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英 《攀登》2020,39(1)
民族事务治理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其治理能力和水平,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与水平,既是党和国家的要求,更是青海的省情使然。从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到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大省,青海省在民族事务治理方面凝心聚力,为各族民众凝聚社会共识和增强价值认同创造了条件,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攀登》2021,(5)
新时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网络空间环境发生重大变革,随之网络空间治理的手段、方式、过程等发生深刻变化。"后真相"问题的频发给网络空间运行带来诸多挑战,呈现乏力和焦虑的状态,陷入治理困境。通过分析和研究影响"后真相"时代网络空间运行的制约因素,基于多重视角强化新时代网络社会生态治理体系的基础性挖掘和创新性发展,为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环境提供对策。文章旨在创新网络空间治理新范式,不断强化网络话语权建设。  相似文献   

3.
苗丽 《满族研究》2017,(1):14-17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是中国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必经之路.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影响涉及了社会发展的很多方面,是高城市化率的辽宁在未来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的加快对城市民族事务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立流入地与流出地跨地域协作机制、充分发挥联系机制和合作机制的功效、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发挥各少数民族协会作用;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加速文化传播、冲击文化多样性、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问题;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宗教信仰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地理空间到复合式空间——信息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空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析了城市在地理空间、网络空间上存在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这二者之间复杂作用关系,说明网络空间并非地理上城市空间功能的简单延伸,也并非现实空间的简单镜像;信息社会的城市空间是一种地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的复合式空间。城市空间仍然具有重要的地理学意义,地缘上的差异以新的方式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李贽 《攀登》2022,(6):32-38
新时代,党中央把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工作要求纳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基本内容,以及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就是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奠定坚实可靠的民族主体政治保障。正确把握该理论创新,需要全面总结和分析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经验,把握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共同体两个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创新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时代性、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现代化的长期性,以及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关键性,从而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田如意 《旅游纵览》2023,(16):78-80
新型社会组织参与贵州乡村旅游村寨治理,是有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研究发现,在少数民族地区,新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旅游村寨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基层党组织涣散、治理能力不足、社会组织空心化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当前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旅游村寨治理的主要因素,探索新型社会组织嵌入贵州乡村旅游村寨治理的良性机制及可行路径,为贵州乡村旅游村寨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乡村是国土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大城市乡村比一般乡村受到更强烈的城市化影响,面临着最剧烈的国土空间多功能冲突,但是聚焦大城市乡村空间治理的探讨尚未展开。本文在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转型大背景下,厘清大城市乡村空间治理的内涵与特征,基于IAD理论构建了包括治理环境、治理行动和治理绩效的一般性分析框架,以及“规划—整治—运营”一体化的大城市乡村空间治理行动。进一步以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为案例,分析了其“规划—整治—运营”不同环节的行动主体和运行规则。研究认为大城市乡村空间治理不仅需要单独的空间规划、综合整治和乡村运营,更重要的是强调各种工具的统筹,强调从划定蓝图、实施路径再到价值实现的整个治理过程的系统整合。  相似文献   

