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辽代大中型墓葬中,多流行使用阶梯式墓道,较隋唐以来中原王朝大型墓葬中所使用的斜坡多天井墓道,有了较大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契丹政权统治阶层墓葬的一个突出特点.墓道是墓葬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比分析较发现,辽代阶梯墓道具有形制、年代以及地域上的差异,通过对辽代阶梯墓道的考古学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辽代高等级墓葬在类型、演变、分布、源流等问题.以往学界对辽代阶梯墓道的专门性研究较少,本文拟在较为全面收集和梳理资料的基础上,对辽代阶梯墓道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商周时期墓道形制与墓葬等级的联系极为密切,墓道条数相同的墓葬,墓道形制是判断其等级的首要指标,"四大型"墓道是王墓的专有形制。墓道平面形制与墓葬的族属并非紧密关联,只是在非主流形制上商系与周系似有不同的倾向:使用拐道形墓道的大墓墓主多属商系族群,使用喇叭形或弧形墓道的大墓墓主多属周系族群。周系墓道内端底的位置与墓葬时代有关,商系墓道内端底的位置与时代无关,而与墓葬规模有关。  相似文献   

3.
蒙古和俄罗斯的外贝加尔地区是匈奴遗存的主要分布区,遗存的主要形式是由数量不等的墓葬组成的墓地,墓坑上面的石头堆积以及有些墓坑的形状和规模至今仍然能够很容易分辨出来。在上个世纪,俄罗斯和蒙古的考古工作者对上述地区的部分墓地进行了局部的或少量完全的发掘。根据这些发掘材料和墓地现存的墓葬地表情况可以看出,很多匈奴墓地之间存在等级差别,主要体现在很多墓地分成以一个较大墓葬为中心、周围分布规模较小墓葬的一个个墓群;不同级别的墓地,其中心大墓的规模以及其周围小墓的规模都有差别。目前,在上述匈奴墓地中对墓葬分布及其分…  相似文献   

4.
1986年12月~1987年3月,我队在配合洛阳铜加工厂技术改造工程中,发掘了1座大型东汉黄肠石壁画墓(编号AM19)。此墓规模较大,结构复杂,为洛阳涧滨一带汉代墓葬中少见。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AM19为砖石结构,方向5°。由墓道、天井、前横室和后室组成(图一、二)。墓道口距地表0.6、长14.9米,墓道口宽3.1、底宽1.3,深1.2~8.2米。墓道东西两侧各有三级台阶。东侧台阶第1阶距墓口深0.6,第2阶高0.64、宽0.36,第3阶高  相似文献   

5.
1992年9月至10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鄂尔多斯博物馆、乌审旗文物管理所,对内蒙古乌审旗郭家梁村周围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共计发掘5座墓葬,其中4座为北魏墓葬,墓葬均为带有墓道土洞墓。小型墓葬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大型墓葬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组成。随葬品数量不多,以陶器为主,还有铜器、铁器、料珠、泥钱等。对比墓葬形制和随葬品,这批发掘的四座墓葬是北魏占领大夏国首都统万城后遗留的墓葬。  相似文献   

6.
陕西韩城金代僧群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墓葬位于今韩城市东北郊的安居寨村东北角,距市中心直线距离一公里左右。村南邻崖,北边是一片广阔的山前平原。站立原头整个市区可尽收眼底。1986年3月11日,安居寨村民赵宏章在整修新房地基时发现该墓,并报告了市有关部门,闻讯后我们即前往清理发掘。现简报于后。墓葬结构此墓为南北向,座北朝南,墓道在墓室南边正中。整个墓葬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图一)。墓道呈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道口距今地表0.40米,墓道南北长1.90、东西  相似文献   

7.
洛阳发现一座后周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9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洛阳铁路分局指挥部住宅南楼基建时,发掘了一座后周墓(编号C8M972),现将情况简报如下。墓葬为单室土洞墓,方向180°,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斜坡状,位于墓室正南偏东处,有过洞。因墓道、过洞压在地表建筑物下无法清理,其长、宽度  相似文献   

8.
1980年3月,我队配合驻洛解放军基建工程,于洛阳东郊史家湾村北清理明墓一座。该墓形制较大,保存完好,出土遗物比较丰富。兹简报如下:一墓葬结构墓葬地表无封土,墓底距地表5米,正南北向。由墓室、甬道、门楼和斜坡墓道组成。建筑材料以砖为主,砖长28、宽15、厚6厘米。门楼覆瓦。墓门及封门构件,取用石材.基道由封门石处起坡,显有台级。  相似文献   

9.
《文物》2016,(2)
正2012年12月,为配合基本建设,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在长清区崮云湖办事处抢救性发掘了3座宋代石室墓,出土墓志2合、各类随葬器物30余件。墓葬位于104国道与长清区工业一路路口西500米的山前丘陵缓坡地带(图一)。三墓开口距地表约4米,墓道均向南,东西并排,自西向东为M1、M2、M3(图七)。现将墓葬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一)M1穹隆顶石室墓,方向197°。其东为M2,由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图二、八)。南为墓道,北为墓室。墓道南端存阶梯式墓道4级,以下为斜坡  相似文献   

