设计,意欲将其纳入国家财政收支系统的正轨。对原有酒税加以改革,举办公卖制度开征公卖费,新征烟酒牌照税,构成了民国初年酒税制度的主要内容。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一努力并没有达到制度设计者的初衷。  相似文献   

17.
18.
ABSTRACT

The unprecedented and unsustainabl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biosphere threatens the survival of the Earth's inhabitants, including the human species. Several solutions have been presented to mitigate, or possibly undo, this looming global catastrophe. The dominant discourse, however, has a monolithic and Western-centric articulation of the causes, solutions, and challenges arising from the events of the Anthropocene which may differ from the other epistemes and geographies of the world. Drawing o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R) critical engagement with the Anthropocene, this paper situates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n the Anthropocene discourse. The region’s historical and socio-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eveal greater vulnerability to the challenges of the Anthropocene compared to other regions while its major economies have contributed recently to the symptoms of the Anthropocene.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gion’s ecocentric philosophies and practices could inform strategies of living in the Anthropocene. This contextualised analysis aims to offer an Asia-Pacific perspective as well as insight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IR in the age of the Anthropocene.  相似文献   

19.
Some of the problems of establishing the cause of the death of Alexander the Great are like the attempts to find causes other than hysteria for Anna O.’s symptoms. The more general problem of using plausibility as a criterion of the truth of such reconstructions are illustrated by the arguments embedded in Tom Stoppard’s Arcadia.  相似文献   

20.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的历史时期。市民阶层的形成,促进了以戏曲、小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的发展,戏曲、小说中的插图在继承宋元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明代的人物肖像画家面对人物画的弱势格局和蓬勃兴起的书籍出版业,积极为书籍创作插图,两者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共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