8.
张鹏  蒲卉 《人文地理》2020,35(2):39-47
街头艺术具有触发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积极作用,但在城镇化与城市转型交织的特殊背景中,街头艺人群体却被贴上“秩序破坏者”与“底边阶层”的标签,成为公共空间和主流秩序排挤的对象。文章以结构化理论的方法,建构街头艺人“空间-治理规则-治理图景”的解释框架,并以“社会失范理论”的视角,探寻街头艺人空间行为背后的真实目标诉求与既有社会治理规范的冲突。研究认为城市治理手段应当主动适应治理对象的行为规律与目标诉求才能避免失范,街头艺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网络具有基于其自身职业特性与理性选择的内在合理性,而既有的刚性、去流动性的稳态治理范式,同街头艺人的真实诉求之间存在不适性。进而提出“适应流动性”的空间治理策略,包括流动性的城市空间、在地化的城市权利等,希冀善待和尊重街头艺人,构建具有艺术活力和开放包容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做好新时代内蒙古民族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成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理论依循和实践导向。本文通过系统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民族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的价值意涵、历史脉络和实践方略,以期为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助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邵泽义 《攀登》2023,(4):84-89
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基层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受到理念思维滞后、支撑要素缺位和模式创新乏力等限囿性要素的影响,基层社会治理的困境尤为突出,并集中表征为治理理念、治理能力和治理模式等基本向度。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关照主要体现在群众需求的多元化、现实问题的复杂化和社会风险的随机化三个方面。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构建的诉求表达是实现一体化的组织体系、协同化的制度体系、融合化的技术体系、互动性的动力体系和共生性的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满族研究》2007,(3):F0002-F0002
由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吉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北方民族发展论坛,于2007年9月25日-27日在沈阳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12.
《攀登》2021,40(2)
网络谣言轻松摆脱了现实的社会身份与地理空间的限制,游走于网络空间的各个场景,促使现实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逻辑发生了重要的断裂和转变。网络谣言呈现出组织性、隐匿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深刻影响着社会治理的成效。网络谣言的发生有着深刻的逻辑性与动态性,一般来说,网络谣言的发生机理并非线性递延,而是沿着生成、传播、终结的机理相互交织,相互缠绕。同时,网络谣言始终围绕着关注度、共鸣度、话语度而形成延展动力。因此,网络谣言的治理必须立足于现有的制度结构和制度框架,回归制度的本位,形成价值规制、技术规制与法律规制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3.
《攀登》2021,(1)
近年来,青海省就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创新实践,取得了一批成功模式和典型经验。黄南州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要求,创新实践地方社会治理路径,形成了以基层党的建设为核心,法治、德治、自治相融合的"一核三治"地方治理黄南模式,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治理成效。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青海地方社会治理效能,需要不断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坚持依法治理,积极推进以德治理,持续增强自治自觉,不断提升科技智能化水平,继续保持追赶发展态势,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城乡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着力点和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础空间。但是,如何践行生态保护,尤其是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生态保护,普通的民众仍然是"一头雾水",不知其所以然。城乡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区建设与城乡发展的突出短板,成为威胁居民健康和引发社会冲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民族政策是清代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政策发展水平和民族事务管理成就的最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经历了十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和各民族的共同创造,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在多民族国家中妥善处理民族问题丰富经验的全面总结,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和科学地研究清代民族政策。清代民族政策是清朝统治阶级意志、利益和认识事物水平在管理民族事务、处理民族问题方面的集中体现,是清朝统治阶级对多民族国家的民族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最重要工具之一,是清朝统治阶级适应多民族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主要方式之一,清代民族政策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从整体上看清朝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切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族问题实际,有力地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在民族事务管理和民族问题处理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代、令人惊叹的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新时代的背景下,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抓手,更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根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农村地区各项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且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日趋复杂,这一现象给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带来了更高的挑战.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就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遇到的各...  相似文献   

17.
社区作为国家治理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当前社会治理的主战场。随着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社区治理向低成本、快捷、高效的自治模式转变,优化社区治理结构是社区治理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在网络化治理背景下,以温州社区建设为例,剖析温州现阶段社区构建模式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社区治理结构转型优化的路径,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新国家空间理论的内涵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国家空间理论是对国家空间重构的系统性描述,它将国家空间看作动态的"过程",而非预定的、固定的"容器"。其核心观点为:①以社会建构的国家空间为研究对象,并关注其多维重构,尤其是尺度重组过程;②关注资本积累方式的转变、国家管制模式转型和行动者的社会政治斗争等多重动因;③关注国家空间选择性及其演变趋势,以及国家空间重构的分层特征。不过,该理论也存在若干不足,如缺乏对行动者的详细探讨、缺乏对尺度和领域以外的空间维度的分析、重构趋势仍有待验证等。尽管如此,新国家空间理论有效整合了人文地理学关于国家治理与空间关系的相关理论,对于全球化研究、城市和区域治理研究以及行政结构重组研究等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姜晓晖 《人文地理》2021,36(6):87-95
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了近40年的飞速发展和规模扩张,我国的城市发展步入了“后城市化”时代。“快速扩张下”的城市收缩现象越来越引起理论和实务层面的关注,其中空间层面的资源不匹配和不协调是带来城市收缩的重要原因。基于“空间—行为”互动理论,尝试从“制度—政策—行为”层面的空间不匹配,解释城市收缩的逻辑归因。其中,制度空间通过“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结构变迁”,带来收缩城市在空间和社会上的两极分化;政策空间基于政治体制、社会政策带来城市发展的不平衡;行为空间嵌入个体、群体、家庭行为中,通过职住分离、就业环境等带来个体“空间—行为”的不匹配。最后,提出深化经济制度改革,促进收缩型城市再“更新”、关照区域政策平衡,扩大收缩型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坚持“以人为本”,让城市成为“人”的“家”等治理导向与政策尝试。  相似文献   

20.
新闻舆论始终处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认识有着重大影响。当前,随着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舆论环境、传播方式、宣传载体、媒体格局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新闻媒体必须顺应新形势、适应新要求,落实"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担负新使命、实现新作为,发挥好主流舆论阵地作用,切实推动政治经济社会和谐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