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贵州政治地位凸显,大批重要、知名人士涌入贵州。本文介绍十位贵州合作人物,八人有留学背景。周诒春是原清华学校校长、清华大学奠基人;于树德是最早期的共产党人、中国合作事业先驱、合作泰斗;陈筑山原是北京法政大学校长,平教会重要人物;章元善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慈善机构华洋义赈会创始人之一;董希文是著名画家,著名油画《开国大典》的作者。贵州八年合作事业稳定了大后方,支持了抗战,改善了民生,转变了观念。  相似文献   

2.
贵州地处西南一隅,全省境内山脉纵横,交通极不便利,加上旧贵州历代统治者根本不重视经济的发展,时至抗日战争前夕,贵州几乎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农业还基本停滞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因而,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科学技术。正如《贵州财经资料汇编》(1950年版)上记述的那样:战前的贵州:虽拥有一千一百万人口,却是以自给自足的手工业方式,维持……这一地区的群众生活需要。”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及中心城市许多工厂和大专院校迁入贵州,带来各类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也带来不少科学家和专业人才。又由于战时贵州处于大后方的特殊战…  相似文献   

3.
贵州煤炭资源丰富。据有关地质资料表明,全省含煤面积达三万七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煤炭储量仅次于山西、内蒙、新疆,居全国第四位,而且煤的品种多、质量好。贵州各族劳动人民有着悠久的采煤历史。明清时期,贵州煤炭就有了文字记载。如《贵州通志·土民志》中记载:“康熙二十二年,平远(今织金县)一带苗民烧煤取暖,已为普遍习俗”。道光年间的《大定府志·食货志》载:“大定(今大方县)平远之区,山膺而童,山蚕木棉之女红,妇人毕世不懈。又多寒,民之无衣食者什之六、七,惟石墨可燃,遍地而有,可资以御寒者,惟此而已。”民国时期的《续修安顺府志初稿·民生志》载:从光绪十四年四月至宣统三年八月间,仅安顺地区就先后开办有凉水井、田坝洞、苗冲等九座煤矿。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的黄埔军校情况复杂,不仅分校众多,且不少军校生由军校委托各专门军事学校代训,仍属军校建制。抗战时期,黄埔军校四分校及为军校代训的三所专门军事学校迁入贵州。贵州为军校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培养大批基层军官,有力地保存了抗日力量。军校也对当地教育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贵州的城市空间布局与发展相对缓慢。经过抗战时期的建设,城市现代化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受高原、民族等限制,与西南其它省份和内地相比,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却表现出典型的西南民族地区特有的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曾轰炸贵阳等地并一度攻至独山,给贵州地方造成严重的破坏;贵州人民为支援前方抗战,曾积极承担责任,出人、出物、出钱,作出了重大牺牲和不朽贡献。直至抗战爆发时,贵州地方社会经济仍处于落后、停滞状态,并不具备自身即能迅猛发展的良好环境与条件,然而,就在此国难当头的艰难时势下,贵州地方经济却出现了自辛亥革命以来从未有过的繁荣、迅猛发展的局面。不可否认,这是贵州人民和内迁贵州工厂企业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国民政府开发、建设大西南后方基地所取得的具体成效之一。长期以来,贵州地方社会经…  相似文献   

7.
8.
抗战时期是四川近现代史上公共卫生事业大发展时期。从发展速度、规模,开展工作的数量、质量等方面看,战时四川公共卫生事业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更具特殊的地位和价值。经过抗战时期的发展,四川奠定了在全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大省的地位。疫病防控、空袭救护、医药治疗是战时四川公共卫生工作的三大主要内容。但受经费的短绌、质与量发展的不协调、卫生行政体制的弊端等因素的制约,战时四川公共卫生事业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民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驿运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交通建设战前多偏重于东南沿海,华中华北各省区,西南西北因限于财力,进行较缓。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正面战场的失利,沿海港口与东南地区铁路相继被日军封锁和占领,后方一切军公商运,大多由公路承担。然因公路窳败,汽车、油料及配件等进口困难,很难完成战时运输使命。为弥补公路运输不足,加强运输效率起见,国民政府决定在全国恢复驿运旧制,发动人力兽力运输。因而古老的运输方式,在抗战这特殊时期,又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西部农垦事业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开始注重西部垦务:颁布《非常时期难民移垦规则》等垦荒政策和法令,成立垦务总局负责农垦事业,计划在西部的陕西、四川、广西诸省施行大规模垦殖。西部各省区也根据时局所需,制定了相应的农垦政策和措施。在国民政府的倡导下,西部农垦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以国营、省营、民营、屯垦四种形式次第展开,起到了救济难民、稳定社会、增加后方粮食供应、促进西部开发的积极作用。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诸多缺陷和弊端。  相似文献   

