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明华 《收藏家》2020,(1):63-68
权杖,昭示身份、政权和神威的象征。在人们的印象里,比较集中地发现于古埃及、西亚、安纳托利亚、黑海及里海周边地区。古埃及法老有权杖,西方的一些王室、军事首长、各宗教领袖们有权杖,近现代尚存的原始部落也有花样多多的权杖(图1)O中国的皇帝、藩王、官吏等的权力象征,一般都是等级森严'质地优良'形制繁多、大小不一的玺印。  相似文献   

2.
霍巍 《四川文物》2023,(1):115-120
权杖是世界古代文明中权力的表达和象征物,在考古发现中多以各种质地的杖头呈现。通过对李水城教授所著《耀武扬威:权杖源流考》一书的介绍,对中国各地出土的杖头及其相关问题进行评述,探讨哪些属于代表权力、等级、威仪等含义的“权杖”,而哪些可能与之无关。其中,较确凿与神权、王权有关的“权杖”应属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的黄金杖体,此外羊甫头墓地M113随葬的人形铜首木杖也可能与“权杖”相关。考虑到三星堆和羊甫头都处在青铜时代“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上的地理区位,中国西南地区出现的“权杖”这一文化现象或与中外文化交流有关。而云南青铜时代滇文化墓葬中出土的“杖头铜饰”与斯基泰文化中的杖头铜饰“器形相近、用途相同”,为理解外来文化中的“权杖”可能流传进入中国的途径提供了线索,或可由此追溯到更为久远的时代和更为广阔的地域,来进一步考察由权杖所带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若干片断。  相似文献   

3.
2003年浙江德清出土一件青铜鸠杖。本文对此杖作了初步研究,认为系春秋时期吴国或越国器物,作权杖使用。  相似文献   

4.
以往的研究认为,权杖在传入中国的最初阶段,只是游弋于华夏边缘,中原王朝似乎并未接受这一外来文化特质。本文梳理了以往在河南、山西和陕西考古发现的权杖(头),发现这些权杖均出自三代时期王畿内的高等级墓葬,其使用者包括诸侯国国君、国君夫人、高官、军事首领或高等贵族。从而证明,夏、商、周时期部分社会高层已接纳权杖,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礼仪器具中的斧钺、青铜礼器并列,共同构成象征王权和身份等级的标志物。这一新认识对深化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权杖头的形制分析,探讨了它们与西方同类器的渊源关系,发现虽然中国古代权杖头的主要形制特征来源于西方,但在传入中国地区后也发生了演变,这些演变更多是由于掺杂当地人群某种理解和意识而形成的。除了由近东经中亚传入中国西北,再沿长城沿线传播外,还可能有一条是从安纳托利亚高原、黑海沿岸、高加索、俄罗斯南部等地区沿欧亚草原之路传播至中国的内蒙古、宁夏等地。  相似文献   

6.
梁化奎 《攀登》2008,27(3):23-26
德国政治学家卡尔·施米特认为,“权杖的前厅”是权力的剩余价值的衍生物,这是一种非常渠道的政治参与,它具有依赖性和斗争性的根本特性以及多样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前厅”的存在与人的本能以及掌权者的心理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弊端与危害表明这是一个必须割除的政治毒瘤。阻止“前厅”对政治的干预必须阻止权力的滥用,这就需要建立健全长效的教育机制以及监督和制约权力运行的自律机制和他律机制。  相似文献   

7.
权杖最早出现在埃及与近东一带,其渊源可上溯至近万年前。近年来,中国境内的铜杖头饰逐渐受到关注,也陆续有了一些关于权杖头与外来文化关联的讨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南方地区早期铜杖头饰主要分为立禽铜杖首,树形器和立鸟铜杖首—杖镦组合三类。它们的文化来源和功能不同于汉代"鸠杖"。从宏观上看,权杖及其他杖形器的造型、装饰可能受到了经横断山区而来的外来文化的影响,兼有使用者的再创造。具体到西南地区,双立禽铜杖首的对称性和立禽形象与树形器的结合,反映出地区间以物质材料为载体的文化互动,及相关文化因素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8.
三星堆金杖外来文化因素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曦 《四川文物》2008,(1):59-64,F0003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有着丰富的内涵,学者们对其作过多方面的探讨.本文结合东西方出土资料,对金杖作了比较研究,对其外来文化因素加以分析,认为西方有使用权杖的传统,三星堆金杖有许多相似之处,揭示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说明了古蜀文明的开放特征.  相似文献   

