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如何进行殖民地统治,加强对东北民族的控制,始终是颇费心计的.在"民族协和"的口号下,日伪当局对伪满洲国西部边境地区即内蒙古东部蒙人居住的地区,废除清朝以来世袭的王公札萨克制度,同时又考虑到清及民国以来的对蒙政策,采取有别于伪满洲国其它地区的地方统治政策而实施特别行政,逐步将这一地区纳入到日伪的统一行政隶属之下.其中旗参事官制度、县旗复合行政制度在其特殊行政制度中具有特点.日伪当局推行特别行政制度的实质就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其在蒙古族居住地区的法西斯殖民统治.  相似文献   

2.
伪满洲国是日本军国主义扶植下建立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同日本其他直辖殖民地相比较又具有相对的、形式上的"独立性",本文试从殖民地行政与法制构建的角度上探讨伪满洲国的殖民地性质,揭示伪满洲国行政决策的"二重性"以及法制构建的殖民地色彩。  相似文献   

3.
伪满洲国统制金融是伪满洲国史、伪满洲国统制经济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着重考察1937年至1941年,即伪满洲国第一次产业开发政策执行期间的金融统制问题。具体从伪满洲国第一次产业开发政策与资金需求、强化金融机构统制、加强对一般企业资金统制以及强迫资金供给等四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1934年,伪满洲国实施帝制。这一次所谓"政体"上的改革不仅调整了伪满洲国上下的关系,从而巩固了日本对于中国东北的统治,而且为继续侵略中国打下了基础。本文主要强化日本改革和满足利用溥仪两个方面来说明日本在其扶植的伪满洲国实施帝制的意图。  相似文献   

5.
选举舞弊是罗马共和国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然而,较诸罗马共和国早中期,共和国后期选举舞弊的形式不断翻陈出新,频率和规模也日趋增长,呈泛滥之势。罗马共和国当局采用法律为斗争武器,试图遏制选举舞弊行为,但成效相当有限。反选举舞弊斗争的失败对共和国后期政治的运作与行省的治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害,它腐蚀了政治风气,破坏了罗马政坛长期以来形成的显性与隐性的规则,颠覆了共和制度中的权力制约与平衡的根本准则;还进一步恶化了行省的处境,从内政与行省两个层面加速了共和国的衰落。  相似文献   

6.
文继斌 《黑龙江史志》2013,(23):298-298
日本侵占东北后,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为了达到永久占领东北的目的,巩固殖民地位,日伪当局实施征兵制度并大肆宣传。为此,日本侵略者通过伪满进行了一系列征兵宣传手段:利用各军管区和伪地方政府宣传;开展所谓"精神教育"打破"好人不当兵"的思想;,控制东北人民心里、精神达到同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伪满洲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历时最长的伪政权,其控制范围也在日本、德国扶植的其他伪政权之上。伪满洲国存在期间,总计有二十余个国家和政权对其宣布承认。本文拟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伪满洲国的承认问题,以揭示围绕这个伪政权展开的国际关系的全貌,同时意在丰富对这一问题的国际法认识。  相似文献   

8.
海伦县海北镇自建镇之初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是天主教教会管理的自治村镇,东北沦陷之后逐渐丧失了自治权,教会利益也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海北镇天主教教会秉承罗马教廷的旨意,采取与日本殖民主义者合作的政策。虽然教会得以存续下去,但却沦为了伪满当局的统治工具。  相似文献   

9.
为培养效忠于日伪的军事骨干力量,伪满洲国成立后陆续建立了10所军事学校。这些学校是按军队所需人才的类别划分的专业学校。陆军军官学校是军校中的重点。在军校中,日本国内来的日本人要教他们熟悉伪满洲国的情况,掌握奴役东北人民的要领;对当地录用的人员,要对他们"洗脑",灌输伪满的建国精神。本文从军官学校的角度,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所推行的伪满特别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他们能成为效忠于日伪的驯服工具。  相似文献   

10.
行省治理是罗马共和国后期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关乎共和政治的运作与国家的命运。然而,在行省治理过程中,作为实际治理者的罗马官员滥用权力,通过多种途径大肆搜刮钱财,成为行省治理中的首要弊病。为遏制这种弊病,规范行省治理,罗马当局围绕着官员搜刮钱财现象,不断加强法律建设,呈现出立法条款细致化、诉讼程序固定化以及惩处严厉化的倾向。但是,行省治理制度中总督权力缺乏制衡,荣誉任职的传统观念以及税收体系的混乱等因素为罗马官员滥用权力、非法敛财提供了条件,而相关法律实践过程面临着距离、语言、时间与经济成本等实际障碍,且法庭充斥着腐败与偏见,导致治理局面未因法律建设的加强而得以有效改善。行省治理的失当从行省与共和国政治两个层面加速了共和政治的失序,推动了内战的爆发,进而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衰亡。  相似文献   

