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成贵 《攀登》2001,20(7):173-175
当前,农村精神明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思想道德和化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改革开放给农村精神明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因此,加强农村精神明建设势在必行。只有加强农村精神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努力培养“四有”新型农民,才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为了充分发挥陕西化资源大省的优势,再创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新局面,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为西部大开发中的化建设服务,2004年11月18日,全省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座谈会在西安隆重召开。会议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回顾总结全省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分析研究当前形势下全省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3.
孟红 《史志研究》2002,(1):52-5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和农村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蓬勃开展的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化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形式多样的下乡活动为载体,正是推进农村精神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农村新情况、新问题的有益探索。本仅就这一问题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河洛史志》2001,(1):28-29
2001年出版的《洛阳年鉴》将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反映2000年全市政治、经济、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新成果、新经验、新信息,为洛阳市社会主义物质明和精神明建设提供现实服务;为各级领导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各行各业的工作提供信息咨询;为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真实的乡土教材;为下一届修志工作积累翔实可靠的资料。对宣传洛阳、促进洛阳的两个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编纂地方志是中国的优良传统,为什么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能经久不衰?这是因为它有“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而这三大功能在不同的社会又有它的不同内涵。封建社会的政府编纂地方志的目的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它以封建主义为指导,存封建伦理道德之史,资封建统治之治,教封建伦理之化;当社会主义出现在中国大地以后,地方志的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存社会主义之史,资社会主义之治,教社会主义之化,一句话,为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明与精神明建设服务,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早在封建社会就流传着“治天下以史为镜,治郡国以志为鉴”。所以.封建社会一些明智的官员走马上任的时候,  相似文献   

6.
《浙江方志》2002,(1):13-14
2002年地方志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以江泽民“七一”重要讲话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共浙江省委“努力建设化大省,促进精神明建设”的要求,认真贯彻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精神和  相似文献   

7.
连国栋 《丝绸之路》2009,(12):18-20
群众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活跃群众文娱生活、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东莞群众文化在东莞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如文化广场、“文化周末”、“都市彩虹”、“文化直播车”等,还有一些针对外来工的群众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8.
本对我国九十年代“三大四库化工程”:《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四库禁毁书丛刊》的缘起、建设及其意义做了较全面的概述,从而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四库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对弘扬我传统化、振兴民族精神、加强精神明建设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谈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艳艳 《神州》2012,(9):2-2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活动的生动反映和精神创造活动的重要表现,也是承载和寄托人民群众理想信念的精神家园。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把社会效益放在发展文化产业的首位,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经济效益的合理追求,要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这既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条件,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然要求。没有一支高素质的群众文化工作者队伍,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一句空话。为此,必须努力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10.
从十五大到十六大的5年,是山西实现“三个基本”目标,经济结构调整开始取得明显成效,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取得重大成就,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5年。山西人民满怀喜悦,胜利跨入新的世纪。  相似文献   

11.
吕波 《神州》2014,(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越重要。时至今日,我国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想真正解决这一矛盾,首先要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本文主要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解决三个层面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问题进行探析,旨在提高基层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2.
陈祖敏 《神州》2012,(18):9-9
群众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自身的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娱乐,目的是满足群众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随着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巳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使人民群众健康向上的主义娱乐活动。虽然我国的群众文化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其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基层部门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婷 《旅游纵览》2015,(4):286+295
文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让旅游群众文化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活跃人民群众健康向上的文娱生活,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的重要手段。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是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增强体魄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高尚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情趣、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基层群众文  相似文献   

14.
杨绍初 《黑龙江史志》2006,(3):32-32,31
全面地、系统地、科学地总结阐述和宣传贯彻"龙江精神",并使之成为龙江人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对于增强全省人民的紧密团结,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促进龙江的文明建设,加速龙江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杨智伟 《神州》2012,(23):40-40
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是我党一贯执行的一项方针政策,也是保持我党队伍纯洁性的重要保证。那么对于群众的文化建设的重视、群众和谐文化的建设就成了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群众和谐文化,提升国民素质对于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精神,维护和宣传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与此同时,着力地推进群众文化建设也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导向以及舆论的支持等等。所以,我们一定要很清醒的、很重视的将加强群众的文化建设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位置,正确认识建设群众文化的意义,把握好科学建设群众文化的内涵,积极探索实践的经验,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6.
民俗物对于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认真搜集、保存、展示好民俗物,是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1955年,毛泽东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亲自撰写了104篇编者按语。他在为《机会主义的邪气垮下去,社会主义的正气升上来》一文加写的按语说:“1955年,在中国,正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决胜负的一年。这一决战,是首先经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召集的5月、7月和10月三次会议表现出来的。1955年上半年是那样的乌烟瘴气,阴霾满天。1955年下半年却完全变了样,成了另外一种气候,几千户的农民群众行动起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实行合作化。”  相似文献   

18.
黄岩军 《神州》2012,(3):35-3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发出的“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更对我们所从事的群众文化工作提出了更多、曼高、更新的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要想适应斯时期的群众要求,就必须加快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创造性地做好群众文化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任务、新课题。为此,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钟惠玲 《攀登》2000,19(9):37-40
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决定的,是由我们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决定的,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必须深刻认识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群众的重要意义。明确当前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更好地宣传、教育、引导和提高群众,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周艺 《广西文史》2001,(1):63-67
由孔子创立的儒学,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被历代统治奉为正宗。儒家伦理道德是儒学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主体,它主张忠孝,重“亲亲尊尊之恩”,行“中恕”、“中庸”之道,重视道德教育。它与侗族伦理道德的关系十分密切,对其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探讨二间的关系不同,对于深化伦理学科的研究,补充、丰富祖国传统化遗产,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