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表现方式和取材方法为主,结合现代学者对古代地理文献类型的划分以及明代的具体实情,可以将明代的地理文献划分为传统地志类、广义游记类、西传地理文献类和舆图类。它们在明代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虽然都是地理文献,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诸多差异。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窥见明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
地理学的发展:模式、动力与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理学以地理环境、人类需要或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和科学共同体以及大地理学家的综合作用为动力系统,形成了兼具有归纳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和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等诸多特点的发展模式。21世纪的地理学将通过\"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协调共生\"这一基本概念的确立与运用而更好地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具有与相邻科学交叉更加深入、学科内部的发展更加合理、微观机制进一步深入、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和方法不断更新以及思想方法论得到特别重视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000-2017年人文地理学的SSCI论文为基础数据,通过文献计量法分析了国际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格局、地区差异和多样性。结果显示:①国际人文地理学存在着高度极化的发展格局,其中英美占据绝对的优势,欧洲国家构成了第二圈层,中国是唯一进入世界人文地理大国的发展中国家。②根据不同国家的学科结构,全球人文地理学大国大致可以分成四大阵营——盎格鲁国家、亚太国家、中南欧国家和北欧国家,这些国家的学科分异表现出了很强的地域性和历史传承性。③最后,本文发现人文地理学学科的多样性与单位研发投入的SSCI论文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学科结构越均衡越有利于学科的创新和高水平论文的产出。  相似文献   

4.
从百期《人文地理》看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脉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竑  林婕  魏雷 《人文地理》2009,24(5):13-20
《人文地理》从创刊至百期,一直关注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正是依靠《人文地理》所搭建的平台,在《人文地理》的扶持、关爱及帮助下,我国文化地理学的发展才取得今日尽管依旧弱小,但也能悄然展放、显现美丽的局面。从过往100期的历程可以明了的是,它作为一个温床、一片实验田和一个跳板,孕育了包括文化地理在内的众多中国人文地理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也鼓舞、扶持了众多年轻的莘莘学子从稚嫩、从恐惧、从胆怯到充满自信、到成长,进而走向成熟。从这样的角度看,《人文地理》不啻又肩负了导师、领路人的角色。本文通过百期《人文地理》中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回顾,包括载文数量、文献作者和文献内容的分析,梳理了近二十年来国内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发展脉络。文化地理学研究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社会发展与学科发展的新形势下,有必要继续在《人文地理》的领航下,借助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依靠与国际研究的接轨和对话,体现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区域特色,促进包括文化地理学在内的中国人文地理学科的整体突破。  相似文献   

5.
杨青山 《人文地理》2002,17(2):90-93
近20年来,西方区域地理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从8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区域地理学。与传统区域地理学相比,新区域地理学倾向于结构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维。强调区域的个性,强调人的能力及角色与社会结构在区域特性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新区域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地方”、“行为主体”、“体系”。在具体的区域研究中,它不仅注重当地的人及其它因素的重要性,也很重视“人”的各种行为背景,并且也重视来自“体系”的外部大环境的影响。本认为,新区域地理学的研究观点和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并主张在我国的区域研究中,应从对“地”的关注转向对“人”及“人地关系”的关注,发展中国的新区域地理学。  相似文献   

