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勾海燕 《北方文物》2018,(1):98-102
渤海国是唐朝管辖下的地方政权,与汉代所置的渤海郡并无关系。渤海国的称谓是有变化的,如建国初称“振国”或“震国”,唐朝册封后称“渤海”、“忽汗州”、“渤海都督府”、“渤海国”等,辽灭渤海后称之为“东丹”、“东丹国”等等。在这些称谓中,并没有“渤海郡”一称,在此通过查找史料中对渤海国事例的相关记载,来阐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2.
唐开元年间先后在渤海北境、黑水靺鞨地方设置勃利州、黑水军、黑水都督府。从文献与考古材料双重视角入手,可以对与黑水都督府建置有关的勃利州(渤州)、黑水靺鞨道、渤海都督府、安静都督府、黑水靺鞨思慕部等问题进行梳理和考索,又结合渤海与黑水靺鞨军事对抗导致黑水靺鞨自牡丹江中下游不断北移的历史背景,再考黑水都督府的具体地望。研究渤海都督府、安静都督府辖区以及黑水靺鞨思慕部相对位置关系,又考虑其为具有地区战略意义的和扼守渤海上京以北、贯穿南北黑水靺鞨交通孔道的军政重镇,萝北县江岸古城当为唐开元年间设置的黑水都督府治所所在。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东南边陲的宁安县渤海镇境内的“上京龙泉府”,曾为创造“海东文化”的渤海国都城。据史料记载,渤海国是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建立的隶属唐朝的地方政权。公元六九八年建立“震国”,七一三年接受唐朝册封,专称渤海。于公元九二六年被契丹灭亡,历时二二九年。渤海国建立之后,与日本之间除了互为答聘外,余者多为文化方面的交流。从公元七二七年始至渤海灭亡止,遣使横渡日本海前往日本有史记载共三十四次,日本的使节也曾数十次来  相似文献   

4.
图片报道     
《黑龙江史志》2012,(8):F0002-F0002,F0003,F0004
渤海国是唐代我国东北地区为主体建立的“海东盛国”,初称“震国”,后改称“渤海国”。渤海国共设“五京”。“上京”即为其都城。其建制和规模完全仿唐都长安城,略成长方形,且城中套城,分外城、内城和宫城(紫禁城)三部分,距今已有千年。  相似文献   

5.
渤海国上京城又称渤海上京龙泉府,史称忽汗城。是唐代渤海国(698-926年)五京之一,在渤海国存在的229年历史中,其两次为都长达160余年之久。该城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初选,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名单。  相似文献   

6.
<正>渤海国上京城又称渤海上京龙泉府,史称忽汗城。是唐代渤海国(698~926年)五京之一,在渤海国存在的229年历史中,其两次为都长达160余年之久。该城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初选,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名单。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目前史学界多将渤海建国伊始称之为“震国”或“振国”的现象进行了探讨。根据中外文献及考古资料 ,作者认为渤海建国之初的国号应为“国” ,而“震国”或“振国”只能是它的俗称。  相似文献   

8.
延边地区渤海遗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延边地区是唐朝渤海国的腹地 ,正确识别该地区的渤海遗存 ,对客观地、历史地恢复渤海国史的原貌是极为重要的。笔者根据多年的实地勘查和研究 ,对目前学术界多已认同的某些牡丹江上游的“渤海遗存”和图们江左岸的“高句丽遗存”重新进行了识别  相似文献   

9.
渤海上京龙泉府与唐长安城建筑布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国(698——926年)是我国唐代东北少数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在唐朝的深刻影响和渤海民族奋力开拓下,渤海迅速发展起来,被誉为“海东盛国”。上京龙泉府是渤海国规模最大的京城,在渤海国存在的229年中,曾经两次(160余年)定都在这里。上京龙泉府成为渤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并可称谓八九世纪时期仅次于唐长安城的亚洲大城市之一。建国以来,渤海史学界对渤海上京龙泉府城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  相似文献   

