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坪内逍遥的《小说神 髓》发表以后,日本近代文学最重要的体裁——小说走上了独立的道路。“小说的主旨是人情,世态风俗次之”是《小说神髓》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使日本小说主旨从以前的“劝善惩恶”变向为描写“人情,因此,对于坪内逍遥为什么会提出上述命题的理解与分析是把握日本近代文学脉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虞初新志》是清初文体风格颇为独特的一部文言小说作品集,在诸多传至日本的汉文典籍之中,作为一部短篇笔记小说的结集,迅速引起了日本学界的关注,不但屡经刊刻,且仿作甚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本文以《虞初新志》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为着眼点,旨在梳理其传至日本之后的一系列传播轨迹,把握以《虞初新志》为例的汉籍在域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后,不仅激起了中国、韩国等曾遭受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伤害的国家与人民的激愤和抗议,在日本社会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支持首相参拜与反对参拜的意见都通过媒体表达出来,产生了几乎势均力敌的对峙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报纸发行量中居第一位,原来一直对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表示理解与支持,被认为是日本保守主张代表的《读卖新闻》,通过2005年6月4日的社论呼吁建立国家追悼设施,并认为首相不应参拜合祀有A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读卖新闻》的社论在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引起了许多人的思考。针对这一情况,今年1月,属于《朝日新闻》的月刊《论座》约请《读卖新闻》的社论主笔渡边恒雄和一直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表示反对的《朝日新闻》的社论主笔若宫文进行了对谈,讨论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及与此相关的日本对亚洲的外交政策。由于渡边恒雄与若宫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日本国民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看法,因此发表两人谈话记录的《论座》2006年2月号出版后即被抢购一空,《论座》编辑部立即出版了单行本。这里发表的就是渡边恒雄与若宫文两人对谈的摘要。本刊一直主张:我们在批判否认侵略战争责任的日本右翼主张的同时,还应促进与日本广大民众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相互理解,共同反对侵略战争,共同维护和平与发展,包括共同反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促进相互理解的重要一步是应了解对方的主张,这篇对谈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社会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的基本态度,也有助于我们思考正确的决策。  相似文献   

4.
自我意识文学与明治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叶亭四迷的小说《浮云》的发表,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学的开始。《浮云》通过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毁灭,揭示了近代自我意识与明治社会的矛盾。用文学形式批判现实社会,在日本文学史上是第一次。三年后留洋归国的森鸥外发表了以异国他乡为背景的小说《舞姬》。《舞姬》从另一个侧面更具艺术特色地深化了《浮云》中提出的问题。这两篇作品在不同层面上批判了明治社会。反映了封建秩序下,日本近代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日本近代文学中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从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的市民阶级反省、自立,并对封建主义进行斗争、失败…  相似文献   

5.
1986年我们在《外国问题研究》杂志上发表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失败的思想史意义》,着重论证了二次大战日本破了什么。这次发表的《再论二次大战日本失败的思想史意义》,则着重论证了二次大战日本立了什么。事物的发展。破与立是对立统一的,破中有立,立中也有破。把我们这两篇论文合起来,始能较全面地认识二次大战日本失败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彭睿 《神州》2013,(31):4-4
关于《晋问》的文体归属文体,从宋到明,一直争论不休,焦点即是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篇题是文体归属重要依据。《晋问》不以“七”名篇,而承袭《七发》叙事模式。本文探讨了《晋问》对《七发》,在主客问答,铺陈七事,六否一是叙事结构方面的继承,在情感上对传统“七”文由刺到颂的承袭;以及《晋问》在主旨、题材、形式等方面对于“七”体文的创新。认为《晋问》对传统七体文有继承,有创新,为已经僵化的七体文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为明清七体文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7.
《新垒》的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它的形式多样。不仅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理论批评、翻译等等一应俱全,使它在文体方面呈现多彩多姿,也体现了主编者在文体多样化探索,理论批评的提倡与介绍外国文学方面所作的努力。其次,《新垒》刊出的作品中,有不少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篇什,如河家的小说《黄昏》摄取小镜头反映现实生活,隽水而含蓄;塞柏的独幕剧《樊笼》在人物性格的刻划,情节的安排,戏剧冲突的构成,气氛的渲染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功力;小说《七里桥下》、《钱塘江上》内容厚实,人物性格鲜明,在当时同类题材的小说中,称得上是…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坛,一直存在着严重的文体歧视,其表现就是小说婉若嫡传,而其他文体,一如庶出,连大诗人艾青也大发怨气:“中国作家协会,实际上是小说家协会!”有一个由多名专家组成的什么委员会,受某出版社之托,评选中国现当代十大文豪,结果选出的全部都是小说家。原中国作协书记处常务书记鲍昌主编的《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在“文学的样式、品种和体裁”一栏中,  相似文献   

9.
<正>"地方志的文体,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行文力求‘朴实、简练、流畅’(据《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摘自《中国地方志》1998年第1期)。从首论修志到当前的二论修志,各地修志对文体的要求大都执行得比较严格,也确实出现了一批朴实、简练、流畅的好志书,因此在当前二论修志中,这"六字"要求仍要继承和发扬,这是方志编纂对文体的基本要  相似文献   

