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西藏人文地理》2013,(4):110-119
20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5次探险塔克拉玛千沙漠……这一个个数据令人瞠目结舌,中国科学院地理地貌学家杨逸畴的一生,就一直走在这样一条不合常规的路上。作为最早论证出雅鲁藏布大峡谷作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科学家,雅鲁藏布大峡谷可以说是杨逸畴一生中最重要的地方,也是他最为留恋的。2012年7月27日,杨逸畴病逝,在最后的弥留之际,他仍在病床上心念着青藏高原。很多人说,杨逸畴是为大峡谷而生,也是为大峡谷而死的人。同时,他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西藏、以及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未知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据《参考消息》6月9日转载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报第18期报道称,俄罗斯科学家于1999年8—10月,在西藏冈仁波齐峰上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群,他们“总共发现了100多座金字塔和各种古迹,……金字塔形状各异和规模之大令人惊叹不已。”消息一出,举世震动。是真实还是臆想?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特别采访了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杨逸畴(以下简称“杨”)教授,请他解说究竟。杨教授论证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深最长最大的峡谷,曾多次长时间深入青藏高原考察研究,对冈仁波齐峰周围地形地貌非常了解。记者:您是如何得到消息的?当…  相似文献   

3.
正初冬时节,我借陈其泰教授来山东大学讲学的机会,有幸对他进行了一次早已期盼的采访。陈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从事中国史学史教学和研究多年,撰著有《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史学与民族精神》、《清代公羊学》、《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等著作多部,又主编有《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在学界很有影响。这次,他是应山东大  相似文献   

4.
《百年潮》2000,(7)
我在1955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吴组缃先生教古代文学,我听过他讲明清文学史、“《红楼梦》研究”专题和“《聊斋志异》研究”专题。他以现代著名小说家的眼力剖析古代文学,时发新见,十分精彩,深受同学欢迎。当时我不了解吴先生,把他当成是专门教古代文学的教授,后来一位高年级学长告诉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从清华调到北大后,一直教的是现代文学,直到1955年才转教古代文学。我深以无缘聆听他讲解现代文学为憾。1959年,讲现代文学史的王瑶先生因为他的《新文学史稿》正  相似文献   

5.
杨健吾 《满族研究》2007,(3):119-120,123
一部120余万字、图文并茂的巨著摆在我的案头,令我爱不释手。这就是龚荫教授新著《中国民族政策史》。这是他继《明清云南土司通纂》、《明史云南土司传笺注》、《中国土司制度》、《民族史考辨》等有影响的学术著作问世之后奉献给学术界的又一部大著,是集国内学术界对中国民族  相似文献   

6.
我的父亲林修灏,生前从未说起他是我国第一个药学博士。2000年,家乡福建省闽侯县寄来的《陶江林氏族谱》《尚干林氏族谱》称家父“获得中国第一个药学博士学位”。我并没有留意,以为这是家乡对他的追思和赞誉,乃溢美之词。后来福建文史资料编委会索要家父的传记,我根据中国医学史有关他的文献资料,整理出(淋修灏教授生平》,并未采纳他是中国第一位药学博士的说法。直到前年,不止一人告诉我,网络上也称:林修灏是我国第一个药学博士。  相似文献   

7.
狂人刘文典     
刘文典跑警报刘文典教授,字叔雅,1889年生于安徽合肥,1958年卒于云南昆明。关于他的逸闻太多了,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他与沈从文的逸闻。刘文典历来看不起新文学作家,在西南联大则尤其蔑视讲授现代文学写作课的沈从文。西南联大晋升沈为教授,刘文典很不满,怒气冲冲地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朱自清该拿4块钱。可是我不会给沈从文4毛钱!他要是教授,那我刘文典是什么?”还有一次遇日机空袭,刘文典在跑警报途中见沈从文也往山上跑,便对沈说“:你跑什么跑?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被炸死了,就没有人讲《庄子》;学生…  相似文献   

8.
包立民 《世纪》2020,(2):85-87
我是朱东润教授上世纪60年代前期的学生,屈指算来已有半个世纪,可算老学生了。朱老将书法的笔道比喻成面条我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五年求学时,朱老是系主任。每年系里的"迎新"开学典礼,他是必到的。朱老师是一位古典文学批评家、传记作家。他在系里开过《中国文学批评史》《传记文学》,均是为高年级开的课。  相似文献   

9.
1996年4月4日,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因劳累过度,猝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不幸在北京逝世,时年69岁。噩耗传来,国内史学界无不为之震惊、悲痛、惋惜。罗荣渠教授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他的历史学事业是和新中国同时开始的。据他的同仁初步统计,他撰写、编著和主持翻译的著作共有16部。在《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等海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他的代表作《现代化新论》1995年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罗荣渠教授的史学研究领域广阔,融会中外,尤以富于创见性、宏观气魄和理论性为特征。他的史学思想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本文仅就我所感受的罗荣渠教授的史学理论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作些评论,以作悼念。  相似文献   

10.
梅绍武 《百年潮》2003,(3):63-65
《天女散花》中梅兰芳饰天女英国汉学家施高德教授(A.C.Scott)1956年曾由香港来京考察中国戏剧并访问我的父亲梅兰芳。父亲在北京国际俱乐部接待了他,跟他交谈了两个多小时。施高德当时是研究中日两国戏剧的专家,已发表《中国古典戏剧》和《日本歌舞伎》两部著作。他返回香港后,在1959年又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英文专著《梨园魁首梅兰芳》,这大概是西方人士所写的第一部梅兰芳传,全书132页,内容尚属详实。最近我从书架上取下他当年赠送的这本书,重读一遍,发现其中记载了父亲当年访美演出时的不少情况,对我很有启发。其中有些事我未曾在拙作《我的父亲梅兰芳》(1984)第  相似文献   