11.
1939年冬——1949年冬,建在贵州边远山区榕江的国立贵州师范(简称“国师”),其办学特点为“教育即生活,生活要生产”,因而曾名闻全国。该校的前身是贵州省立青岩乡村师范学校。1939年秋,前南京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黄质夫接任校长后,为了开发边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1939年冬,便将学校迁往当时尚未通公路的榕江,改名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1940年春,国师在榕江设师范部(高师3年制)简易师范部(4年制)、初中部(3年制)开始招生。1940年我从榕江县城区小学转入国师与榕江县政府合办的联立小学,1941年春,考入国师初中部。我在国师及其小学读书的四年(1940——1943),正是校长黄质夫按照南京栖霞乡村师范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  相似文献   

12.
长汀地处福建西部,闽赣边陲要冲,自古人文荟萃,文化昌盛,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贵州役政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爆发前夕,国民政府被迫实行征兵制度.为了办好役政,抗战时期的贵州省国民政府采取了诸多政策措施:制订征集兵源办法和防漏堵逃措施,开展军民训练的基础扎实工程,采取宣传、抚慰、督导、奖惩和示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推进手段.役政基本上取得成功,但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弊端和不足.此时的征兵运动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但其真正的罪魁祸首应该是日本帝国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因大后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牵动,更由于贵州农民和内迁贵州的有关科研机关的科技人员发扬爱国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付出辛勤劳动和智慧,使贵州农业在提供更多的粮食、农副产品以支援抗战的同时,其本身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原始、粗放、基本“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中引入了现代科学技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在农业经营管理方面引入现代科学机制和系统。长久以来,贵州地方的当权者们笃信的农业经济思想从未超越儒家“重农”思想的范畴,并因此而竭力维系和不断巩固一家一户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5.
杨立红  朱正业 《民国档案》2006,2(4):133-137
抗战爆发以来,大部分公路、铁路及新式运输工具毁于兵燹。为维持战时交通,古老的驿运一度复兴。在时局动荡、资金短缺的困难条件下,淮河流域安徽段的各驿运站多方努力,广泛动员、组织民众力量,并采取种种措施,大力推动驿运工作的开展。驿运作为战时的应急措施,基本保障了军需民用物资的流通,为支援抗战、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初英国人罗伯特·欧文最先提出广泛地建立合作新村或合作公社的主张,开始进行合作社思想的传播和试验.最初把合作社思想引进到中国来的是复旦大学教授薛仙舟。1919年他约集有关人士在上海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场自东向西的人口大迁徙,随着大量人口及政府机关、厂矿、企业、文教团体迁入西部地区,给当地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产生很大影响,这些影响对于促进贵州社会进步与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国民政府于1935年结束地方军绅势力长期控制贵州的局面,随后在县以下推行保甲制,加大国家权力向地方社会渗透的力度,希望将基层社会全面纳入国民政府的掌控之中,但收效甚微。1940年,谭克敏就任贵州省政府民政厅长后,开始大力推行新县制,内容包括整理行政区域、调整行政机构、创建民意机关、训练基层干部等诸多方面。谭克敏作为贵州出生的本土官员,其主持的民政厅成为贯彻中央意志和协调地方利益的关键机构。在人才缺乏、经费拮据的情况下,通过新县制的实施,国家权力在贵州基层社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下渗透。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内迁高等学校对贵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内迁高校简述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随着日本侵华的规模越来越大,沦陷区的面积也随之增大,各高等院校开始实施“文化的大迁移”,陆续迁往内地。在高校向内地迁入的过程中,共有9所来到了贵州。这9所高校是:唐山工程学院、浙江大学、之江大学工程学院、广西大学、桂林师范学院、大夏大学、湘雅医学院、华北农村建设协会乡镇学校、国立江西中正医学院。唐山工程学院是内迁贵州较早的高校,在卢沟桥事变后由唐山迁出,先迁湖南,后移广州,最终于1939年1月到达贵州平越(今福泉),2月在此复课。后来它与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合并,成立国立交通大学。浙…  相似文献   

20.
在8年艰苦抗战中,中华民族以巨大牺牲赢得了战争胜利,而为了鼓舞士气,为抗战出钱出力,坚持抗战到底,在毗邻贵阳的开阳,当地民众、各界人士和驻军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在中共地下党员及进步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下,抗日文化一度繁荣,抗日救亡活动家喻户晓,抗战热情达到空前高涨,在近代开阳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