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哈尼山乡,滇南小春城。 绿春是中国130多万哈尼族文字标准音所在地,境内的阿罗欧滨,因都玛简收的美丽传说,使其成为国内外哈尼族普遍认同的原始宗教圣地。因此,这个山青水秀、四季如春的哈尼山乡,正如她美丽的名字“绿春”一样,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哈尼族为主包含傣族、彝族等的民族文化,都是绿色的,是原生态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在巍巍哀牢山麓的绿春哈尼山乡,每到一个“稠定”人居住的村寨,可以看到村头寨脚都有那么一大片碧绿茂密的树林。一来到这哈尼山寨里,就给人以山青水秀、耳聪目明的清新之感,外来人都不禁要赞叹一番这片山林育得好。能保存这片山林,还有它有趣的原由呢。每年隆重的哈尼“十月年”过后,“稠定”人还有一个全村人家都要春糯米粑粑的节日,哈尼话叫“昂玛吐扎”意思是祭贡保佑村寨的山神。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回火山爆发了,所有的人、村  相似文献   

3.
元阳县哈尼族祖先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境内哈尼族有罗碧、罗缅、阿邬、豪尼、郭宏、多尼、白宏、阿松等多种自称,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据哈尼族创世史诗《浦嘎纳嘎》记载,哈尼祖先诞生于遥远的"努玛阿美"地方,后长途迁徙,定居滇中"谷哈"(今昆明一带),融入"昆明"部族,后因战乱频繁,哈尼族祖先被迫离开滇中腹地,南迁六诏山区和滇南红河南岸,多数定居于红河南岸的深山老林中,以今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县境一带为生息繁衍和活动的中心。现哈尼族分布于元阳县各地,多集中于高山和半山地区,这些地区水丰土肥,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明、清以来,这些地区逐步得到开发。境内先后置纳楼茶甸长官司、纳更土巡检、稿吾土把总和勐弄、宗瓦、宗哈、五亩、五邦、水塘、马龙六掌寨,统属临安府。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后,元阳县行政区划几经变更,现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7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88.02%,其中哈尼族人就占总入口的53.29%。元阳的哈尼梯田就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哈尼族人民依山造田,建造梯田堪称哈尼人民一绝,是他们对历史作出的重大贡献。在海拔280米~1800米之间梯田密布,呈现出一幅"山间水沟如玉带,层层梯田似天梯"的农耕图景。  相似文献   

4.
元阳县哈尼族祖先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境内哈尼族有罗碧、罗缅、阿邬、豪尼、郭宏、多尼、白宏、阿松等多种自称,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据哈尼族创世史诗《浦嘎纳嘎》记载,哈尼祖先诞生于遥远的"努玛阿美"地方,后长途迁徙,定居滇中"谷哈"(今昆明一带),融入"昆明"部族,后因战乱频繁,哈尼族祖先被迫离开滇中腹地,南迁六诏山区和滇南红河南岸,多数定居于红河南岸的深山老林中,以今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县境一带为生息繁衍和活动的中心。现哈尼族分布于元阳县各地,多集中于高山和半山地区,这些地区水丰土肥,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明、清以来,这些地区逐步得到开发。境内先后置纳楼茶甸长官司、纳更土巡检、稿吾土把总和勐弄、宗瓦、宗哈、五亩、五邦、水塘、马龙六掌寨,统属临安府。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后,元阳县行政区划几经变更,现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7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88.02%,其中哈尼族人就占总入口的53.29%。元阳的哈尼梯田就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哈尼族人民依山造田,建造梯田堪称哈尼人民一绝,是他们对历史作出的重大贡献。在海拔280米~1800米之间梯田密布,呈现...  相似文献   

5.
红河哈尼梯田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创造梯田的哈尼族,则是大山的雕塑家。在哀牢山区域内哈尼族因为开创了闻名中外的红河哈尼梯田,被人们赞誉为雕刻大山的民族,是大地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6.
哈尼民族文化有着其独特的一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哈尼族文化亟待向外翻译、宣传,以提高哈尼族文化的知名度,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着重讨论云南省红河州哈尼族“昂玛突”节日文化的内涵及理解、翻译.供大家讨论,以促进红河州哈尼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朱苗全 《风景名胜》2008,(4):124-125
元阳县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哈尼梯田是云南哈尼族人世代接力的劳动杰作,现如今依然生机勃勃,气势磅礴。  相似文献   

8.
哈尼族——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族,生活在云南省的哀牢山区里。他们的房屋和农田都在高高的山上,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开垦梯田种植水稻,是哈尼人创造的一个奇迹。也因此,有人将哈尼梯田称为雕塑大地的艺术。  相似文献   

