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里难得的一代明君,而他的明,主要就明在善于识人,善于用人。本文阐述的他与十八学士的关系,实在有许多发人深省之处。  相似文献   

2.
唐代名臣魏征曾有忠臣良臣之说。忠臣,是对皇上俯首听命步步紧跟句句照办;良臣则有一点自己的头脑未必就一概视皇上的是非为是非,敢于犯颜直谏。在一定的范畴之内,魏征的这种区分是有益的。在他心目中或许他说的“良臣”才是忠臣,他说的“忠臣”只是庸臣。但我也只能说“在一定  相似文献   

3.
在唐代的10余方墓志中,出身官宦之家的志主(以女性为多),因(悲)哀、忧、恨等情志活动不节制而导致死亡的事实值得今人反思。高履行在其父母去世时哀毁过礼,是唐太宗李世民对其女婿的适时劝慰和开导,既成全了高履行的孝行,又使其不致悲哀过度而亡,由此可知李世民不仅是一代明君,而且也是一位懂得中医医术的心理师。  相似文献   

4.
金代世宗皇帝,讳雍,太祖孙,睿宗之子.他在位29年,是金朝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代明君.他效仿先贤,注意学史、用史.几乎遍读古书,从中吸取营养.读《汉书》,学光武帝之所为,说“朕近读《汉书》,见光武所为,人有所难能者.更始即害其兄伯升,当乱离之际,不思报怨.事更始如平日,人不见戚容,岂非人所难能乎.”①读唐史书赞魏征之能谏,说“朕观《唐史》,惟魏征善谏,所言皆国家大事,甚得谏臣之礼.”②又令译易、  相似文献   

5.
一提起盛唐气象,人们自然会想到历代帝王中享誉最高的唐太宗李世民,并联想到辅佐李世民的名相名臣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褚遂良……却往往忽略了被李世民称之为“良佐”的长孙皇后。  相似文献   

6.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初政治家魏征的这句话,已成为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历史上大凡开明有为之君,无不是兼听博纳,广开言路,因而,就有可能在理政安邦,成就事业上有较大的建树,开创一代清明盛世、国泰民安的政治局面。这些执政的帝王,所以能取得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统治时期,这跟他们虚怀若谷和从谏如流的作风有着重要关系。反之,那些昏聩残暴的君王,专横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也是一位爱好翰墨的书法家和书法评论家。作为初唐统治者,他以帝王之力对王羲之书圣地位的充分肯定和积极推广,以及他的书法成就和审美思想,对唐初书风起了导向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代书法之所以能达到峰巅极致,与李世民的喜好提倡是密不可分的。现存《晋祠之铭并序》代表了他的书法成就,从中可以窥见其书法审美趣味,揭示初唐崇王风尚与尚“法”成因。唐太宗李世民(599~649),陇西成纪人。他雅好书法,师虞世南,尤喜王羲之的书法,曾收集天下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真迹,以充内府。宋朱长文《继书断》卷上列太宗书为妙品。其传世书迹有《晋祠之铭并序》、《温泉铭》、《屏风碑》等。《晋祠之铭并序》是一通石刻碑,碑在山西晋祠博物馆。唐贞观二十年(646)正月二十六日唐太宗李世民巡幸晋祠时亲自撰文书写而成,同年上石立碑于唐叔虞祠前,乾隆时移基东侧南向。碑高3.55米,宽1.22米,厚0.26米,碑额“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为太宗飞白书,碑文为行书,28行,行40字至50字不等,碑题、铭序共1203字。碑阴有长孙无忌等七大臣的衔名。因至明朝中叶李世民亲书的唐碑下部已剥蚀漫漶,有的字已不可见,清乾隆三十七年,依照旧拓...  相似文献   

8.
孙嘉淦,字锡公,山西兴县人,原是清朝雍乾时期的犯颜直谏之臣,时人赞美他颇有魏征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的遗风。雍正即位后,鼓励大臣们上疏言事。官居翰林  相似文献   

9.
《群书治要》是魏征奉唐太宗李世民“欲览前王得失”之命而编撰的。是书爰自六经,讫于诸子,上始五帝,下至晋代。魏征采摭群书,剪裁(?)放,光昭训典。圣恩所存,务乎政术,缀叙大略,咸发神衷,遂撰为五十卷之巨著。上献于太宗,以资匡政。书中选编了“屈已以救时”的有道之君,和“乐身以亡国”的无道之王,以及“临难而知惧、在危而获安,得志而骄居,业成以致败”等各种类型的君王的事例,莫不备其得失,以著为君之难。又选编了“贞心直道,亡躯殉国”的忠良元臣,和“大奸臣猾,危亡邦国”的奸臣妄相的事例,以显为臣之不易。还选编了懿后良妃,亡国艳妻的事例,以及有利于富民安邦的佳言美事,多次告戒唐太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教李世民为政清廉,重本轻末,繁荣经济,治国安邦。总之,在这部书里,魏征从具体的事例,深刻地总结了  相似文献   

