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2.
从早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马来亚华侨社团与中国之间是联系密切的侨民社团与祖国之间的关系。此后,由于马来亚华侨社会发生了本质性转变,当地华人社团与中国的关系转变为外国公民社团与祖籍国之间的关系。期间,由于种种因素,双方的关系经历了曲折发展。中马建交,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的联系日益密切起来,双方的关系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本文概述各个历史时期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关系的发展演变,探讨两者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作者认为,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与中国的良好关系对华人社会和中国而言都是积极的因素,双方日益密切的联系,加强了当地华人社会与中国,乃至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良好关系。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国阵政府的华人政策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由于华人选票对国阵的重要作用 ,1999年大选后继续执政的国阵政府将继续实施较宽松的华人政策。事实上 ,政府在大选前后已推出不少宽松的华人政策。然而 ,在涉及马来人特权等重大问题上 ,马来人政党巫统为首的国阵政府绝不会让步。因为占人口多数的马来人 ,始终是巫统保有强势政治地位的社会基础。马华两族的地位差别还会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4.
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农时节日,其中的节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都与端午所处的特殊季节有关。但是,中国的端午节随着下南洋的华人传到南洋地区之后,尽管南洋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与大陆大不相同,南洋的华人仍沿袭了在汉历五月初五过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的习俗,对于南洋的华人而言,端午节成为保持民族记忆、强化与故土的文化纽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试论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民族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通过分析独立以来马来西亚华人政策和华巫关系的演变 ,提供了世纪之交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关系的一个背景。作者并认为它将促使华人以政治参与、经济合作、文化共荣达致新的发展 ,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的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族群关系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华人在东南亚的生存和发展,还直接关系到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本文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例,从民族学的角度,探讨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关系,分析西方人殖民东南亚时期与东南亚国家独立建国之后华人与土著民族关系的情形,阐明东南亚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主要不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引起的,而是族群文化差异被政治化和经济化所使然。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自殖民统治时期到2005年的马来西亚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对华人与马来人就业地位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纵向比较,并对其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作者认为,独立近50年来,马来西亚马来人的就业地位在持续上升,而华人的就业地位则在不断下降,马来人已经逐渐超越华人成为许多领域的就业优势族群。马来西亚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一贯执行的“马来人优先”的就业干预政策,使华人和马来人的就业变化失去了公平竞争的平台,政府在积极保护马来人就业增长的同时,对华人及其他非马来人却极力排斥,导致马来人与华人的就业地位发生了上述变化。  相似文献   

8.
196 9年“5·1 3事件”后 ,马来西亚原来的巫统、马华公会、印度国大党三党执政联盟被以巫统为首的国民阵线所取代。国民阵线的组成 ,改变华人政治力量的布局 ,即由原来执政的马华公会对若干华人反对党变成民主行动党一个反对党与几个华人执政党的对峙。这种局势一直沿续到现在。但更多华人政党加入执政阵营 ,并没有提高华人的政治影响力 ,反而使华人社会的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9.
华人社团是华人文化的重要载体、重要继承者、发扬光大者。和许多国家、地区一样,在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在早期华人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来西亚独立后,面对政府政策对马来民族的偏袒,华人社团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维护华人文化的发展权益,保护并发展华人文化。本文试图分析马来西亚独立后,当地华人社团对华人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在马来西亚进行的实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实例,以马来西亚五大方言群体为基础,逐一分析福建、广东、客家、潮州和海南方言群体中,相同家庭里祖子孙三代的母语种类和数量变化。研究证实,马来西亚华人的母语从方言逐渐转向英语和华语,开始摆脱原有籍贯的方言痕迹。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党是马来西亚主要反对党之一,1990年以来,该党在华人只占4.43%的吉兰丹州长期执政,进行伊斯兰教国实践,其伊斯兰化政策引起朝野争议。论文介绍了伊斯兰党在吉兰丹的伊斯兰化政策,分析了基于伊斯兰党的种族理念,吉兰丹政府的华人政策和吉兰丹华人对伊斯兰党及其州政府的态度,说明坚决支持和坚决反对伊斯兰党的华人是少数,中间派是多数。伊斯兰党在吉兰丹州的执政证明,他们公正、廉洁,能够善待华人,使外州华人不再像过去那样抗拒伊斯兰党。吉兰丹模式对马来西亚其他地方马来人和华人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文基于田野调查的结果,从人类学家王铭铭先生提出的“关系主义”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了柬埔寨华人的社区、家庭和坟地的土地神和祖灵信仰的内涵与功能,分析了柬埔寨土著文化与佛教、印度教和华人信仰等外来文化之间,内外之别、上下等级、差异和关联、延续与变迁这四对关系。认为任何宗教或文化现象都不是封闭地自我生成,而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形成。每一种文化总是处在许多其他文化组成的更大范围的场域中,在彼此的参照、混融和冲突过程中形塑自身。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医师南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原因,论述了他们在新马的医药活动,并以此来说明他们在弘扬和发展中医药以及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人类的健康服务方面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论文通过马来西亚方面的人口统计数据,并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推算了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数量;探讨了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的分布与类型及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的原因。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约达113万。二战后马来西亚华人因各种历史原因,比如在国内政治上遭受排斥和歧视,经济上受到限制和整治,教育和文化上的不平等政策,强迫同化的压力以及追求海外居住权或国籍等,他们大量二次移民至新加坡、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其相对宽容和公正的法律环境、积极的移民政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前景持续赢得了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的青睐。  相似文献   

15.
试析非洲华人报刊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对非洲的华人报刊进行类型分析 ,并探讨华文传媒的社会文化功能。非洲华人报刊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即 1895— 192 0年代 ,1930— 194 5年 ,194 6—1960年代和 1970年代以后。影响非洲华人报刊发展主要有三种因素 :居留地区或国家的有关政策 ,当地华侨华人的境况和中国的政治局势。这些报刊的演变有一个由少到多 ,再由多到少的过程。报刊的语言经历了从中文到双语再从双语到中文的过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保持中立是华人报刊维持的因素。最后 ,从目前情况看 ,报刊的发行有私人化和独立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杨凤岗博士关于美国华人改信基督教动因研究、“叠合身份”理论与美国华人教会中的多重身份构建研究、教会中的第二代美国华人文化认同等问题研究的学术成果与观点;论述了其理论成就与贡献;也对其研究中存在的诸如“叠合身份”理论的时效性、教会潜在的社会和经济功能、美国华人宗教研究中的阶级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实地田野考察和搜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20世纪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文化的变迁进行了梳理和探讨,论述了其从传统地方性到新式统一性再到本土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华人传统音乐文化的变迁,使得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文化从华人移民音乐成长为华族音乐文化,成为当地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变迁中,社团起到了很重要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清初广东籍侨僧元韶禅师等佛门僧侣及有关华侨为研究对象,通过史籍、碑铭等文献资料,分析考证了他们的生平简介和生存状况。结果是,元韶禅师的生卒年代是1648-1728年,赴越时间为1677年。从越南华侨华人史的角度来考察,元韶禅师、拙公和尚和明行禅师有其特殊性。一是他们以个体身份杂居于移入国社会之中,他们生活的环境没有形成一个华侨华人社会;二是他们百年之后能够名垂青“石”,让当地人民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和功德。此外,欧阳汇登、蒋光廷、陈文惠、程泰荣和黄我瑞等华侨能在越南“后碑”上留名,反映了华侨华人在当地落地生根、与当地人民和平共处的事实和一种少有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