9.
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角媛梅 《人文地理》1999,14(Z1):56-59
本文通过深入哈尼族地区调查,运用系统论及文化生态等方法,提出了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了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的特征、组成、空间结构、物质能量流动及其功能,指出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人地系统,具有自我维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继澳门历史建筑群、殷墟之后,哈尼梯田很有希望即将迈入世界遗产的大门。红河水系元江、藤条江以及李仙江的“三江流域”,是哈尼梯田最集中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元江、红河、元阳、绿春和金平等县境内,这些区域自古就具备稻米生长的最佳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11.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也是中国民族茶文化的发源地。居住在这里的各民族兄弟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饮茶方式和绚丽多姿的民族茶文化。 最早形成茶文化体系的是居住在云南的哈尼族。 哈尼族是世界上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土锅茶就是哈尼族人最早创出的一种饮茶方式,并做为一种茶文化被其它少数民族所接受和传播。 这种在土锅或土罐里煮成的茶,古时候是专门用来招待客人的,故又名待客茶。这种煮茶法最初的发明还有一个奇特的故事。 据说距今约1500年前,一位勇  相似文献   

12.
哈尼家园     
《世界遗产》2012,(2):50-51
中国云南红河哈尼千年传承坚守家园样本哈尼的阿妈背上有九层,一层背着红河,一层背着大田,一层背着寨子,一层背着菜园,一层背着老林,一层背着牛羊,一层背着荞子,一层背着苞谷,还有一层,背着哈尼的儿孙。1300多年前,哈尼族先民被近七次大迁徙后,由平  相似文献   

13.
郭晋勇 《丝绸之路》2010,(12):41-42
我国是民族文化大国,民族文化十分丰富,哈尼族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随着对外开放和旅游业的发展,哈尼族文化亟待向外翻译宣传,以促进云南西南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提升哈尼族文化的知名度。本文着重讨论红河州哈尼族"苗爱拿"节日文化的理解和翻译,以期促进红河州哈尼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相似文献   

14.
红河水系元江、藤条江以及李仙江的“三江流域”,是哈尼梯田最集中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元江、红河、元阳、绿春和金平等县境内,这些区域自古就具备稻米生长的最佳生态条件。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100万亩梯田,但是作为世界遗产申报的,是其中最完美的元阳哈尼梯田。从1995年起,我先后调查了云南省的梯田:红河、元阳、  相似文献   

15.
<正>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有13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近百万亩,是哈尼族世代体力、智力和精神的结晶,2010年6月被列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1年,红河州哈尼梯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以"挖掘传统农业价值,保护哈尼梯田"为宗旨,选择了梯田最传统的水稻——红米作为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产品。红水稻是梯田的根,哈尼传统稻作文化是梯田的本,传承梯田的农业文化遗产,应先保住梯  相似文献   

16.
时潇 《世界遗产》2014,(9):33-36
<正>"哈尼的寨子在哪里/在骏马一样的高山上/像马尾茸在大山下方/大山像阿妈的胸脯/把寨子围护在凹塘/再瞧寨头上的山坡上/有没有十分密的神林/有没有姑娘眼睛一样的龙潭水??"哈尼族有一俗话:"要种田在山下,要生娃娃在山腰"。这是千百年来的生活经验的总结,哈尼村寨便在山腰处森林和梯田的环抱中。哀牢山系的哈尼族村落,都是在对山形、水势、土壤、植被、气候等地理因素的严格考  相似文献   

17.
王洪伟 《旅游》2006,(4):48-55
我已经记不得是多少次来到哈尼族的另一个支系——奕车人生活的这个地方了。几年来,这个以开创了举世闻名的哈尼梯田和梯田文化而被人们誉为大山的雕塑家,红河县大羊街乡的奕车人,以其独特的婚姻、风情、民俗等民族文化而驰名海内外,尤其是妇女、姑娘们的服饰,在哈尼族的妇女服饰中堪称一绝。  相似文献   

18.
核心价值概述 哈尼梯田分布于海拔170-1980米的广阔地带,面积达上百万亩,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县.哈尼梯田呈现出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共构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农耕生产技术和传统文化活动均以梯田为轴心展开,具有历史、科学、经济、文学、艺术等丰富的多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兰亭心语     
《中华遗产》2005,(4):158-158
哈尼梯田位于中国西南边疆的云南省哀牢山脉。从哈尼族为主的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地理气候条件创造出这一农耕文明奇观。这些梯田原本常年保水,靠溪流灌溉,可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哈尼梯田遇上了百年不遇的旱情。干旱使大多数溪流消失,保水田失去补给,在烈日下裸露出泥土。  相似文献   

20.
《世界遗产》2012,(2):77-77
哈尼梯田是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至少体现在下面六个方面。 一是悠久的历史渊源。根据当地哈尼族民间文学和旅谱等记载,以及全福庄现存的已传45代的“石刻分水”实物推算,至少自唐代初期,受战争影响迁徙来此地定居的哈尼族先民就开始选择海拔1000至1500米的山坡地建设村寨,开垦梯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