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档案中,记录着这样一件文物:"他他喇氏、萨克达氏浩命,系福陵参领品级总管加一级木珠虎母他他喇氏、继母萨克达氏浩命,颁于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上铃满汉文'制法之宝'印一,另书满文法书。浩命为锦地云纹,尺寸为265X29.5厘米,残破,一九九三年征集入藏。"从档案文字所描述的来看,该法命十分特殊,原因在于清代法命文书传世、见藏的很多,却绝少见到仅书满文一种文字的浩命,何况其上还铃有满汉两种文字的印里。迄今为止,已知现存最早的清代法命实物是崇德元年(1636)册封崇德五宫后妃之"庄妃浩命",上…  相似文献   

2.
评《满汉大辞典》金宝森我国的古圣先贤早在二千多年前,就认识到要想圆满快捷完成一种工作,首先要有锐利、精良、适用的工具,所以提出了富有哲理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名言。揆之我国满文教学、研究工作对辞书急需之现状,安双成先生主编之《满汉大辞典》的出...  相似文献   

3.
扬之水 《南方文物》2013,(4):125-126,131
清代服饰有了满汉之别,而满妆与汉妆都有若干特色首饰,并每以传神之容色现身于小说戏剧曲艺。于金银首饰形容备细者,多为所谓“俗文学”,如清代俗曲时调,弹词,子弟书,还有以描摹风物为主的竹枝词。若小说,便可推文康的《儿女英雄传》。清代金银首饰以时代近而保存完好者多,满汉之别也使得首饰的品类更为丰富,“文”与“物”之互证便每有交相辉映之好,首饰中的几种俏式,尤可见出此中意趣。  相似文献   

4.
《满汉名臣传》一书又名《满汉大臣列传》《国史列传》《满州名臣传》,是一部传纪类史书,它收录了自天命元年至嘉庆初年以满汉大臣为主的人物列传,其中也有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大臣的人物列传,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满汉名臣传》一书的作者及其版本源流 《满汉名臣传》一书的作者究竟是何人?根据一些资料证明,笔者认为是清国史馆编撰。首先,该书的书名页或书口都标有“国史馆撰”的字样,清代大臣李桓编纂的《国朝耆献类征》一书卷首“述意”一文详细阐明了此书的部分史料来源,在阐述书中国史列传部分时写道:“本人有国史馆本传者均将史传首列,次及诸家文字,唯史馆故事止准史官就馆抄录,不得将原本携归私寓。先文恭公,先编修兄叠,直史馆均不过二三年,就抄无多,嗣属在馆戚友续抄,仍属无几,是以应有史传而阙载者甚多”。可见《国朝耆献类征》一书所载国史馆本传部分即清国史馆史料,我们将其中的国史馆本传部分与《满汉名臣传》逐一相核对,其内容完全一致,由此可以断定《满汉名臣传》的作者即为清国史馆。为进一步核对《满汉名臣传》一书的作者,我们又走访了国家档案馆和故宫博物院,从档案馆残存的资料来看,  相似文献   

5.
《后汉书》标点献疑吴金华读中华书局标点本《后汉书》,曾撰《后汉书校点志疑》①以就正于方家。这里续陈浅见八则,聊备刍荛之采。(1)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及至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官属大惧。光武令(王)霸往视之。霸恐惊众,·欲·且·...  相似文献   

6.
颁赐给达赖、班祥的金册与金印一样,金册是清朝中央政府用以加封西藏地方政教首领的一种凭信。最早的金册是1653年(清顺治十年),清廷颁赐给五世达赖喇嘛的,共15页,用满汉蒙藏四体,册文为“朕闻独善兼善,开宗之意不同,世出世间,设教之途亦异,然而明心见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清朝的法律对待族群之差异,这是研究清代满汉关系的重要议题。清代统治者常说满汉一家、不分满汉,利用汉化政策掩饰,似乎看不到满汉的区别。从户籍制度的管理上可以看到,清朝统治旗人与汉人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江上青与骆何民的友谊淮阴1992年清明时节,业师骆根清(又名家骏)老先生来雨花台为其胞兄骆何民(又名家骝)扫墓时说,江总书记之父江上青(又名世侯)写有赠骆何民的诗词,江树峰(又名世伯,江上青之弟)等已将诗词收进《缅怀江上青烈士》一书中。我于是便在南京...  相似文献   

9.
王新启 《安徽钱币》2005,(4):32-32,39
谱载福建银元局所铸七钱二分(一元)银币,面中央满汉文“光绪元宝”,外围“福建官局造”、“库平七钱二分”,背蟠龙,外围英文“FOO-KLEN PROVINCE(福建省)”、“7MACE AND 2CANDAREENS(七钱二分)”。此币铸数较少,有试铸品之说,被列为银币大十珍之第六珍。余偶得一枚“福建官局造”的异版一元银元。  相似文献   

10.
《后汉书》标点献疑(续)吴金华前不久曾撰《后汉书标点献疑》八则。①现在觉得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讨论,兹续补如次。(9)鲁哀公时,政弥乱绝,不日食。政乱之类,当政日食之变,而不应者,谴之何益,告之不悟,故哀公之篇绝无日食之异。(卷二《显宗孝明帝纪》李贤注引...  相似文献   

