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远古时候,有个叫大沙的山寨,住着一位四十多岁的阿皮,头年死了丈夫,这年又死了独生儿子,害得她孤苦伶仃、举目无亲。更可怜的是,她老是想着自己的儿子没有死,早晚有一天会回到大沙来。她走到塘子边,听到青蛙“哇哇”叫,以为是儿子在叫她;她爬上山坡,听到老鸦“呱呱”叫,以为是儿子在喊她。每天收工的时候,她总是望着山头上的白云喊:“娃儿哟,你在哪里呀?娃儿哟,你几时回来呀?”哎!阿皮真是太想儿子了,她太想有  相似文献   

2.
耶鲁大学著名的汉学家史景迁教授给我们讲过这么一个故事:在1694年的法国巴黎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大事件,一个中国的公主被海盗掳掠到了这兄。据说这是法国人第一次见到中国女人。事情是这样的:这个女人说她是中国公主,是康熙皇帝的女儿儿,她被皇帝嫁给日本的皇子。但不幸在海上被荷兰海盗掳去,伴陪她的母亲死在了海上,她则被荷兰海盗带到了欧洲。这艘船后又被与之交战的法国船俘获。这样,这位中国公主就被带到了巴黎,这一切,都是这位公主用嗑嗑绊绊的法语叙述的。  相似文献   

3.
1942年1月22日上午10时,萧红,这位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女作家,拼出最后的心力,与世长辞,年仅31岁。 萧红在生命垂危之际,曾几次对端木蕻良提起,她若死了,希望埋在鲁迅先生墓旁,那是她的恩师,是对她一生影响最大和最有决定性的人。没有鲁迅,没有鲁迅推荐《生死场》,就没有萧红今天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端木蕻良完全尊重和理解她的心愿,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母亲于1905年7月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农村的一个殷实家庭。她是家中惟一的女孩,也是最小的,难免娇生惯养,倒也因此少受许多封建束缚。外祖母本来要给她缠足,经她一哭一闹就罢了。她的童年可以算是快乐的,可惜好景不长。她13岁那年外祖母辞世,外祖父和舅舅们都出外谋生,她从此失去了母爱,也少有人来关怀照顾她。  相似文献   

5.
息夫人,春秋息侯的妻子。息国故址在今河南息县北。公元前680年,息为楚王所灭。汉刘向《列女传》说,息侯夫妇壮烈自杀。《左传、庄公十四年》谓息夫人妫氏为楚王所得,后生莫敖和成王二子。息妫深痛国亡夫死身辱,不和楚王说话,恨之刺骨。她是个美人,像桃花般娇艳,后人称为桃花夫人。她又是中国上古第一位恨人,无力抵抗强暴,只用死般沉默来寄托仇恨。她做的是千古无可奈何的恨事。  相似文献   

6.
早年的女演员,尤其漂亮的,少有愿意担纲姿色平平的角色,但琼·芳登敢。这位40年代纵横好莱坞的冰美人理智得可怕。她的冰冷不是故作姿态,是真的和人与物保持距离。大约是从小体弱多病让她养成了独立的性格,可是即便如此,她仍和姐姐奥利维亚·德·哈维兰争夺母亲的宠爱,女人之间的战争终其一生。她和同样贵为影后的  相似文献   

7.
没有比生死观更能揭露一个人的了。桑塔格对待死亡的态度,用儿子戴维的话简单粗暴地来说,是“怕死怕到吓瘫了”。尽管她在42岁那年被诊断出乳腺癌晚期,20年后又罹患子宫肌瘤,两次她都挺过来了,但她还是怕死。  相似文献   

8.
一代佳人陈圆圆魂归贵州?─—岑巩吴门聂氏墓调查手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圆圆是明朝末年江南的名妓,后来被镇守东北的大将吴三桂购入府中,很受宠爱。按理说来,象她这种封建社会的弱女子,不可能在政治上有多大作为,但因为她在明亡清替的社会大变革中涉及到一桩公案,即“冲冠一怒为红颜”之事,所以她又成为人们广泛谈论的对象。关于她的风流韵事,当时或稍后的文人史家很感兴趣,至于她最后死在何处,要么语焉不详,要么根本没有记载,于是乎又引出一段公案。有人说她死在松江(今上海),有人说她归根苏州(又称吴门),这些只是传说而已,缺乏真凭实据、大多数人则认为她死在昆明归化寺,这里至今保留着…  相似文献   

9.
声音     
《中华遗产》2014,(10):8-9
“有人说萧红‘不作死不会死’,说得太轻俏了.” 著名学者林贤治,针对网络关于已故女作家萧红的“恶评”,回应道“萧红的‘作’是对自由和爱满怀渴求,不是无聊的折腾。正是她一生追求自由的品性,让她本人的帮事和她的作品散发出长久的魅力。她的生命虽然短促,却浓缩了各种极致而深刻的体验,远非一般人所能比拟。”  相似文献   

