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他将汉代以前的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思想继承和发扬,形成新的汉代儒学体系,这也是董仲舒的天人宇宙图式。它将天地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其特殊的“三纲五常”道德哲学原理、德主刑辅的封建法律秩序,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道德思想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历史观是史学史研究必须探讨的一个论题 ,作为奠定我国封建社会基本模式的西汉王朝 ,这一时期的历史观也颇具封建社会历史观的模式意义。从梁启超开始 ,百余年来 ,学界对此论题非常关注 ,经过学人们的努力 ,这个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无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如长期以来的有关研究大多只注意司马迁和董仲舒两人 ,对西汉其他不太著名的人物研究就显得相当薄弱 ,虽然某个人物的历史观研究已经达成共识 ,许多人物 ,如陆贾、刘向、扬雄等人的历史观尚待深入研究 ;一些问题 ,如司马迁“天人关系”到底指什么 ,董仲舒之“道”是变还是“不变”等…  相似文献   

3.
论人地关系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王铮 《人文地理》1995,10(2):1-5
1人地关系的再认识"人地关系"是古老的哲学命题。在中国古代,至少有三种人地关系的认识观。"人定胜天", "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4.
西汉道义观的形成,一在于董仲舒从天人关系上对天道和人道运行的本质要求进行凝练,形成了政治道义观。二在于司马迁从历史经验上对历史运行秩序的重构,使"义"成为观察历史秩序的参照,从而形成了历史道义观。三在于盐铁辩论从行政理念的角度对西汉制度进行讨论,使得参与讨论的御史、大夫们意识到国家必须承担起社会道义,才能长治久安,初步讨论了国家道义观。  相似文献   

5.
王春阳 《史学月刊》2003,(10):117-120
董仲舒 (前 179—前 10 4年 ) ,广川人 (今河北省枣强县人 ) ,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贡献在于在一个需要哲学指导的时代 ,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 ,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形态的思想体系 ,并且成为西汉中央集权政治的指导思想 ,也对以后整个封建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局面的形成 ,不只是由于它符合巩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也不只是由于有政治权力的支持 ,主要在于它本身是建立于中国传统宗法伦理之上的一个较为严密的哲学体系。天本体论是董仲舒哲学中最重要的命题。一 天的哲学内涵天…  相似文献   

6.
近代"西学"在士人心目中的确立,使中国传统的"道"被时空化。从以前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亦即"道一而已",到逐步承认"道出于二",进而衍化为以西学为基础的"道通为一"。在此三阶段中,"道"从普适于"天下"(即全人类)的大方向,缩小为中西学区分下的区域成分,并有"过时"之嫌,后再重新上升为"世界"通行的模式,然其内涵已面目全非。这一根本性的大转向,是近代这一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非常值得梳理。  相似文献   

7.
初中历史课本第一份(人教版)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121页),对我国西汉哲学家董仲舒有一段文字评述。原文是:“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他说,天和人之间是息息相关的: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雨顺来赞美他;皇帝无道,天就降灾害来警告他。”这段评述,作为向初中学生介绍一位古代很有影响的哲学家,似嫌片面。上述从董氏原著译述的那段话,就是董氏所创立的“夫人感应”学说,这种学说,固然神化了封建皇帝,但在皇权至上、不受任何约束的当时,“天人感应”说给是权施加一种天的监…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的天气学思想东湖西*名儒董仲舒不惟熟渚儒家思想,财于自然科孚尤其是天气芈也有一定的研究。根据《西京菜圯》的杞载,汶武帝元光秃年(134)七月,京吨氏去曾下了一塌冰雹。自寸有一十叫的敞的人不明白雹的成困,便向董仲舒清教,董仲舒力此友了一段很忙的并...  相似文献   

9.
李前侠 《神州》2013,(7):5-5
治学之道是古今中外常谈的永恒话题,也是无数文人雅士所能亲身体会的,每个读书人都有自己的治学之道并各有千秋,观古人治学之道勉今人读书之举。在我们治学之中应当有佛学禅定之静之道方能取得更高的治学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0.
分野是中国传统思想中“天、地、人”信仰秩序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本质是建立起天秩序与地秩序之间的映射对应系统, 这里的天包括天体、星座、气象、时间等, 而地也极为丰富, 可以是大的区域、列国、州、郡、山脉、河流等等不一而足, 但最为常见的是天体与列国、州郡的对应关系。本文对分野与行政区划关系进行了考察, 发现分野思想的发展虽然依托于行政区划体系, 但西汉以后与行政区划之间逐渐疏离, 进而成为远古信仰秩序思想的象征。究其根本: 建构信仰秩序系统是分野之实, 而形式的繁杂与混乱, 并不为皇权拥有者所重视, 乃分野之虚。  相似文献   