10.
《地狱图》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作品取材于日本古代故事集《宇治拾遗物语》、《古今著闻集》中的一些故事。但是,原故事在小说中占的比重是微弱的,这篇小说主要是作者的重新创作。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良秀的塑造,表现了作者以艺术反抗现实的斗争精神,同时也更充分地体现了作者在美学上的一种探索——在“罪与丑”中提炼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1.
《文献》2018,(6)
藏庋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的宋刻元修本《夷坚志》,是现在通行本《夷坚志》前四志八十卷的祖本,清人严元照曾指出其中数篇小说为元人沈天佑补刻时所误收。张元济校勘《夷坚志》之际,将此前四志与后十志比勘,其中确存在多篇小说与后十志重复。然而《夷坚志》尚有十八志散佚,故一直以来,对前四志中误收的他志小说的具体数量以及具体篇目无法确认,该问题也一直延续到现在的通行本。通过调查宋刻元修本《夷坚志》的补叶,可以判定共四十三叶补叶中有四十八篇小说原为他志小说,为元人沈天佑修版时所误收。通过此次考察,有助于重新认识《夷坚志》的文本来源,并提高其作为史料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语"是先秦时期常见的一种文体,它出于实录,最早出自史官的"记言",是早于"六经"而出现的。长时期内,"语"文体发展并不成熟,一直到《国语》的结集成书,"语"作为一种文体才完备起来。《国语》主要记君臣之政治得失,这种取向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正史中的"国语家"。"语"在发展分化中,实录性质有所减弱,多少加入了作者的主观意志。诸子书最初多采用"语"体,被称为"百家语"。先秦时期,对文体的界定相当模糊,在"语"这个宽泛的文体里,可以说,"谚语"、"俗语"是其剪裁,"事语"是其流变。近年面世的上博简《曹沫之陈》竹书对于我们认识"语"文体很有启发意义。作为篇题的"陈"字,应该如本字读,不必假"陈"为"阵",以牵强于军阵之意。题为《曹沫之陈》,正是曹沫陈述之语的意思。《曹沫之陈》见证了古代"语"文体的发展演变,是早期"语"文体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3.
王福和 《古今谈》2006,(1):14-18
1834年的俄罗斯和1918年的中国文坛,分别诞生了两部名字相同、文体相同、人物相同、风格相同的伟大作品——《狂人日记》。由于是俄罗斯作家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在前,中国作家鲁迅的《狂人日记》在后,因此,自鲁迅的《狂人日记》问世之日起,关于两部小说的影响与被影响,借鉴与被借鉴的学术研究就从未停止过。两部同名、同文体、同人物、同风格的“狂人”小说,就此成为中外文学交流中“直接影响”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4.
赵玉华 《民俗研究》2004,(3):202-204
李献芳的《中国小说简史·古代部分》(以下简称《小说简史》),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小说发展长河中,以简御繁,扼其纲要,提纲挈领地梳理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考察了各种体裁小说的发端及其演进轨迹。与众多通史性、断代性、分体性的小说史研究相比,该书有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注重从社会、文化及民俗民风的大背景上考察不同时期的小说,强调小说的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令人读后耳目一新。小说的文体不同于诗文,它以反映生活视觉宽、容量大、鲜活生动为特征,作者在书中不仅要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还要把自己对社会现实和生活的感受、理…  相似文献   

15.
《少年的悲哀》艺术赏析刘光宇国木田独步(1871~1908)是日本近代著名诗人、小说京。在小说艺术上,国木田独步以诗一般的构思进行创作实践。写出了《猎鹿》、《少年的悲哀》、《画的悲哀》、《春鸟》等一系列短篇佳作,开了日本近代抒情小说的先河。《少年的悲...  相似文献   

16.
汪海 《神州》2012,(29):8-8
日本现代作家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小说中描写了日本青年在成长中的孤寂、空虚、困惑、迷乱及矛盾等情感,通过爱情故事展现了生活在工业文明带来的碰撞与冲突下的年轻一代,都市空间愈狭小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却愈大,书中主人公在都市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在迷失中寻找生命的救赎,本文从《挪威的森林》人物生存状况出发,反思了在社会发展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论中日“桃”文化的性象征王秀文一、“桃太郎”的出生童话《桃太郎》为日本五大童话(《桃太郎》、《咔哒咔哒山》、《猿蟹合战》、《切舌雀》、《开花爷爷》)之首,自室町时代(1392—1573年)产生以来至今,除口头传承之外,还频繁地作为连环画、漫画以及小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吉本芭娜娜神秘小说分为三种主要类型,认为《月影》是对日本古代神话传说的发想;《哀愁的预感》是对悬疑小说的一种再创造;《甘露》则是集中展示神秘精神的文本。同时认为,神秘介质与吉本芭娜娜的小说风格之间之所以呈现出上述关系,与作家幼年时代的特殊经历,当代日本社会宗教热的走向与影响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9.
《心》是以细致的心理主义的手法对知识分子的利己主义的灵魂进行深入的剖析,凸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矛盾、无奈、孤独以及竭力寻觅"自我"的精神世界。可以说这部小说也是漱石自身寻觅超越"自我"的一种具体的行为体现,是漱石获得"自我本位"论的实践之作。  相似文献   

20.
《文章缘起》考辨朱迎平《文章缘起》是古代文论中的一部文体论专著,专门探讨各类文体的起始之作。书前有作者自序云:六经素有歌、诗、书、诔、箴、铭之类。《尚书》帝庸作歌,《毛诗》三百篇,《左传》叔向诒子产书,鲁哀公《孔子诔》,孔悝《鼎铭》,《虞人箴》。此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