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敝人研究梁启超有多年,深体梁启超的才华是多方面的,在民国史上像他如此多方面发展与影响力之大者并不多见,尤其是平均每天二千言的著作,就足以令人惊叹其元气淋漓的生命力。然而,梁启超精力旺盛,思想“流质易变”(师康有为语),以(饮冰室全集)即可窥见,想了解他并不容易,因此对他的评价似乎仍难以定论。本文不拟论判其人是非功过,因为自忖学问不足,时日也未成熟,只就新近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室阅读有一、二百封梁启超写给挚友的书信(有九成以上是写给蹇季常),仔细拜读,细览军思,使吾人对梁启超的认识,也更加地深入…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 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省南海县人,因而也被称为康南海。康有为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中国人的代表。康有为在历史上为人永记,实在于他力倡变法,主张改革,并成为戊戌维新的闯将。 鸦片战争后,帝国产义入侵,康有为提出“变法图强”,曾几次上书皇帝。在德国侵占青岛后,康有为第七次上书,终于被光绪皇帝采纳,史称“戊戌变法”,因变法主要是康有为与其弟子梁启超为骨干,故也称“康梁变法”。但变法遭到慈禧太后的镇压而失败,康有为逃亡国外。 那个时候,康有为并没到过青岛…  相似文献   

3.
复辟失败以后,张勋搬到了北京方家胡同的一所住宅(据说那所房子原是清朝太监小德张的寓所)去居住。同年年底,我曾到那里去看了张勋一次。那天到他家里去会他的人很多,傍晚张勋准备了一席酒饭,留几个比较熟识的客人在他家里吃饭。那时张勋仍旧梳着大辫子,只是较我在徐州看到他的时候更加苍白了一些,精神也大不如前了。当晚张勋喝了许多酒,酒饭之间他谈起了复辟之役的事情时,曾谈到了康有为和梁启超。他诙谐地说:“康广厦(即康有为之字,号称长素)助我,梁卓如(梁启超之号,别署任公)讨我,这不能说是青出于蓝吧(按:梁启超为康有为的学生)。”张勋…  相似文献   

4.
欧百川,号学海,又名廷芳,苗族,1894年出生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镇柳埔村。他从小天资聪慧,喜欢读书,1912年,考入贵阳模范中学攻渎,四年毕业后回松桃,在乡村设私馆、教村童,教学勤勉,被乡里父老赞誉为优秀教师。1918年,县里保送他到贵州省警察传习所学习,两年勤奋钻研,他学到了有关政治、军事、民法、刑法等基本知识,毕业回松桃担任半年县保安警察队长后,又到黔军一师第二旅任过军需长、大队长、营长、团长等职,  相似文献   

5.
《近代史研究》2021,(4):34-54
康有为《戊戌奏稿》作伪,康著《我史》(即《康南海自编年谱》)和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多有夸张,然而,从今存《杰士上书汇录》和康有为、梁启超的多部著作进呈本,仍能清晰地看到康有为与光绪帝之间的思想交流。光绪帝采用了康有为的建策,5次保全康有为,并在百日维新的后期,准备设立懋勤殿以安置康有为。康有为仍是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被迫流亡日本,他的思想日趋激进,言论明显倾向革命,并开始了与孙中山的密切交往。其师康有为持坚定保皇立场,对梁启超的激进很是不满,教导训诫梁启超的书信有数万言之多。于是,梁启超也开始有些担心革命的破坏性。革命,梁启超所欲也;改良,亦梁启超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于是,在我们看来,对梁启超来说,选择革命还是改良,是一个很难回答而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坛上,有一位奇才,他集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于一身.他创作的恋情小说以惆怅、忧郁之情,细腻地叙述了一个个梦萦情牵的爱情故事,因而有人谓其开“鸳鸯蝴蝶派”之先河,他就是一代才子苏曼殊.然而,这看似多愁善感的一介文士,一度曾想刺杀康有为! 原来,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在孙中山的帮助下逃亡到日本东京,当时与康同行的梁启超有改弦更张之意,想与孙中山联合起来重组新党,但他知道康有为的执拗脾气.于是,梁启超便试探性地与康有为商量道:“此事对我们也大有好处.孙逸仙答应假如联合有望,他就给我开个介绍信去檀香山募捐.先生,我们现在困守异乡不是办法,要想重振大业,手中有钱才行啊!”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1898年戊戌维新惨遭失败,“六君子”被屠杀,流血政变后,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亡海外多年。1898年9月20日,清兵在南海会馆没有捉住康有为,慈禧暴跳如雷,朝廷给烟台、上海发出了紧急懿旨:“康有为企图进毒丸谋害皇帝,事败南逃,务必捉拿,就地正法。”9月21日上午,康有为上了英国公司的现艘客轮“重庆”号,从购票到上船,没有受到任何盘查。接到慈禧懿旨的上海道蔡钧特地照会了英国驻上海领事白利南,要求他准许搜查从天津开来的所有英轮。私下里,白利南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当场就决定营救康有为。1898年9月24日,当“重庆”号行驶到吴淞口外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贺龙元帅说:“这就是欧百川同志,南昌起义时第一师副师长,由南昌到海陆来,都是他负责前敌指挥,在前面开路。”欧百川,号学海,又名廷芳,苗族,1894年出生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镇柳埔村。他从小天资聪慧,喜欢读书,1912年,考人贵阳模范中学攻读,四年毕业后回松桃,在乡村设私馆、教村童,教学勤勉,被乡里父老赞誉为优秀教师。1918年,县里保送他到贵州省警察传习所学习,该所所长系当时黔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何应钦兼任。两年勤奋钻研,他学到了有关政治、军事、民法、刑法等基本知识,毕业回松桃担任半年县保安警察队长后,又…  相似文献   