10.
愧对母亲     
几年前,读过李昌平的一篇文章,说过去农村病人死在医院,现在大都死在家里。为什么?住不起医院。母亲也是死在家里的,对我们兄弟,花个几万元还是能够承受的,可我们却没有送她去医院。我提出过,大家说,母亲这么大年纪,没有治疗的意义了。好像还是清明节时,母亲就说受凉了,老咳嗽,吃了180多块钱中西药,都不见效。我说,这点钱不算什么,感冒去次大医院就不止这个数了。就又给她买了些药,嘱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历来有赞颂侠士侠义的传统。比如,在中国民间,“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一与荆轲有关的千古悲歌,更是被人重复过无数遍。可是,同样是侠义之举,同样是杀秦王,时间也相隔不远,甚至比荆轲死得更加惨烈的“高渐离击秦王”的故事,却较少有人提及。高渐离的侠义之举一直被人遗忘,其侠义形象一直比较模糊。这是一个遗憾,我们还是看看高渐离的悲壮事迹吧。  相似文献   

12.
张海尔 《百年潮》2014,(7):68-72
正母亲原名陈金联(现名陈联),1925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普陀区梅园村。外婆是纱厂女工,生性倔强,当时的妇女五六岁时都要开始裹小脚,她不肯裹,每天晚上背着父母亲偷偷地解开裹脚布,白天再假装缠上,后来成了那个年代少有的大足女子。外婆不识字,但在纱厂里朦朦胧胧地接受了当时的新文化运动思想,她常对我母  相似文献   

13.
<正>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从30岁被立为皇后(公元655年)到公元683年唐高宗死的30年时间内,武则天辅佐高宗治理国家。她用李绩、刘仁轨平定了高丽,占领平壤;用裴行  相似文献   

14.
(一) 很久以前,在勐答嘎锁国僻静的山寨里,住着一个穷姑娘。她八岁就死了爹和妈,是一个可怜的孤女。每天,她很早就上山打柴,然后到集市上把柴卖掉,换回米和盐巴过活。姑娘长到十七岁那年,有一天,她卖完柴回自己的山寨时,天色已近黄昏。她刚想坐  相似文献   

15.
刘勇 《南方人物周刊》2014,(29):111-111
冬姑死了,享年59岁。前几天我陪前辈参加了她的葬礼。那是我前半生亲见过的最简陋的葬礼。  相似文献   

16.
《南方人物周刊》2013,(28):12-12
有的人死了,他(她)还活着。对于世人来说,戴安娜便是如此。而对于英国王室,这个名字更像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  相似文献   

17.
2003年4月1日,香港影星张国荣跳楼自杀。他的死,令世人惊讶。何以生活条件那么优越,事业那么辉煌的影星会走上这条不归路?其实,影星自杀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件。民国影星阮玲玉之死便曾激起轩然大波。阮玲玉既是悲剧女性,也是一位传奇人物,她生前从影十年,共拍摄29部影片,其中《野草闲花》、《神女》、《新女性》等片,已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她的一生充满坎坷,自杀身亡后,3天之内,10万人先后前往瞻仰她的遗容,举殡之日,30万人为之送丧,创出“万人空巷瞻遗容”的奇迹。1910年4月26日,阮玲玉出生于上海朱家木桥祥安里的一个工人家庭。其…  相似文献   

18.
桂叟 《文史春秋》2004,(3):63-63
1997年10月,我和妻子回桂林安葬父母,见到了秦开明的亲侄女。她比我小两三岁,20世纪50年代中期,嫁给我的一个好朋友为妻。多年不见,我们回忆了许多往事。我问她是否知道和记得她叔叔的死,她说了与我父亲说的几乎完全相同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崔雅最后还是死了。这位温柔的女性,没能创造奇迹,没能在生命尽头对癌症做一个“V”形手势。幸而5年艰难治疗中她并非一无所获,她用这5年,拥抱了可能拥抱的希望,做出了可能做出的选择。她在这5年里写下的日记,和她丈夫肯的追忆,讲述了一个不断绝望、不断希望,不断怀疑,不断深信的,真正的“生命故事”。  相似文献   

20.
隆安三年(399)王凝之在会稽死事,历来少有人做专门的探究。本文从道教史的角度对凝之死事中的几个细节进行分析,认为王凝之的举动并不符合晋宋天师道的相关规定,他不是一个典型的五斗米道信徒。进而,王氏家族乃至东晋高门士族的道教信仰,也更多带有东部地区传统信仰的特色,而非来自汉末汉中的五斗米道。最后提出应该充分重视早期道教史上的东部传统与西部传统互动交融的历史事实,不应一味强调汉末米道—六朝天师道之间一线单传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