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晓风曾是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的秘书,自1954年10月起,他一直在叶圣陶身边工作。1966年“文革”一开始,叶圣陶就因年事已高的理由,被免去副部长职务,工作另行安排。  相似文献   

2.
戚红茹 《神州》2012,(12):86-86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在浩如烟海的优秀篇章中,为什么偏偏选中“这些”例子让学生学呢?显然,这些文本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方面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那么什么是文本解读呢?  相似文献   

3.
古人喝酒时,主人必须先于客人饮酒,是为“献”。主人先饮,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无毒”,可以放心饮用之意(这一点,与通过握手表明双方手里都没有暗藏凶器的思路很接近)。主人饮过之后,客人亦须饮酒以回敬主人,是为“酢”,亦称“报”。之后,主人为劝客人多饮,自己必先饮以倡之,是为“酬”。客人在主人饮过之后也举起酒杯畅饮,是为“应酬”,即以此回应主人的厚意。这样的札俗慢慢延伸下来,就是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先喝为敬”。  相似文献   

4.
《神农本草经》记载:“神捉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茶从原始森林吸云饮露的草本,成为消渴提神、缓解去乏的仙药,叉“煮作羹饮”(《尔雅》),成为菜蔬、羹饮,  相似文献   

5.
“饮中八仙”是天宝初期形成的文人羣体,嗜酒、狂放、风神、才艺等共同特徵,是该苇体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其存在时间从天宝元年秋末到天宝三年春初,只有一年又三个月。“饮中八仙”中,除了李适之确实与李林甫有政治上的交锋外,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贺知章、李述、李白、崔宗之等人参与了李适之与李林甫的斗争。但是,“饮中八仙”的交往,使他们陷入了微妙的政治猜忌,最终被迫解体。“饮中八仙”的解体,对天宝文学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开元以来统治集团的尚文传统在天宝时期逐渐失落。二,文人聚集方式发生了变化,天宝时期普通文人与执政的宰辅大臣之间相当疏离,他们更多散落在各地,形成大小不一、数量众多的文学军落。三,天宝文学的内容和题材与此前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殷墟卜辞中所见的“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述鑫 《考古与文物》2000,(5):21-24,27
在商代的祭祀中,有一项重要的“祭必有尸”活动,殷墟卜辞中分别记载为“延尸”、“立尸”、“饮尸册祝”、“祝于尸”、“献尸牛”等。这种有关“尸”的祭祀活动,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的礼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一、自主探究——认定目标,致力于导“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叶圣陶“导学教学论”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叶圣陶先生在阐述“教”与“不需要教”关系时说:“‘启发’与‘诱导’学生动脑筋,自求得之;如教小孩学步那样,为了达到让孩子自己能走路,大人不能‘抱着走’,更不能代替走,只能在旁边由‘扶肩’到‘携腕’到‘翼护’,  相似文献   

8.
释王翰“欲饮琵琶马上催”句王翰《凉州词》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此乃盛唐七绝中杰作,脍炙人口,久传不绝。惟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迄今未得确解。历来注家因对“催”字之误解,释此句为:正欲举杯痛饮,忽闻马上弹奏琵琶之  相似文献   

9.
四、鼻饮 鼻饮是一种饮食的方式而非饮食之物。但归之于“食俗”的一种,还是说得过去的。 无论古今中外各色人等,对于“饮”,不管是饮水还是饮茶饮酒饮汤,其渠道或日方式,都应该也只能是置于口中而吞下。这一点至少在今天想来是不会有人提出异议的。  相似文献   

10.
李雪平 《神州》2012,(21):121-121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细细体味起来,这句话舍有为达“不教”之目的必须有一个“教”之前提的意思。教师的作用在于“引路”、“开门”,路通了,门开了,登堂入室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该并且也无法代替。作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引路”、怎样“开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只流行于南方,北魏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明确记载当时北方以饮“酪浆”(乳汁)为主,南方则以饮“茗汁”(茶汁)为主。当时生活在南方的名士王肃逃到洛阳,因喝不惯酪浆,只饮茗汁,每次能饮一斗,北人惊异地称之为“漏卮”。随着南北经济化的交流和民族的大融合,饮食风俗逐渐趋同,饮茶也在北方地区流行起来。  相似文献   