10.
杨振华 《古今谈》2007,(4):44-47
沈兹九(1898—1989),浙江德清人,1898年4月出生于城关镇(今德清县乾元镇)丁家弄6号,一个石库门内的中产阶级家庭。我们知道,那一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想让中国走上强国富民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一)蔡愕号松被,湖南邵阳人,清光绪年间,以秀才考取梁启超在长沙主办的时务学堂。深受梁氏学术思想、政治主张的影响,趋于改良主义,始终同梁氏行动一致。继入日本士官学校,鉴于甲午之役,中国丧权辱国,国势危殆。他认为欲反抗强权,巩固国防得选择地区,惟川、滇、黔较有条件。于是同梁启超、蒋百里等首倡大西南主义。当时缅甸、越南等处,还是英、法的殖民地,对我国西南方面威胁很大,所以他们主张在川、滇、黔建立国防力量。他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后,先到广西任军事参议官,清光绪末年,李经茨任云贵总督,邀他到云南任协统。当…  相似文献   

12.
与王韬、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要基于日本学者的二手著作而形成的法国大革命观不同,严复的法国大革命观与斯宾塞、柏克、托克维尔、雨果等人密切相关,呈现出直接的地道的西方渊源,他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是广泛和深入的,所关注的问题也颇有价值和意义,学理色彩浓重。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梁启超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主将。他们在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时,常引据外国历史昭示中国的发展前途,上醒皇帝,下喻百姓。印度是他们常提到的国家之一。康有为著作中讲到印度的约有84篇200处,梁启超有近100篇200多处。这样多地讲印度,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印度的情况和中国有很多共同点,“举印度之事警中国”很有说服力。尤其重要的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康  相似文献   

14.
崇魏卑唐惊世语书胆过人成一家———康有为《行楷五言对联》赏析鲁夫康有为(公元1858~1927年),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人称南海先生。康有为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领袖的身份参加“戊戌变法”...  相似文献   

15.
汤刚(1878—1916),原名教,字觉顿,号荷庵。祖籍浙江诸暨,因父汤世雄“宦广东,因家焉,故又为番禺人。[1]”汤刚十七岁入万木草堂,“学于南海康先生。从事古圣贤所以治身经世者[2]”,深得康有为信任;他和梁启超是“几十年骨肉一般的朋友[3]”,共同致力于“革故鼎新”;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近代史上康梁齐名,二者既是师生,又是变法的政治战友。但论及真实的历史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做学生的梁启超要超过其师康有为。论学术,梁启超的新史学可谓现代中国历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开创了一种迥异于中国传统史学的方法;论文章,其风格汪洋恣肆,一篇文章可敌十方报纸,袁世凯孙中山都争着要他;论政治,他眼光敏锐,总能以今日之我打到昨日之我,一生总是选择正确方向:从最初拜倒在康有为门下接受的君主立宪,到无  相似文献   

17.
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在甲午中日战后预感到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曾呼喊过要“救国安邦”。但因为他的“发愤爱国”则始终和他那个不要根本改变封建制度而可以发展资本主义、安定国家内部局势的宗旨联系在一起,因此他的言行基本上未能跳出“君主”一家一姓的正统观念。在百日戊戌维新变法时期,他呼喊要“救亡图存”,并有意识地做了不少提高人们民族意识的工作,但由于阶级立场的局限,他始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在实践上并无多大作为。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由北京逃往上海转香港,又离港赴日本与梁启超一起拒绝了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争取。不久,康有为赴加拿大,鼓吹“今日国势危急”“惟我皇上圣明,乃能救中国”。为了争取光绪皇帝垂掌政权,康有为不仅运动英国政府干预中国内政,扶助光绪皇帝东山再起,而且还在加拿大组织保皇会与革命派抗衡。康有为、梁启超把救国的希望寄托在光绪皇帝的复辟,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整个汉族地主阶级都已经与清朝满族地主阶级联合起来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和政体的时候,康有为的希望只能是空想。因此,他高喊一阵子的改良主张,既失去了资产阶级的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我在杭州收藏品市场,觅得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墨迹扇面一柄,内容是写爱当山和尚发弘愿铸护寺钟上的铭文,笔墨浓重,刚健有力。时乙未(1895年)六月,为谭嗣同在北京寓所寥天一阁所书,盖有“嗣同”印章。扇面送给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谭嗣同年谱》载:1895年谭嗣同三十一岁,春天,他在家乡湖南浏阳,认为变法要从团结志士“作育人才”开始,他于是设立了一个学会,在那里讲时势与救国道理,以集同志讲求磨砺。夏天,谭嗣同到上海,闻知康有为、文廷式在北京创立强学会,他即来到北京,参加维新活动。虽然未能见到康有为,却认识了梁启超,两个青年人意气相投,梁对谭倾倒备至。继  相似文献   

19.
从《不忍》杂志看康有为民初的政治主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不忍》杂志看康有为民初的政治主张冯祖贻《不忍》杂志是康有为在辛亥革命后自己创办、自任主编、专登康氏一人著述的杂志①。康有为为什么要办《不忍》杂志?他在第一册《(不忍)杂志序》里说得很清楚:躬际中国之危机,于是不忍之心磅薄而相袭,触处而怒发,不能自...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和廖平之间有一桩著名的学术公案:廖平说康有为的两部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借鉴了他的《辟刘篇》和《知圣篇》,康有为却委婉否认。后人多相信廖平的说法。例如范文澜说:“广东的康有为,原是搞古文学的,他想从《周礼》中找治乱的根据,看到廖平的著作,大为感动,即援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