6.
张博 《史学理论研究》2020,(1):129-140,160
东西方历史学、地理学的不同特点及发展方向,使双方历史动物地理的研究也有所不同。通过对2000—2018年英国《历史地理学杂志》所刊历史动物地理相关文章的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西方历史动物地理有议题与方法的多样化、关注与人类密切接触的常见动物、关注中小尺度具体空间下的动物这三个研究动向。在此基础上,相关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些空白,更对一些历史问题提出了新解,在推动史学研究的同时,也进一步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这些研究长处值得我国历史动物地理研究在坚持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区域经济地理研究与区域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丁四保 《人文地理》2002,17(2):86-89
区域经济地理学在我国是一个受到特别重视的地理学的一个研究方向,文章讨论了西方和苏联地理学中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情况,和在我国得到特别发展的条件,认为与中国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后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特别的关系。文章对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发展做了回顾,列举了这个学科在基础理论上的有代表性的成果,认为它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即包括劳动地域分工、经济地域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区域化等。文章认为,我国丰富的区域经济生活实践将推动学科进一步发展,并提出了学科在跨学科方向上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李蕾蕾 《人文地理》2021,36(4):44-52
运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和女性主义地理学视角,建立奥斯曼在19世纪巴黎“创造性破坏”的城市规划和空间生产,与第一波女权运动的知识联结,推导女性主义地理学的史前史及其未来方向。研究发现,巴黎都市现代性的形成,使性别问题一开始就与阶级问题构成交叉关系;表现为“城-郊”二元结构及其在家庭私人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拱廊街为代表的阈限空间等展现出来的有关资产阶级沙龙女性、工人阶级贫困女性和都市漫游者的三种不同形态的性别地理,以及表征主义和革命行动的两种性别政治。都市现代性的性别地理研究,为反思生物本质主义的性别体制、关注“后人类”未来基于赛博格、数字媒介城市和星球城市化的人地关系的性别研究,提供了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9.
《沧桑》1995,(4)
地理志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省志,还是地、市、县志,都把地理环境作为首要的记述内容。但是地理志的内容复杂,其学科体系跨自然、社会、经济等多学科,是边缘性科学,地理志的记述内容易与其它专业志内容重叠,甚至于矛盾,所以编修地理志的难度也较一般专业志书要大,也就使得十几年的修志成果中,省志地理志成书者不多。本文试从地理学与方志学相互关系的角度,就新地理志的编纂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韩国沿革地理学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其并非该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日据时期的学者虽然继续进行沿革地理学的研究,但并未主动引入现代历史地理学,未能推动该学科的近代化转变。1945年后,在卢道阳、李灿等为代表的韩国第一代地理学者积极倡导下,美国伯克利学派的历史文化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被引入韩国,韩国历史地理学由此发展成型。伴随着历史地理学在韩国地理学科体系内的茁壮成长,沿革地理学的地位日益弱化,直至被摒弃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范围。这一现象的出现,同韩国历史地理学者所接受的地理学教育及历史知识、考证能力的缺位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In recent decades, hundreds of new cities have been built in China with a notable acceleration of this trend in the 2000s. Yet despite their numbers and variety, China’s new cities remain marginal to a wave of popular and scholarly attention directed at new towns and new cities globally. This article brings China’s new cities into these conversations through review of extant literature on the topic. Research on China’s new cities has focused on their functions as sites of accumulation, economic restructuring, globalization, territor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is article, we introduce these themes in the literature and show areas that remain ripe for future study.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engages with Jamaican anthropologist David Scott’s conceptual analytic of problem-space and maps out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s problem-space thinking can make to geographical studies of revolt and protest as well as archival methods. Scott's theory is broadened spatially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space-time geographies scholarship and in particular the spatial ontology of Massey. I suggest Scott's theory can compliment and advance the work of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geographers seeking to produce more broadly spatialised and temporalised accounts of insurrections and political protests. Problem-space thinking also develops efforts to recover subaltern voices and political motivations in such studies both empirically and methodologically.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近三十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文献解读,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演进脉络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80年代的理论引进、1990年代的理论消化和21世纪以来内生-外生并存阶段。将当前中国人文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两点,即\"西方主义\"和\"实证主义\",并认为其背后的思想根源是\"实用主义\"。通过文献梳理本文认为,实用主义思维是近三十年中国人文地理学理论成果缺少的主要原因。而要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必须同时重视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批判性研究,二是基于自身观察的本土概念总结。最后,本文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对推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理论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空间理论解读:基于人文地理学的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空间概念的认识至今仍处于不断的争论中,人文地理学不同流派对空间的理解多种多样。空间究竟是什么?人文地理学该怎么理解和认识空间,以及怎样对空间进行研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必然涉及对空间概念的讨论和对空间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再认识。为此,本文从人文地理学中的空间的哲学透视、空间的流派解读、空间的主、客观研究以及空间的辩证法等几方面解读空间理论,认为存在的三元辩证法是空间本体论,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是空间认识论,而社会空间辩证法是空间生产论。  相似文献   

15.
甄峰  尹俊 《人文地理》2012,27(3):136-140
论文全面回顾了南京大学非洲地理研究发展的历史,从自然地理、能源地理、农业地理、矿产地理、工业地理、人口与城市地理等方面总结了南京大学非洲地理的重要领域。指出了当前研究的困境与不足,并探讨了今后南京大学非洲地理研究应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In an earlier study of Scottish fertility (Jones, 1975) it was concluded that a substantial part of the areal variability in county and major city Crude Birth Rate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variations in age structure and, to a lesser extent, socio‐economic composition. Because Crude Birth Rate levels are affected by population composition this study seeks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areal variations in reproduction can be attributed to behavioural rather than structural effects. It is suggested that areal differences in Scottish reproductive behaviour reflect well defined, deeply ingrained and temporally persistent differences within Scottish society.  相似文献   

17.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ES) is an established area of research in numerous fields of study, whereas community geography (CG) is a more recent and growing subfield of geography that aims to build capacity and affect change in communities through university–community partnerships. As such, CG demonstrates a shift in geographic research trends that provide benefits not only to the university but also to the students and community/ies as well. I argue that ES and CG research agenda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meaningful overlap and attempts to synthesize them will add value to both bodies of knowledge. This paper overviews both of these research agendas, identifies major challenges and gaps in the extant literature in ES, and suggests how CG can help move the ES research agenda forward. I conclude with the notion that incorporating a CG research approach can (a) better develop the ES literature and (b) provide important benefits for universities, communities, and students who are looking for hands‐on civic engagement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18.
    
Taking inspiration from studies of ‘seeing-and-being-seen’ at the vanguard of intellectual debates regarding urban life since the late-eighteenth centu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pular contemporary pastime of people-watching. Drawing on cumulative theoretical, empirical, and methodological resources generated by generations of critical urbanists I highlight the ways in which geographies of people-watching is a topic deserving of sustained academic attention. More specifically, I explore how engagement with rhythm, repetition, habit and events, testimony, and protocols offer fruitful avenues to interrogate everyday practices, mundane conversations and internalized un-spoken dialectics that constitutes people-watching. Concluding remarks signpost how a research agenda focused on people-watching can add value to long-standing and newly emerging urban geographies.  相似文献   

19.
历史民族地理是现代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一个分支,其研究成果涉及中国民族史、民族学(人类学)、历史人文地理以及边疆史地等多个学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历史民族地理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个相关学科的蓬勃发展,历史民族地理研究成果丰硕,成绩斐然,已初步成为历史人文地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