12.
划拳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划拳又叫“豁拳”、“猜拳”,古人又称为“拇战”。这是一种饮酒时助兴的游戏。两人同时出拳伸指喊数,喊中两人伸指之和者胜,负者罚饮。明人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俗饮以手指屈伸相博,谓之豁拳。”清人江蕃《汉学师承记·朱笥河》:“拇战分曹,杂以谐笑。”划拳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人皇甫崧《手势酒令》。在有的书中,《手势酒令》又称做“招手令”。据《类说》记载,“招手令”中,划拳者的五指与手掌指节,都分别取有名称:“压其虎膺”,“虎膺”指手掌;“曲其松根”,“松根”指手指关节;“以蹲鸱间虎膺之下”,“蹲鸱”指大姆指;…  相似文献   

13.
马小良 《神州》2012,(16):35-35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是叶圣陶经过几十年深入探索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托尔斯泰有关习惯的名言说得更妙:“好的习惯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囚徒。”吕淑湘先生也曾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  相似文献   

14.
董雪 《神州》2011,(2):44-44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的说法是:“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语与文密不可分,不可偏指,所以称为“语文”。然而“语文”又来源于生活,故在教学生学“语文”时,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会用“语文”。  相似文献   

15.
焦姣 《文博》2022,(3):62-67+112
汉代铜镜铭文中涉及“酒”的文句体现了当时的饮酒风习已经对社会层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镜铭所见“宜酒食”“饮澧泉”等表达了汉代日常生活中酒的重要性。“酒如河”“酒而河”希求体现了“酒”的社会需求程度。镜铭中“醉”“酲”“醒”生动体现出饮酒后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16.
李滢 《南京史志》2023,(4):27-2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新课标将“思维能力”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凸显了“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语文能力与思维能力相互促进,这是语文教育的定识。叶圣陶先生曾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  相似文献   

17.
“知北游”是一次从香港到北京的秘密旅程的雅称。全国革命胜利前夕,应中共中央之邀,众多在港民主文化人士,由香港分局派人分批护送北上,参加新中国的筹建活动。其中较重要的一批在1949年2月28日登上一艘挂葡萄牙旗的“华中轮”离港,共有20多人,按年龄大小排列有陈叔通、马寅初、包达三、张纲伯、柳亚子、郑佩宜、胡墨林、叶圣陶、张志让、宋云彬、郑振铎、傅彬然、沈体兰、邓裕志、王芸生、徐铸成、曹禺、赵超构、刘尊棋、冯光灌、郭秀莹、吴全衡、方瑞、包启亚,还有郑振铎的女儿郑小箴,胡绳和吴全衡的两个儿子,5岁的项伊朗和1岁的项锦州。3月1日黄昏,叶圣陶出了一个谜语:谜面为“我们一批人乘此轮赶路”,谜底为《庄子》篇名一。结果被宋云彬射中为“知北游”。“知”即知识分子,“知北游”意谓文化人北上。  相似文献   

18.
刘惠丽 《神州》2012,(6):131-131
“阅读教学的最终日的是要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这是叶圣陶的话。主张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所以写好作文的第一步是要有话可说。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味佳肴需要食材来烹饪,亭台楼阁需要砖瓦来建造,佳作美文需要材料来构建。在考场作文的诸多问题中.对很多学生而言,最根本的问题常常是“没的可写”。选材就是根据写作要求,从已经积累的材料中选择要用的材料。有材料无技巧可以成文,无材料空有技巧难出佳作。  相似文献   

20.
<正>一西南联大时期,朱自清著有《犹贤博弈斋诗钞》一书,其序云:“斗叶子于斗室,结胜侣于名区。”又云:“‘斗叶子于斗室’是也,盖于虚怀中见‘幽默’感,固非漫袭陈言之比耳。”何为“斗叶子?”1978年,俞平伯在给叶圣陶的信中关于该书题名时解释道:“佩公所谓犹贤于彼者,不过打打桥牌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