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令支”方国族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字形上对殷周甲骨卜辞、金文族徽进行分析,例证了金文族徽文字“■”、“■”即是“令支”的合文,“令支”为殷周时古国,地望在今河北省迁安县西,古有令支县故城。  相似文献   

2.
王长丰 《中原文物》2008,3(2):92-95
本文综合论述了殷周金文研究的成果及现状,对目前所见的殷周金文族徽进行了数量统计,并就殷周金文族徽的阶段性成果加以述评,分析了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殷周金文族徽的性质以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金文族徽研究中新提出的"祭礼标志说""职衔称谓说",虽然对于部分族徽能言之成理,但不能用以解释所有族徽内涵。金文族徽作为族氏名号,代表着家族集体与祖先形象,承载着当时社会浓厚的祖先崇拜观念和家族情感。由于来源与构成复杂,金文族徽除表示族氏名号外,还有体现血缘关系、家族集体、身份地位以及表示族氏关系、民族认同等多种内涵。正确认识这些内涵,对于深入了解商周社会家族形态、社会结构、民族融合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商代甲骨文、金文以及两周金文中都存在"女"和"母"混用不分的现象[1],二者的区分在大部分文例中都可以依据上下文语境加以推定.但金文中有一些文例,按一般看法颇不可索解.金文中有一种"族徽+女或母"的文例,如女簋(3083[2])之"女",女簋(3084).  相似文献   

5.
《文博》2017,(6)
今西安一带早在商初即为毕(■)族亦即赢秦所居之地,故以毕相称并成为周文王之子姬高的封地,因西安地区地形多原,故又称毕原,毕郢、毕陌皆为其异名。周初,东夷商奄之民熊、赢族再次被迁入毕族曾久居之地"九毕"。"九毕"之名虽已无法一一确指,但渭北、渭南均为毕原之地,其中,渭北毕原为毕公高封地,别称毕陌;渭南毕原为周文王、武王、周公墓地所在,别称毕郢;今蓝田县"弥邑"亦当属"九毕"之一。单族亦曾前往京地即岐周开垦土地,金文所见■京即是岐周之旁的学宫,则毕族亦曾活动于今周原一带。  相似文献   

6.
一墓多族徽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铜器墓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认为可将一墓多族徽作为晚商时期非商文化分布区的商周分界界标;商文化墓葬及墓地的族徽构成较为"单纯",而西周时期非商文化多族徽墓葬的族徽构成呈现"多而杂"的特征;西周早期多族徽墓葬的分布地域远大于商代晚期的多族徽墓葬,这一现象应是与周初分封紧密联系的。  相似文献   

7.
古本《纪年》所载西周穆王以下的都邑“西郑”与“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郑”实为一地,郭璞、臣瓒等以其地在今陕西华县一带,通过对存世金文资料的梳理,结合文献记载,笔者认为周王朝中后期的都邑——西郑的地望在今陕西凤翔一带,而非陕西华县。  相似文献   

8.
族氏铭文是金文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见于商周铜器,大多为作器者的族氏名号.族氏铭文构形奇特,考释困难,至今仍是金文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难题.自北宋嘉祐年间,有关族氏铭文的搜集、著录、考释就已经开始.毫无疑问,这是研究族氏铭文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宋人筚路蓝缕取得的成果值得珍视.然而,在今人有关论著中,除对宋代金石学评价较高外,学者们对此多以随意猜测论之.宋代学者的族氏铭文研究是否真的乏善可陈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考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对西周井(邢)氏所居之地和商周时期的郑地地望进行了考证,同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辨析。西周井(邢)氏中井(邢)伯一支居于陕西凤翔一带的观点证据不足,具体所在待考。井(邢)叔分为两支,一支居于西周丰京张家坡墓地附近,另一支居于西周"郑"地。甲金文中的奠(郑)地和传统文献中的郑地涵义各有不同,商周时期奠置异族人的被称为"奠"的地区很可能有多处,只有具体、固定的讲某一地点、族名时才是后世的"郑"族和"郑"地。卜辞中的郑地在陕西华县一带,铜器铭文中出现的王在郑、郑虢、郑井的"郑"是指一个较大的地理区域,即陕西凤翔一带。这里还有姜姓郑族生活,郑父之丘也在这一带。传统文献中的郑国始封于陕西华县,春秋初由桓公之子郑武公迁都河南新郑。  相似文献   

