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丽江古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其民族文化交融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入,古城中各族群众在生活上相互帮助,经济上相互促进,文化上兼收并蓄,各民族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本研究通过对丽江古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与表现进行调查,归纳丽江在推进古城民族文化交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提出通过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加强丽江古城民族文化研究等方式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收藏家》2020,(8)
正在中华民族众多文化遗产瑰宝中,瓷器是最经典的元素之一。从商周原始瓷初曦,魏晋青瓷与大唐三彩平分秋色,到两宋五大官窑的出现,可谓是炫彩斑斓,元代青花釉里红与明代斗彩、五彩争奇斗艳,清代的珐琅彩、粉彩称得上是领异标新。几千年来,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将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对未来的诉求,对历史的追溯、对艺术的追求、或形意,或简繁,寄托于陶瓷器物之上,承载着中华民族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让土与火在窑炉中交融,并不断实现蜕变和升华。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叙事理论为基础,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交)的视野下,探讨民族文献的价值和作用,以及利用的原则和方法,旨在丰富和发展“三交”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文章也是文学、文献、民族、语言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意在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体系,构筑中国民族研究话语权根基。  相似文献   

4.
孔雪  李思言  李丽  杨琨 《旅游纵览》2023,(13):94-96
我国民族乡村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在乡村旅游成为国民主流休闲时尚的当下,民族乡村旅游成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巩固民族地区脱贫成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新阶段和新形态入手,阐述民族互嵌式乡村旅游的概念、形式及意义,结合民族乡村旅游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提出民族互嵌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并从旅游路线设计、资金与人才配置、官民相济的媒体宣传等方面提出互嵌式乡村旅游建设方法。  相似文献   

5.
论文探讨了留日回族对近代中国教育转型改革的作用和贡献。认为留日回族是近代回族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生源地最广的群体。立身特殊的时代中,留日回族以强烈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投身国家教育事业,在回族社会中积极普及国民教育,奠定了近代回族教育的爱国传统,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回族社会的思想文化顺应国家需要与时代发展。这既是他们参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讨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重要方面,也是近代回族爱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电影艺术是综合、流动、真实、整体、逻辑的艺术。在当前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背景下,电影,尤其是民族电影除了继续发挥其审美、励志、聚心、启智、导行的重要作用外,还应以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为指导,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艺术创作的主线,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维共同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新,寓教于心,寓教于理,寓教于礼。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一部西域史不仅浓缩了中国古代疆域演变的曲折而复杂历程,展现了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画面,指明了各民族通过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践路径,而且完整、全面而深刻地诠释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就统一性而言,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上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需要为内在动力的实践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和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上赋“权”、经济上赋“利”、精神上赋“能”,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多层次的现实需要,以此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9.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收录的满文古籍156种,所涉学科门类广泛、版本类型丰富多样、承载文明跨越千年、留存文化形态多元,是重要的少数民族文献遗产。其以迥异于汉语文献之形态留存了关于满族历史文化的印记,展现了满汉文明交流、交融、发展的历时形态,对于了解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和国家重要会议中多次强调的一个核心思想理念,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和国家建设的方向和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内涵丰厚、意义深远的理论概念,已在学界引起一轮新的研究热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意义,应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内涵的逻辑思路,领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体内涵和意识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可从话语体系、意识引导、民族心理和认同教育等主要方面协力推进。  相似文献   

11.
2020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以及省州市全会精神,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五四...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和亲文化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具有历史连贯性、主体复杂性和类型多样性等特点,反映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与广度。西北地区不同政权之间的联姻、西北地区诸政权与中原王朝的联姻、联结两个民族亲缘关系的联姻、联结多个民族亲缘关系的联姻,都在推进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使西北历史上各民族的存续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在中华民族由多元凝聚为一体的进程中深化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相似文献   

13.
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是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路径,需要进一步得到重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把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进一步与教育要素有效结合,以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为抓手,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相贯通,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要素等方面同步并举,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正>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孕育成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目前世界文化激荡,不同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阐发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及其突出优势,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5.
乔德中  张歌  马德全 《满族研究》2022,(2):12-15+20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来源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同向同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建设过程中协调各民族彼此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的所有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性表达。从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实践观、历史观出发,多维度审视“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勾勒出“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独特面貌和重要形象。从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方式入手,“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能动的反作用,其注重在讲故事、讲道理、讲政治的统一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且通过掌握各民族群众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学习领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和省、西宁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题、目标、任务和要求,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和“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工作中力争主动融入、做好示范表率,不断推动全县民族工作持续发展,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7.
金代诏令是反映统治者意愿的重要文献,其所载内容多有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建设者。主要表现在继承中原政权统治传统、接受“大一统”理念和中原文化等方面。金代诏令所载体现了金代统治集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推动,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是历史持续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陈淑琳 《旅游纵览》2023,(6):143-14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旅游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边疆地区旅游地应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设计旅游形象并进行推广。本文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从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人文精神层面分析旅游形象定位推广的基础,确定旅游形象定位和口号,并提出设计与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19.
杨思机 《民国档案》2023,(1):125-135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党中央加紧发动国内边疆民族,积极联络西部边疆及毗邻各国各族支持抗日。兼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等各项要职的朱家骅在拉拢边民过程中扮演要角,力图扩大国民党的边政事务范围,提高边政决策的学术水平。顾颉刚受邀暂代弟子韩儒林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边疆语文编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网罗边疆民族语言专家,努力促进边疆和内地文化交流,构建各族交融一体的新中华民族文化。韩儒林设想提升边疆研究的学术水平,扭转国民党片面强调边民服从中央、忽略了解尊重边民的边疆政策导向。他们的愿望虽未能完全实现,但仍反映了国统区政学精英为团结抗战和边疆开发,合力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态势。  相似文献   

20.
李贽 《攀登》2022,(6):32-38
新时代,党中央把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工作要求纳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基本内容,以及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就是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奠定坚实可靠的民族主体政治保障。正确把握该理论创新,需要全面总结和分析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本经验,把握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共同体两个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创新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时代性、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现代化的长期性,以及加强和改进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的关键性,从而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