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四川唐代的摩崖造像中,《西方净土变》有三种表现形式,兹根据它们出现的年代分别论述于下。 (1)“阿弥陀佛与五十二闻法菩萨”,该图又称“阿弥陀佛与五十二菩萨像”,或称“阿弥陀五十二尊曼陀罗”,或名“五通曼茶罗”,即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图绘五十三尊佛、菩萨像的曼荼罗(即佛一尊,菩萨五十二尊)。六朝至隋唐的阿弥陀佛为中心的“西方净土变”不少,这种组合是最早的一种净土变相。  相似文献   

2.
隋代三件阿弥陀佛整铺造像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柏华 《文博》2010,(2):57-64
本文通过对文献与实物的分析和比较研究,认为对佛教的推崇和阿弥陀佛信仰的兴盛,才使阿弥陀佛整铺造像得以在隋代出现,并且成为中国金铜佛像的三鼎甲。它不仅代表了中国金铜佛像艺术的辉煌顶峰,并和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一起,成为隋唐佛像艺术的最高代表。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以北凉三窟为中心,从佛教义学及禅法等方面,结合北凉涅槃思想演伸出的法身观和净土观,及北凉佛教所偏重的弥勒系信仰,并以此三窟之莲花化生、莲池世界等背景造像,来探讨敦煌早期净土思想之表现,希望能掌握隋唐以前敦煌净土思想之源流与发展脉络,以作为将来进一步研究之基础。  相似文献   

4.
卜小翠 《丝绸之路》2013,(22):10-11
北石窟寺现存的隋唐窟龛261个,占窟龛总数的80%以上。其造像形式多样,造型精美,雕刻技巧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佛与菩萨、弟子、力士、供养人都雕造得丰满圆润,生动健美。其中有四处窟龛以阿弥陀佛为主尊,从窟内题记可以看出,阿弥陀造像的功德主都是地方的中例、官史和一般平民百姓,他们显然都有超生西方净土的强烈愿望,足见在隋唐时期阿弥陀净土信仰已被社会各阶层人士普遍接受。  相似文献   

5.
僧伽崇拜从唐代开始,直到近代都在佛教信仰和民间崇拜中存在和演变,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多类型的僧伽造像是这种信仰的载体。对塔出造像的讨论,有助于对佛塔性质及周边环境和人文历史的论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徐汝聪 《东南文化》2014,(5):89-100
僧伽崇拜从唐代开始,直到近代都在佛教信仰和民间崇拜中存在和演变,是佛教中国本土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多类型的僧伽造像是这种信仰的载体。对塔出造像的讨论,有助于对佛塔性质及周边环境和人文历史的论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甘肃合水县发现一通北朝佛教造像碑,通过与关陇地区一些有纪年的北朝造像和石窟造像的比对,以及对碑刻铭文内容的分析,推断其应雕凿于北周初年。该碑为社邑造像碑,其题记反映出两种史实:一是西魏北周时期宇文泰推行赐、复胡姓,一是北朝陇东地区少数民族融合、聚居、结社及佛教信仰状况。该造像碑的发现为研究陇东地区北朝晚期的佛教与佛教艺术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文博》2016,(1)
杭州是十世纪以后中国佛教及其艺术的中心之一,保存着内容丰富的佛教石窟与摩崖造像。天龙寺摩崖造像即为其中之一,原属吴越王钱假出资建于北宋乾德三年的天龙寺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存天龙寺遗址中有三龛造像,其中第1、2龛造像应雕于乾德三年前后,且有统一规划。第1龛的主尊为未来的弥勒佛,包含唐代遗风。同龛内的胁侍菩萨与天王像则具有鲜明的吴越国地方特征。第2龛内佛像表现阿弥陀佛,反映了吴越国对西方极乐世界及其教主的崇拜。二龛结合,反映了吴越国佛教信徒对来世所寄予的期望。天龙寺第3龛造像表现水月观音,是中国佛教僧俗创作的一种观音形象,年代约在至正三年重建天龙寺完工前后。  相似文献   