11.
《满洲评论》是伪满洲国时期重时事评论周刊。同时期,伪满洲国报纸杂志兴盛一时。本文将《满洲评论》置于伪满报刊史的时代背景中,与同时期的同类大型综合杂志进行比较分析,探寻《满洲评论》与其他伪满综合报刊的共通处与特异性,最终求证该刊的史学位置与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日本帝国主义在伪满洲国实行“以总务厅为中心”的统治方式,以达到严密控制伪满政权的目的,通过总务制把伪满政府完全变成了傀儡。伪满洲国政权的行政运作,就是通过总务厅、次长制来实现的。在日本政府的殖民侵略下,经关东军司令官到伪国务院总务长官,总务长官到各部总务司长(次长),各部总务司长(次长)到各省总务厅长(省次长),由省总务厅长(省次长)再到各县参事官(副县长),形成由上至下的殖民统治体系。  相似文献   

13.
伪满时期,殖民当局颁布了大量教育法规。出于殖民统治的需要,伪满在博物馆的经营、教育经费的监管方面,投入甚多。伪满教育法规的最大缺陷是缺乏教育平等原则,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教育被区别开。所谓"殖民地教育现代化"的论调纯属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14.
伪满洲国成立初期,出于治安上的需要,日本侵略者在地方基层实行保甲制度,通过组织反动保卫团、实行连坐制度等,疯狂镇压东北人民的反抗,其所需经费以强征所谓的保甲费为支撑。1937年后,由于伪满洲国的主要任务向“国家建设”转变,对于基层地方,发布街制和村制,仿照日本基层的町村制度实行所谓的“地方自治”,并制定了统一的街村财政税收制度。但是街村制度并没有脱离保甲制度的藩篱,也没有真正为中国东北基层地方带来自治的福音,不过是对中国东北基层进行侵略和掠夺的变形而已。  相似文献   

15.
17世纪,葡萄牙国力日渐衰败,令其无法再从经济上支持传教士的东方拓展之旅,这不仅让罗马教廷颇为不满,而且让欧洲新崛起的法国看到了一个取而代之的机会。当时法国遇到的障碍主要有两个,一是葡萄牙所拥有的保教权;二是罗马教廷所要求的宣誓问题。但是,法国政治、科学和宗教的发展需求,加之暹罗使团的突然来访,让路易十四最终决定派遣有皇家科学院通讯院士之称的耶稣会士跟随暹罗使团前往东方。这些耶稣会士便是在中法交流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家数学家"。  相似文献   

16.
伪满洲国成立后很快构筑了基本法体系。伪满基本法中,规定政府机关职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组织法》处于核心地位。本文重点分析了《组织法》对傀儡政权的政治设计。作者认为:日本殖民者设置“参议府”是为了防止立法权和行政权出现独立的倾向;虽然《组织法》包含着权力分立的原则,但实际上立法权、监察权均是行政权的点缀;伪满政权立法迅速,但并不周详,《组织法》的个别条款存在混乱和矛盾。  相似文献   

17.
《满洲评论》是伪满洲国时期重要时事评论周刊。小山贞知是该刊创始人之一,也是该刊从创刊至停刊14年间唯一的法人代表和发行人。小山出身特务机关坂西公馆,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他在为日本政府效力的同时,也为日本左翼文人的活动舞台《满洲评论》提供官方的资金支援和政治保护。他是伪满洲国时期在华活动的日本文人中的一个特例,具有知识分子和政界人士的双重身份。本文以其在华三十余年的文化活动为主,追述了小山贞知的生平,梳理了小山著述中的几种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满洲电业株式会社的发展历程、代表性发输配电设施、伪满洲国覆灭时的状况。纵观“满电”的发展史可以发现,这既是高度垄断的电力生产、管理机构,也是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重要经济支柱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掠夺中国东北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至1930年,中国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伪满洲国成立后,伪满政府倚仗日本关东军,强行侵占了我国东北各地海关。中国东北地区长期出超的局面在1933年反转,并且入超额出现扩大趋势。伪满政权极力促进所谓的“日满一体化”,使得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更加向对日贸易集中。随着列强的经济利益争夺日趋白热化,伪满洲国逐渐步入统制贸易之途。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炮制伪满洲国作为其在中国东北进行殖民侵略的代行工具。为了加强对东北国防资源的掠夺,经过关东军的秘密策划,在满铁的大力协助下成立了所谓的“国防资源调查部”,对东北国防资源展开全面“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