11.
刘文典跑警报刘文典教授,字叔雅,1889年生于安徽合肥,1958年卒于云南昆明。接触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的人,无不知道刘文典先生的大名。关于他的逸闻太多了,最早是说他曾住在白云观里读《道藏》,因私自吃荤被道士赶了出来。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他与沈从文的逸闻。刘文典历来看不起新文学作家,在西南联大则尤其蔑视讲授现代文学写作课的沈从文。西南联大晋升沈为教授,刘文典很不满,怒气冲冲地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朱自清该拿4块钱。可是我不会给沈从文4毛钱!他要是教授,那我刘文典是什么?”还有一次日机空袭,刘…  相似文献   

12.
张玉兴 《清史研究》2001,(3):119-120
鸿彬教授逝世的噩耗传来 ,我惘然若失 ,悲悼不已。半年以来 ,鸿彬教授的音容笑貌仍时刻浮现在我心目之中 ,我仍然不敢想象他的离去。因为他一直在倾心治学 ,从未放下手中的工作啊 !悲痛之余 ,不禁想起与他相处时的一幕幕往事 ,感受他高尚的学品和人品。我与鸿彬教授相识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 978年 4月上旬。当时我调到辽宁社会科学院工作不久 ,出差北京到北京图书馆 (现国家图书馆 )查阅《明实录抄 (满洲篇 )》这部书。北图的同志说此书已外借 ,因见我查书心切 ,便告诉我借阅者是李鸿彬。于是 ,我按其所示地址 ,前往鸿彬老师家。鸿彬老师热…  相似文献   

13.
我第一次见到塞缪尔.H.巴伦教授是在1984年3月底,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举行的美国西部地区斯拉夫学会议上。当时我正在胡佛研究所搜集资料,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在这之前,当我还在国内的时候,我已经读过巴伦教授的主要著作《普列汉诺夫: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和一些文章。对他可以说是慕名已久。因此,到美国之后,我就很希望能有机会与他见面。这次邂逅无  相似文献   

14.
《淅川下寺楚墓》(以下简称《下寺》)一书面世之后,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除国内学者的评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撰写了有关书评,并赐手稿征求意见,使我学到很多东西。1991年他曾汇集了我的若干旧作,编译了《论楚国铜器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一文,刊登在德国的一家考古杂志上。这一书评大量引用拙作与《下寺》比较,对我的观点是很好的检验。这里仅就罗文未及或讨论不够之处,拾遗补阙,略陈己见,以供罗泰教授及学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5.
郭老的诗集《潮汐集》中的《汐集》,编集了他1945年前的旧体诗词。其中绝大部分诗词是我在郭老身边工作时的作品,因此这本集子特别使我感到亲切,令我喜爱。 不久前我在《汐集》中翻到一首《夜会散后》,吟咏一过,颇觉“似曾相识”;仔细思索一下,原来我的舅父陈叔谅先生,曾通过我求郭老墨宝,郭老题的正是这首诗。陈叔谅是陈布雷的胞弟,曾任浙江大学教授,现任浙江博物馆顾问,这幅字现在还悬挂在他的客厅里。我趁赴杭之便,把立轴上的诗抄下来,并拍了一张照片。然而,同是  相似文献   

16.
正《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是特级教师管建刚的又一力作。坦白地说,他的前两本大作我并未读过,只是听同事说,《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其中有一些片段描写的方法很适合一线教师操作练习。听她说了个大概,我心想:不就和吴立岗教授的那个"素描法"差不多嘛。不读也罢!然而在读完这本《我的作  相似文献   

17.
冯建辉 《炎黄春秋》2004,(2):54-57,26
冯建辉教授是我刊的老作者,他为本刊写了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凝聚了他对党和国家命运的思考,也表达了对本刊的厚爱。在他去世前一个月,仍抱病为本刊写了这篇绝笔之作。他逝世后,他的女儿寄来了他的《告别书》。现将这篇绝笔及其《告别书》予以刊发,以表达本刊同仁对冯教授的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18.
《舌尖上的中国》热映时,我就存想,央视真应该去找陈立当顾问。在我看来.当今中国真能说得一口好菜的大概也只有陈立兄了。后来听说他果然是此片的幕后顾问之一。再拍《舌尖2》,他又是美食顾问。陈立被称为“杭州七大怪”之一。也许是闪为这个浙江大学的教授,却偏以美食家闻名。有报道称,“陈立在被媒体打捞出来作为美食家之前,是专攻情感性精神疾病的教授”,而我正是当年打捞陈立的媒体人。  相似文献   

19.
正"我只需要自己的工资,把我的奖金全都贡献给祖国。"这是我的曾祖父经常对我们说的话。他今年已经96岁高龄了,是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西北工业大学的荣誉教授——王培生。在《宜兴最出名的50个教授》这本书中,就能找到曾祖父的名字。他的头发稀少而花白,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他总是抿嘴微笑着,一双宽大的耳朵给人一种亲切和善的感觉。曾祖父在弹性力学、结构力学  相似文献   

20.
我与赵正楷先生有70年的友谊,他一生虽无显赫的功业,但其忠诚的敬业精神、辛勤弘扬中华文化学术的编辑出版成就与爱国爱乡的无偿捐赠活动,是值得后人钦佩与纪念的.因此,当我接到他于1996年3月1日病逝台北的消息时,悲痛之余,决心依据“三亲”精神和陈存恭教授的《赵正楷先生访问记录》(以下简称《访问录》)及我所保存的赵兄数十封亲笔信,向读者介绍他.以寄托我对他的思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