10.
2015年6月,南京博物院、邳州市博物馆联合对江苏省邳州市蘑菇顶D1进行发掘,清理了两座墓葬,推测其时代分别为东汉时期(M1)和春秋战国时期(M2)。墓葬多次遭盗掘,没有出土随葬品,仅在盗洞中发现一些残器。M2应为古徐国大型墓葬;墓底有较小方坑,墓道、墓室为多次分块夯筑,这种墓葬结构与夯筑方式较为独特、少见。这一发现对于徐州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墓葬研究,特别是古徐国葬制、葬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磊 《中原文物》2008,(1):31-35
很多学者都认为,在先秦的多墓道墓葬中,墓道越多的墓葬规格也越高。而考古资料显示,在周、秦时期,墓道的数量并不是墓葬等级的标志。墓道是有着诸多实用性用途的,多墓道的出现可能和古代祭祀有关。  相似文献   

12.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留下的众多文化遗存当中,匈奴墓葬分布的区域最为广阔,数量也较多.匈奴墓葬主要分布在蒙古国大部分区域、俄罗斯外贝加尔和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及其周边地区.今天的蒙古国是古代匈奴民族统治的中心地带,分布其境内的匈奴墓葬数量最多,除巴音乌勒贵和东戈壁两省以外,其他省市境内均有发现.从目前的统计数字看,蒙古国境内的70多个地区共发现4000余座匈奴墓葬,其中已发掘约400座.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匈奴墓葬发现的数量将会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3.
殷墟王陵区共发掘十余座带墓道的大型墓葬,其腰坑的底部距地表的深度普遍在11~14米,远远超过同时期商代水井的地下潜水线,可证在王陵区商人营建大型墓葬时,墓穴(尤其腰坑)的深度均应穿透地下水,达到"下及黄泉"的效果。本文认为,这正是商代社会中"黄泉观念"的体现,商墓底部的腰坑就是死者灵魂通往黄泉路的入口,腰坑中的殉狗就是通往黄泉路上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4.
裴建平 《文博》2011,(3):23-26
在唐代墓葬中,一般在墓道北壁第一过洞上方都绘有高大的楼阁。本文通过对其中典型楼阁的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和魏晋、北朝此类建筑功能、意义,在近年唐代墓道壁画题材内容新的探讨基础上,对唐代墓葬墓道北壁建筑进行了分析,诠释了其引魂升仙作用和功能。  相似文献   

15.
自殷墟小屯墓葬发掘至今,考古工作者关于商周时期大型墓葬的发掘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对于埋藏较为复杂的墓道葬车的发掘经验相对不足,而且没有形成较为详细的发掘规程与方法。我们在对长子县西南呈M15墓道葬车的考古发掘过程中,总结出了墓道葬车发掘的四个步骤:填土清理、车辆清理、车辆加固、回填,并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墓道葬车清理发掘方法,希望这些工作对今后墓道葬车的发掘能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河南荣阳薛村汉代墓葬为基础,结合其他地区相关材料,对汉代洞室墓中不同形式的墓道结构及功能提出了看法.料坡墓道及组合墓道的使用与墓室内祭祀活动有关,同时由于其占地范围较大,因此主要在规模略大的洞室墓中使用;竖井墓道则在一般洞室墓中普遍使用.另外洞室墓中存在的一批特殊形状的料坡墓道及组合墓道也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7.
《文物》2017,(9)
2014年8~9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庄浪寺角洼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7座、土方坑1座。墓葬均遭盗扰,可分为竖穴墓道砖券洞室墓、竖穴墓道土洞室墓、斜坡墓道土洞室墓、竖穴土坑墓四类,出土器物主要有铜器、铁器、陶器等。根据出土器物判断,墓葬年代应为西汉至东汉时期。其中,M1是等级较高的一座墓葬,其年代应为西汉早期,墓主人应是一位武将。  相似文献   

18.
西安曲江翠竹园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11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配合西安南郊曲江新区翠竹园小区的基建工作中,发掘西汉时期墓葬4座,其中一号墓规模较大,为斜坡墓道竖穴土圹砖室墓,由墓道、甬道、耳室、墓室组成。墓室内有彩绘壁画,内容丰富,色彩艳丽,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及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根据墓葬的形制和出土器物,此墓的年代应在西汉晚期。  相似文献   

19.
2012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大白杨村附近发掘清理了汉代墓葬14座。这些墓葬多为竖穴土坑墓,个别为竖井式墓道土洞墓、竖井式墓道砖室墓和斜坡式墓道土圹墓。出土的随葬品有陶器、铁器、铜器和五铢钱等。这批墓葬的年代推测多在西汉中晚期,墓主为长安城的平民。  相似文献   

20.
2004年4月,山西省长治市城区政府在城区云步街修建步行一条街施工中,发现两座唐代墓葬,市文物部门接到报告,立即派员前往处理(两墓编号为04CTM1~2)。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04CTM1墓由墓道、墓门与墓室组成。方向北偏东48度,单室砖墓,墓室底部距地表5.4米。墓道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