11.
1936年6月14日上午S时许,民主革命家、一代朴学大师章炳麟(号太炎)在苏州溘然逝世,享年67岁。 午后,在甫京的邵元冲(国民党元老,时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从《中央日报》杜程沧波处得知了这一噩耗。对章氏极为推崇的邵元冲,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了一段悼念章良的话:“大炎近年于论事诸文,虽恒流于偏颇,然数十年中,以学术而创导民族大谊者,实为今日之灵光,奄然谢去,海内读书种子尽矣!” “海内读书种子尽矣”的出典见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书中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  相似文献   

12.
清康熙年间初版《施注苏诗》,是苏东坡诗集的最佳版本,莫友芝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得此书,于道光十三年读毕,书页间有莫友芝的眉批、行批及手记一百余处,除逐字进行圈点外,另有7种印章钤40余处,故这套书(10本)具有较高的文物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清学史研究除史料搜集整理外也必须建立在视野扩张和方法更新的基础上。《清代儒家礼教主义的兴起》一书,在批判20世纪清学史研究基础上,以清代儒家礼教主义运动及考据学派兴起两大研究旨趣,运用问题导向性研究思路与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跨学科综合方法,对清初与乾嘉两个时期考据学之别的揭示,清学史话语体系的解构,清代考据学与西方古典考据学中西比较,清代宗族建构特点、动力及所引起的有关祭祀、祠堂制度、古代宗法制争论与儒家礼教主义关联之阐发,为清学史研究提供了新视域。儒家礼教主义作为古代中国治理的重要组成内容,参与整个中华帝国建构。清代儒家礼教主义事关帝国统治全局,考据学兴起只是其学术推进的一个方面。它不仅是清初满汉矛盾中区别汉人与满人的文化符号,更参与到满汉交融的制度建构,是满人汉化及"满汉交融"背后的制度"利器",不仅促进清代考据学派兴起,也影响到理学在清代转向。  相似文献   

14.
邹涛 《收藏家》2009,(2):77-80
用石料篆刻,有认为自元代王冕(1310—1359年)始,黄宾虹(1865—1955年)在《古印概论》说:“会稽王冕,自号煮石山农,创用青田花乳,刻成石章。又有寿山石,出闽之侯官县,亦发明于元明之间。”当然,更多的则认为始自明代文彭(1497-1573年)。周亮工(1612-1672年)在《印人传》中写道:“论印之一道,自国博开之,后人奉为金科玉律”,在“书文国博印章后”一节中,  相似文献   

15.
荆浩(约十世纪),字浩然,沁水(河南济源东北)人。为避五代之乱,隐居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其博雅好古,善为文词,专攻山水,意在自娱,终成画坛巨匠,曾有“神品第一人”①之称。他综合前人经验,又基于创作实践,总结和发展了绘画理论,著《笔法记》一书,对后代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一、荆浩的《匡庐图》荆浩画迹,北宋宣和御府曾收藏22件,能留存到今天的仅一幅《匡庐图》,为绢本水墨画。纵106.8厘米,横18.58厘米。现存于台湾,收川中国美术全集·绘画卷》。画为条幅,上方空白处有后人题跋数款,其中有宋高宗所书“荆浩真…  相似文献   

16.
在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实行平满汉畛域举措的过程中,光绪三十三年慈禧太后发布化除满汉畛域懿旨与官绅群起奏议,是一个关键性的事件。清廷试图化除满汉畛域,而对满汉政策作出了新的调整,但因种种因素制约,而并没有切实施行,也没有收到预期效果,致使清王朝最终难逃覆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在清代的满文工具书中,《清文汇书》(以下简称“汇书”)是流传较广、使用较为普遍的一部。它成书于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共十二卷。作者李延基是居住在京师(北京)的汉军旗人。自此书问世以来,人们一般都把它作为查阅、翻译满语的工具书利用,而对书中反映满族早期社会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内容却缺乏应有的注意和整理。事实上,由于《汇书》距清朝入关仅八十年,其时满族接受汉文化的程度尚很有限,所以作者李延基在编写过程中,对满语词汇所作的汉文解释大部都能反映其较原始的词义。另一方面,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书中满汉词语的对译很不精炼。对满语词汇所作的汉文解释,往往通过描述其形态,用途等来表明词义的方法。这对于把它作  相似文献   

18.
《晋书》点校商兑汪维辉近读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1993年印本),偶见点校欠妥之处,辄随手笺识。有些虽无关宏旨,然终有白璧微瑕之憾。现一并整理如下,供研读是书诸君及再版修订时参酌。宣帝初辞魏武之命,托以风痹,尝暴书,遇暴雨,不觉自起收之。家惟有一婢...  相似文献   

19.
新书开架     
新书开架《满汉大辞典》由安双成、任世铎、屈六生、栗振复等人编著的《满汉大辞典》,已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无疑这是满学界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部词书共收入主词5万余条,全书达170万字,并附有多种实用的附录。全部词条用满文铅字排印,主词条同时注以罗马字...  相似文献   

20.
清代满族统治者在接受儒家丧葬之礼的同时,又极力恪守本民族的某些丧葬习俗,并使其与儒家理念相契合,以维护民族特性。本文通过对铭旌、丹旐等满汉丧具、丧俗发展演变的具体分析,指出清代丧葬礼俗的变迁,实际是满汉丧俗相互影响、渐趋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