10.
如果从秦始皇建帝号算起(公元前221年),至清宣统宣布“退位”止(公元1912年),在这两千一百多年中,大约有二百多位皇帝,其中天下统一的皇帝约有一百二十多个。在这些诸多皇帝中,昏庸、残暴、荒淫之君众多,但也还有为数甚少的杰出明君。唐王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可算得上是一位有作为的杰出明君,他开创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的“贞观盛世”,史称盛唐时期。其所以如此,固然原因很多,但作为李世民个人来说,这与他18岁从军南征北战的经历大有关系。他清醒地看到隋朝灭亡,无道暴君炀帝被士兵勒死江都的教训,看到人民的力量,从而能兼听纳谏。不过,他的纳谏又是前后不一的。  相似文献   

11.
一凡 《湖南文史》2010,(3):70-70
贞观初年的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很高兴,散朝之后请几个大臣喝酒。都有谁参加了这次宴会记载已经不很清楚,但是门下省的副长官王琏反正是参加了。王珪是前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大臣,玄武门事变后,他也跟魏征一样,接受李世民的招安,成为贞观时代著名的大臣。  相似文献   

12.
一凡 《文史博览》2010,(3):70-70
<正>贞观初年的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很高兴,散朝之后请几个大臣喝酒。都有谁参加了这次宴会记载已经不很清楚,但是门下省的副长官王珪反正是参加了。王珪是前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大臣,玄武门事变后,他也跟魏征一样,接受李世民的招安,成为贞观时代著名的大臣。  相似文献   

13.
齐廉允 《文史天地》2012,(12):30-33
唐高宗李治作为一代圣君李世民的儿子和千古一帝武则天的丈夫,被后世人无休止地谈论着、评说着。但除此之外,人们似乎对他知之不多。一、幸运儿:飞来的太子之位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当他还是晋王的时候,有人在太原发现一块奇石,纹理天成,呈“治万吉”三字,一时传为佳话。不过,当时李世民尚未有立李治为嗣的考虑,所以并未过多关注。随着形势的发展,瑞石之兆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李世民也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件事蕴含的神秘意义。  相似文献   

14.
唐朝一代人君李世民,曾于贞观盛世有过如此明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由此不难看出,史料对社会繁衍和后来者的价值。尤其是在我们又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前后50年来的变化,回顾当年,即已深感“换了人间”。就是新生的这一代青年,只要将50年前的人、事演进稍加回顾阐述,也会使他们感到新鲜,甚或有些事,还难以置信。继往开来,世代“以史为鉴”。史料的价值正在于此。回想我们这一代,不正是百多年来的国耻史,无数先烈们不惜牺牲的英勇奋斗史,激励并鼓舞着人们,始有新中国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编者导言     
正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此语为唐太宗李世民在唐贞观十七年失去大将魏征之后含着眼泪所发的一番感言。本刊在此并无与古代圣贤比肩之意,只是以"铜镜台"为喻,特设此栏目,意为此处刊登的文章均为中国古代的重要事件、战争、人物。其中所涉及的真实故事,有些可能已经被人遗忘,有些尚未被人挖掘。也许,其中不乏借鉴之意;可能,  相似文献   

16.
刘安 《文史月刊》2011,(6):32-32
一、在古代,学士的含义有很多种 有时指在国学读书的学生;有时指一般读书人;有时指学者;有时指官名。南北朝以后,朝廷将掌管文学撰述之官任命为"学士"。唐代翰林学士又多了一重身份,在做文学侍从之时,往往还可以参与机要。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时,曾召房玄龄、魏征、杜如海等人为学士,共商天下大事。到了宋朝,翰林学士地位越发尊荣,可以说一经授予翰林学士之位,即有当宰相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2010,(24):92-92
<正>礼学与胡学的互动互补。唐代君臣,特别像"贞观之治"时期的李世民、魏征等这样一些明君贤臣,多以周公礼学中的"以礼治国"或"以德治国"的管理思想来指导其建国、治国方略,并且更将西周时期的礼乐文明  相似文献   

18.
一、中国文字的發生与發展人类的共同劳动引起了語言的产生和發展。其后因为社会發展的需要,进一步才有文字的發明創造。由于有了文字,人們才能将在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中所积累的成就,一代一代地繼承下来。  相似文献   

19.
提起"直谏"一词,大多数人的脑海里,首先会闪现出唐朝的魏征来。事实上,早在十六国时期的汉国,就有一个敢于直谏的大臣。皇帝修建宫殿,他冒死进谏;皇帝并立三后,他冒死进谏;皇帝诛杀贤臣,他依然冒死进谏。可惜的是,魏征遇到了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唐太宗李世民,而他却遇到了荒淫昏暴的汉国皇帝刘聪。  相似文献   

20.
昭陵     
允时 《文物》1977,(10)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但实际上是唐王朝的"开国之君"。他作为一个豪门贵族的子弟,夺取了隋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扫荡了封建割据势力,统一全中国,建立了李唐王朝。公元626年,李世民继唐高祖李渊之后登上皇位,次年改元贞观。在他的统治下,曾出现过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贞观之治"。公元649年,李世民病死,葬于今陕西省礼泉县东北四十五华里的九嵕(音宗)山主峰内,即为昭陵。今天,昭陵的地面建筑已经仅存遗迹,但整个陵园仍是一座极为丰富的文物宝库,它为认识和研究唐代初期的历史,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