10.
梳理举族青铜器的出土情况,结合相关的甲骨文和金文材料,可以对举族在商末周初的分布、活动状况等进行分析。商代举族铜器集中出土于河南安阳、山东费县和长清,西周时期的举族铜器则主要发现于北京琉璃河,这些地点可能在当时都分布有举族的成员。这些情况与甲骨文和金文所反映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唐代灵、盐、夏、宥四州边界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历史文献、自然地理和文物考古等资料 ,探索唐代灵、盐、夏、宥 4州间的边界位置 ,论述灵、盐交界在今盐池县中部的南北走向山梁 ,灵、宥交界亦然。盐、夏交界在今靖边县西部红柳河一线 ,宥、夏边界以契吴山为标识 ,宥、盐边界斜亘于今盐池县北部。灵、夏边界则大致纵贯今杭锦旗中部 ,夏州南界以芦子关为限 ,北界则在纥伏干泉一线。  相似文献   

12.
张渭莲  段宏振 《文物》2012,(1):64-74,1
邢国是周初重要封国之一,1991年南小汪遗址的发现和西周甲骨文的出土,揭开了邢台地区西周文化研究的序幕。本文通过对邢台西周遗有的分期和年代、平面分布、甲骨文和甲骨坑以及邢国历史等问题的探讨,认为邢台地区的西周遗存可分为早、中、晚期,不同时期的遗存各具特点;出土甲骨文的灰坑中出土的陶器属于西周早期,卜骨上契刻的文字与祭祀有关;邢同始封地在今邢台,南小汪和葛家庄分别是邢都的政治中心和邢侯墓地区;邢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邢国分封于邢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宋代的节度、防御、团练、刺史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代统县政区的等第系统共有五个 ,这五个系统互有联系但界限清楚 ,本文所研究的州的节度、防御、团练、刺史体系是较为复杂而最不受人注意的一种。这一等第体系不仅是州的地位的表征 ,而且还涉及州官的待遇。在这一等第体系中 ,有五个因素影响州的等第高下 ,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军事因素。军事格局决定了这一体系中各等第的州的地域分布。  相似文献   

14.
历史教育与周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公在殷周之际社会剧变的背景下 ,注重从三代兴亡更替的历史变革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逐步形成了系统的以“敬德”“保民”为基本内涵、以“夏鉴”“殷鉴”为主要标志的历史鉴戒思想。而且 ,他重视历史经验教训的现实意义 ,身体力行地以各种方式对统治集团及广大民众进行以史为鉴的历史教育 ,从而把历史鉴戒思想与现实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周公的历史教育思想及实践真正开启了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重视历史教育传统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关于周越然与《姑妄言》残抄本和残刊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长友 《文献》2000,(2):113-131
《姑妄言》的本子,最重要的当然是俄国斯卡奇科夫(汉语名孔琪庭,孔气,孔琪,1821-1883年,俄文名作Cкачков Константин Анцрионвич,英文译作Skachkov)于上世纪中叶由中国带往俄国的二十四册的全抄本(现藏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手稿部,以下简称俄藏本).除此以外,现存的就是1941年上海优生学会和1942年上海中华书局印行的两个残刊本.见于著录的,则还有一个残抄本.关于这个残抄本,最早的记载是周越然《孤本小说十种》①,文中著录了《空空幻》等十种稀见小说,第六种就是《姑妄言》,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16.
梁带村两周墓地出土青铜器初步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带村两周墓地位于陕西省韩城市昝村镇梁带村北,东北距市区约7公里,地处关中平原东北部,紧邻黄河西岸.2005年4月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经初步调查和勘探后,共探明了车马坑64座,墓葬895座,其中大型墓葬7座,并对M19、M26、M27、M28和M502共5座大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出土金、铜、铁、玉、石、漆器等各种质料的文物数千件.  相似文献   

17.
冠,是中国古代冕服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以往了解其形制多依靠有关的文献。自本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商周时期大量遗址被揭露,有关人像雕塑的出土文物日益丰富,促进了对商周冠式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8.
西周列王纪年拟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西周年代一直是学术界的一大既诱人而又非常难以解决的课题。笔者曾经对《古本竹书纪年》做过一些论证,认为在目前情况下,该书仍  相似文献   

19.
商周管邑地望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考古资料、古文字和传世文献,考证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管已在郑州西北郊一带,商代晚期的管邑也应在郑州西北郊一带,郑州战国城是战国管邑,而郑州商城是早商时期的管邑。郑州商城是商汤灭夏以后建立的都城,称管亳,可以简称亳。  相似文献   

20.
丁金龙  陈军 《东南文化》2012,(4):59-70,132
2008年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以来,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在苏州地区西北部70余座山脉发现土墩300多座。土墩均分布在山脊上,有一山一墩、一山多墩以及一山数十墩,大多为西周中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按结构可分为石室土墩与土墩墓:前者为一墩一室,有军事、祭祀、居住、墓葬等多种用途;后者均为墓葬,大多为竖穴墓,有一墩一墓和一墩多墓。墓葬规模和出土文物显示,墓葬大多为吴(越)墓葬,亦有楚墓,其中吴国王陵中存在的盗掘与毁墓现象,应与越国和楚国的报复性挖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