9.
磁县赵王庙摩崖造像是有明确纪年的隋代佛教造像遗迹,由于地处偏僻,过去鲜为人知。本文作者对赵王庙摩崖造像进行了初步的考古调查,并对造像题材、造像题记、造像风格等进行了初步探讨。赵王庙摩崖造像的发现,为研究隋代佛教信仰、佛教组织以及进一步研究邺下佛教和响堂山石窟又补充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北镇双塔是东北乃至全国古塔中建筑较早的双塔并立布局实例,长期以来对塔身造像的佛名认定没有定论,学者对此问题历存争议,具代表性的有两种观点:一是双塔塔身造像均为佛;二是东塔塔身造像均为观世音菩萨,西塔塔身造像均为阿弥陀佛。为弄清双塔的八面造像究竟是何佛?我们曾对双塔的结构装饰、佛像的排列、印相和胁侍的造型等方面进行了考辨,并查考有关佛教文献和碑文题记中僧侣的师承关系,以期获得一个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数珠手观音在众多观音形象中,是一种出现较晚的造像题材,是观音信仰在中国传播逐渐世俗化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大足、安岳两处石刻有15身五代、宋代数珠手观音造像,从组合题材逐渐演变为单龛造像,并一直是观音形象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数珠手观音具有较为独特的地域性,是世俗化佛教的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弥勒是北朝时期、特别是北朝早期河北地区常见的佛教造像题材之一。本文主要以造像题记为依据,结合佛教典籍内容,分析此时期河北地区弥勒信仰的差别,旨在探讨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在河北的流传状况。佛教发韧于古印度,在我国的传播是随着佛教典籍的翻译而展开的。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13.
佛教是一种制度化的宗教,由三宝构成,是信仰、仪式、象征体系的有机统一。其中,信仰是佛教的内在标志,而仪式和象征则构成了佛教的外在表现,在信仰中,对"法"的崇拜是佛教的核心要素,而佛像崇拜则属于佛宝的表现之一。按照学术界一般的说法,"公元1世纪以后,随着大乘佛教的流行,信徒开始造像礼拜。"同时,根据原始佛教  相似文献   

14.
大黑天是云南大理白族佛教密宗信仰的重要神祇之一,梳理剑川石钟山石窟中南诏、大理国时期大黑天造像可知,大黑天造像和信仰在7~8世纪随佛教密宗自印度传入大理地区而兴起,大黑天与毗沙门天造像成对出现。石钟山石窟的大黑天造像对研究中国大黑天信仰传入路线、流传分布及区域造像风格演变具有重要价值,是白族佛教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资料。  相似文献   

15.
贾发义《净土信仰与中古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以下简称贾着),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学术专着。全书选取弥陀净土信仰为切人点,讨论佛教净土信仰与中古社会的互动关系。作者试图搭建沟通社会史和宗教史的桥梁,全书结构合理,线索清晰,逻辑严密,旁征博引,观点新颖,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古时期佛教信仰与社会演进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中国的立碑供奉纪念的影响,与中国古代的碑刻相结合,于是产生了佛教造像碑。佛教造像碑是一种具有特殊形制的宗教造像形式,是古代将佛像雕刻在石头上的碑刻,在其碑上开龛造像,并在碑上雕刻供养人、造像人姓名、官职、籍贯、造像缘由、祈福内容、造像时间、地点等。本文以张龙达造像碑为例,对其造像碑上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及碑上所体现的造像风格进行考释和分析,对其碑上体现的问题进行解读,得出张龙达造像碑的造像年代在西魏时期,造像碑上反映的是以张氏家族为主体的家族信仰,以及碑上所体现的造像风格是由于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北朝晚期邺下义学繁盛,各种佛学思想在此融汇,以阿弥陀和弥勒为代表的大乘净土信仰上承洛阳北魏传统,在中原北方地区广为流传。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记载,结合邺城及周边地区与净土信仰有关的石窟、刻经、造像及题记等,探讨邺下净土信仰的传承及在佛教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钱屿 《收藏家》2010,(3):50-52
一.形制与传世经过 鎏金铜质佛教造像,在古籍文献与造像镌铭中多称“金铜像”或“金像”。沈氏原藏骑矶观音金铜像形制为头戴七叶花冠,冠正面中央有阿弥陀佛立像,饰有波浪形宝缯。观音呈男相,面庞鎏金,呈长圆形,细眉,眉间有白毫相,垂目,高鼻,樱桃嘴。  相似文献   

19.
1964年7月在河南新郑市小乔乡同时出土了《刘子瑞造像碑》《刘绍安造像碑》《刘绍安造菩萨像》《刘陆虎造像》等四件北齐石造像。作者近年对其进行考察研究的同时,发现这是一组家族式造像,从中反映出北齐时期河南民间佛教信仰的概貌。本文将从造像内容、造像形式和造像记探讨其时盛行的民间造像之风,以及佛教在乡村社会所发挥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盂县地区北朝佛教造像记中保留着不少地方佛教史料,学界对此关注较少.盂县交通便利,受到晋阳、平城等地的官方佛教影响,造像活动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造像记中记载的供养者有平民、僧尼、官员和女性等,在心态、造像活动等方面表现出自身信仰特质;义邑团体造像数目超过个人,成员以造像为中心布置道场、举行法会等宗教仪式,也发挥了义邑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