11.
祥瑞,或称为"瑞应"、"嘉瑞"等,意为"吉祥福瑞"。祥瑞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社会对原始宗教的崇拜及天地信仰的形成。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神学思想中,祥瑞不仅成为儒教信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之一,更成为一种政治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借助于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支配地位,祥瑞是对古代政治秩序的合理解释,由此产生了广泛地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中的董仲舒不过是专治《春秋》的纯儒,而这一认识在《汉书》中发生了变化。我们看到在武帝朝并未被过于重视的《春秋》纯儒董仲舒,随着汉代政治形势及学术倾向的变化,至元帝时地位已经远远高于武帝时期。至刘向时董仲舒始被鼓吹为对武帝朝政治有重大影响的儒宗。班固接受了刘向的说法,并为使得董仲舒符合两汉的儒宗标准而刻意通过种种手段提高了他在武帝朝的政治参与度,于是董仲舒从《史记》的纯儒一变而为《汉书》中"于世有益"的儒宗。  相似文献   

13.
汉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充分意识到规范夫妇关系对于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性。先秦儒学提出的"夫义妻顺",在汉儒董仲舒"夫为妻纲",《白虎通》被确立为官方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向"夫权"绝对化转变。片面强调妻子的无条件的顺从和保持贞节,妻子逐渐丧失其人格独立性,成为依赖顺从丈夫的附属体。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法天则地"是黄帝行为的准则,"节""度"之道就是黄帝行为的方法。《黄帝四经》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讨论"节""度"之道的书。过去,作为客观法度和刚性标准的"节""度"较受重视,而主观意义上的、作为柔性原则的"节""度"还较少引起关注。确定的、不变的、成文的"节""度"固然是"法",微妙的、灵活的、弹性的"节""度"同样是一种"法",黄帝之道正由此体现。平衡并不表现为绝对均衡,有时适当地偏向其中一方是处理矛盾关系最好的方式。对于灵活性原则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对策之年辨兼考公孙弘对策之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董仲舒对策之年,历代学者多有考证,诸说纷陈:建元元年说、建元五年说、元光元年五月说、元光元年二月说、元朔五年说。我们认为董仲舒《天人三策》是元光五年所对。董仲舒与公孙弘对策之年紧相关联,史家皆谓公孙弘对策在元光五年,我们认为公孙弘在元光元年五月参加对策。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问之一,汉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宋代"天人合一"思想虽是一脉相承,却各具特色。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侧重于"天"的主宰内涵,而朱熹的"天人合一"更侧重"天"的义理内涵。加之其二人所处时代之不同,造成了他们对"合一"理论阐释之不同。  相似文献   

17.
汉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充分意识到规范夫妇关系对于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性。先秦儒学提出的“夫义妻顺”,在汉儒董仲舒“夫为妻纲”,《白虎通》被确立为官方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向“夫权”绝对化转变。片面强调妻子的无条件的顺从和保持贞节,妻子逐渐丧失其人格独立性,成为依赖顺从丈夫的附属体。  相似文献   

18.
游燕子矶     
燕子矶其实已经死了,是被有些人可怕的心理定式束缚而死的……几缕银光刺疼了我的眼-我看到了一排金属栏杆,铸造在燕子矶的山石上,在阳光的抚慰下卖弄风情。栏下便是吟唱永恒、千年不变的滔滔江水。或许这一排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学说中,"道"是核心理念。老子对"道"有不同层面的解说,实存意义的"道"、规律性的"道"、生活准则中的"道"等等。而无论哪个层面,"道"的属性不变,那就是自然之道。老子的"自然"与现代语境中的"自然"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后者是一个具体概念,老子所说的"自然"则应理解为"事物本身的样子或规律"。而追求"自然之道"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有了"自然"的理念,才有了"无为"的基础,才会有世界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西汉一代,由于董仲舒大力推演《春秋》之义,与皇权神授说相结合,因而使《春秋经》成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最高权威,俨然是一部“圣经”。清人唐晏所著《两汉三国学案》有中肯的概括:“凡朝廷决大疑,大臣有献替,必引《春秋》为断。”(卷八)兹举两个典型例子,说明《春秋》在当时所起的指导政治生活的重大作用。其一,武帝建元六年,高帝陵园和辽东高祖庙先后发生火灾。董仲舒上奏,认为这是上天向朝廷示意要对悖逆不法的诸侯王施加打击。其理论根据是:“《春秋》之道举往以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