9.
兰维 《北方文物》2022,(2):84-94
骨朵作为宋辽金考古的一种特殊器物,近年来出土实物数量不少。统计分析至今我国考古发现的骨朵实物,并梳理这一时期墓葬壁画中出现的骨朵形象。结合文献记载探讨骨朵的四种功能,发现不同类型的骨朵发挥不同功能,尤其是一些材质和造型特殊的骨朵发挥着类似权杖的功能,应该代表着墓主人或骨朵拥有者的高贵身份。  相似文献   

10.
孙维昌 《收藏家》2016,(8):19-21
距今6000-5000年左右,随着陆地逐渐向海扩展,来自太湖西部山麓地带的先民向东迁移,开始了对上海地区的开发,先后创造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上海的早期先民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展了水稻种植、家畜饲养等农业生产方式。他们不断地提高手工业生产技术,开发出新型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同时通过陶器、玉器等向世人,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内战后至 1 9世纪末 ,美国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这个被称为“镀金时代”的过渡时期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美国加大了对西部开发的力度。内战前尚被称为“美国荒漠”的大平原地区 ,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开拓为辽阔的“牧畜王国”。美国东部和欧洲资本的流入 ,对促成美国西部牧牛业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美国西部牧区在引资中也有一些负面教训。探究美国西部牧区资本流入的得失 ,会使我们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周钢 《世界历史》2004,9(4):46-56
内战后至19世纪末,美国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这个被称为“镀金时代”的过渡时期,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美国加大了对西部开发的力度。内战前尚被称为“美国荒漠”的大平原地区,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开拓为辽阔的“牧畜王国”。美国东部和欧洲资本的流入,对促成美国西部牧牛业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美国西部牧区在引资中也有一些负面教训。探究美国西部牧区资本流入的得失,会使我们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旅游及旅游文化是近代兴起的一种新型产业和文化。旅游文化由旅游和文化两个层次的文化现象构成,两者之间既具有融合性.也具有冲突性,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文化现象。城市旅游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来源。城市旅游文化对于城市的现代化非常重要,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推动力,它对于城市发展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20世纪前后两个时间段来探讨历代文人学者对《左传》行人辞令研究概况,分析前人时贤研究《左传》行人辞令的重点,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结合野外调研,研究历史时期以来塔里木河下游的行政变化和交通变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下游生态环境的演变规律。研究认为,从细石器时期到汉晋时期,塔里木河下游气候湿润,生态环境比较稳定,人类活动从原始经济向汉晋城邦文明稳步演进,对外交通便利,形成塔里木盆地东部重要的鄯善(楼兰)独立王国:东晋以后,气候逐渐变干,下游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枢纽和交通线路被废弃,鄯善国消亡,塔里木河下游绿洲成为封闭的游牧区:18世纪中期以后,下游绿洲归属吐鲁番政区管辖,对外联系再次畅通,是因为这一时期气候湿润:19世纪末期,气候变化剧烈,再次变干,塔里木河下游与吐鲁番之间的政治、交通联系中断,开始属于塔里木河流域的上一级行政区管辖。  相似文献   

20.
藏、汉两地佛教经典及佛学之传播,直承印度晚出之大乘佛学,但罗汉信仰却在两地佛教中均占一席之地,尤其是于汉藏两地家喻户晓的十六罗汉(后演绎成十八罗汉),不仅与佛和菩萨一样成为信徒崇拜的对象,而且以之为题材的绘塑作品更是广泛流传,及至帝廷内苑亦多有供奉收藏。清乾隆时期为安抚蒙藏势力而极力推崇藏传佛教,此信仰尤以宫中为盛,帝室庋藏、绘制及供奉有大量藏风浓郁的十六或十八罗汉唐卡组画,其名称、图像特征、排列顺序乃至绘画风格等与清官旧藏的内地各派罗汉图相比,同中存异。乾隆帝及藏传佛教大师们在对藏密佛像进行大规模系统化与规范化的同时,也涉及了汉藏两地十分流行的十六、十八罗汉,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乾隆时期清宫特色的十八罗汉图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