10.
关于渤海国文化及经济生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国是唐及五代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是10世纪中国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一颗灿烂明珠。至今,古渤海国历史、文化仍吸引着许多热心的中外专家、学者。古渤海国文物、古迹成为中外旅游者追踪的目标。生长在渤海故土上的人们更是眷恋着这黑土地。东北亚的政治地图在近、现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历史上的渤海国疆土己一分为三,出现在中国、朝鲜和俄罗斯三国的版图上。尽管渤海国的研究者们分属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在渤海国的一些主要问题上观点相左。尽管保存下来的有关渤海国的文献资料不多,但渤海考古发现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人们对渤海的认识从书本文字的了解进而看到渤海留下的遗迹,这无疑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因为研究渤海历史仅仅依靠文献史料显然是不够的,尤其在文献记载极其简略又零碎不全情况下,渤海考古发现和研究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就渤海国文化及经济生活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渤海国是唐及五代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是10世纪中国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一颗灿烂明珠。至今。古渤海国历史、文化仍吸引着许多热心的中外专家、学者。古渤海国文物、古迹成为中外旅游者追踪的目标。生长在渤海故土上的人们更是眷恋着这黑土地。东北亚的政治地图在近、现代发生了重大变化。历史上的渤海国疆土己一分为三,出现在中国、朝鲜和俄罗斯三国的版图上。尽管渤海国的研究者们分属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在渤海国的一些主要问题上观点相左。尽管保存下来的有关渤海国的文献资料不多,但渤海考古发现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人们对渤海的认识从书本文字的了解进而看到渤海留下的遗迹,这无疑是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因为研究渤海历史仅仅依靠文献史料显然是不够的,尤其在文献记载极其简略又零碎不全情况下,渤海考古发现和研究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就渤海国文化及经济生活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渤海婚俗考     
渤海国是唐王朝的地方民族政权,渤海人锐意进取,师法盛唐,使渤海成为“海东盛国”,史有“小中华”之称。在其传世的229年间,婚俗的演变,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渤海国上京城属于唐代渤海国的五京之一,又称为渤海上京龙泉府,在历史上也称之为忽汗城,在渤海国存在的二百多年历史当中,上京城做为一百六十多年的都城。渤海国是在唐代及五代时期位居于中国东北地获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的存在与发展,在经营中国东北这个地区,推动东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作为当时的地方封建政权,当时的渤海国附属于唐朝,在全盛时期具有5京、15府和62州,在其存在的历史当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渤海国是在唐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地方政权,由粟末靺鞨族所建立,被契丹国所灭,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渤海人凭着关于学习和创新的精神,以其聪明智慧开创了灿烂又具有鲜明特色的渤海方化,开创了"海东盛国"的辉煌。本文分析了渤海国方化的特点,并对渤海国文化在几个方面的具体体现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1981年秋,榆林县马合乡打拉石村村民在周家梁上挖土时,刨出一枚陶印。印为陶质方形,边长5.5、厚1.4厘米,正、背两面都有文字,阳文篆书,有边框。正面中间被铲去一块。经聂新民同志识读,正面为“夏州都督府之印”,背面为“银州之印”。夏州都督府,只有唐代贞观二年至天宝元年在陕北靖边县统万城设立过,都督府内置都督。唐其它时期州内置刺史、团练守捉使等官职。据《旧唐书·地理志》“夏州都督府:隋朔方郡。贞观二年讨平梁师都改为夏州都督府,领夏、绥、银三州……。”又《旧唐书·职官志》“魏黄初二年始置都  相似文献   

16.
熊津都督府陷落始末——兼论唐罗战争的爆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与新罗联手灭亡高句丽后,两国因百济故地控制权等问题矛盾激化,新罗利用唐军主力被吐蕃牵制在西部战场的良机,于咸亨元年至咸亨三年(670—672)不断进攻唐熊津都督府。出于国内政治及经济需要,唐朝于咸亨三年五月前后主动将熊津都督府驻军及当地百姓撤往内地,因之有关新罗于咸亨二年(671)夺占熊津都督府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唐朝在唐罗熊津之战中犯下了一连串的战略、战术失误,而没有制定完善可行的整体战略则是熊津都督府撤守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渤海国在其发展到鼎盛阶段时,曾一度被中原王朝誉为“海东盛国”①。然其“海东盛国”之始称年代,由于文献语焉不详,因而至今无定说。目前较有影响的有四说:一谓始于渤海十世王仁秀世②:二谓始于渤海十一世王彝震世③;三谓始于渤海十二世王虔晃世④.四谓始于渤海十三世王玄锡世⑤. 按谓“海东盛国”始于渤海十世王仁秀世之说,似有臆测之嫌,故暂不轻从。而谓“海东盛国”始于渤海十二世王虔晃世之说乃读史之误,佟柱臣先生已经指出,故亦不赘述⑥。以下仅余二  相似文献   

18.
在渤、日交往中,日方为迫使渤海称藩,既硬说渤海是高句丽的继承国,又编造了高句丽曾“臣属”于己的神话,并强称渤海使为“高丽使”、渤海王为“高丽国王”。这都遭到了渤方的抵制和反对,于是双方间就所谓的“高丽国”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涉和斗争。最后日方不得不在事实面前低头认输,终于放弃了对渤海人的“高丽”称谓。  相似文献   

19.
宋卿 《史学集刊》2006,(5):89-94
唐代在东北边疆渤海政权地区设置的忽汗州都督府,在东北各羁縻府州中存在时间最为长久,其以朝贡为纽带与唐王朝保持着稳定的隶属关系。羁縻府州形式下的渤海政权对唐王朝的频繁朝贡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目的。其朝贡关系体现了中央王朝与地方民族之间的一种“君臣”与“宗藩”的政治关系.一方面加强了中央王朝对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辖关系;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各族间的联系,有助于“中华一体”的国家形成。  相似文献   

20.
渤海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渤海史的研究,近年以来一直是东北亚各国学术界颇为关注的问题。但迄今为止各国学者对渤海史的研究,大都仅注重渤海国史的研究,而忽视了渤海民族史的研究。中国已出版的几本渤海史专著,都是渤海国史而没有一本渤海族史,仅仅发表了一些关于渤海国族属的文章。但对渤海国是否存在一个主体民族及其形成发展过程,却至今未得到充分论证。本文就是为促进渤海民族史的研究而撰写,并拟在此基础上,于近年撰写一部渤海民族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