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边缘地带的行政治理:清代厅制再研究》一书,以清代独有的地方行政制度——厅制为研究对象,讨论其形成过程、各种制约因素以及与区域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了厅制是清王朝为解决“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超大规模”与“有限政府”这两对结构性矛盾,在各种“边缘地带”实施国家治理的弹性制度与空间。该书推进了清代地方治理和政治地理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从清代边疆民族政策研究的四次突破入手,提出边疆民族研究中的“中原中心论”的传统范式源于中国史学上的正统论的遗绪,应重建中华法系的法统,将边疆民族地区纳入中华法系的研究领域。作主张史学概念化是开创边疆研究新局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攀登》2017,(3)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复杂性不断增加,困难和挑战不容忽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中,要注重加强和改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重点在完善制度建构、加强价值整合、注重民生改善、维护社会稳定、激发社会活力、筑牢边疆安全等方面进行强化,实现治理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渤海国能够灵活地以羁縻政策治理其边疆民族地区.通过实行羁縻政策,渤海国成功地控制了辽东,又向北部和东北部不断地拓展了势力.羁縻政策对渤海国的发展壮大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日据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警察政治"。台湾警察的使命及其运用,实际上超越了"警察目的"的界限,警察成为政治的代言人、经济的推动者、文化的传播人。随着平地警察制度的完备,日本殖民统治者在台湾原住民地区,实施了更为严格的"汉番隔离"政策,警察以外的普通人不能随意进入"番地","番地"除了原住民以外,只有日本人警察。所以,日本警察在台湾番地的前20年,是征服番地的讨伐者,而后30年,则扮演着番地文明进程的监督者,及原生态文化野蛮破坏者的双重身份。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清代设置直隶厅地区的民族构成变化和直隶厅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解构,认为直隶厅是清朝在大量汉族移民进入边疆民族地区后而创设的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直隶厅直隶于各省布政司,由朝廷派出抚民同知为主官,具有掌地、治民、控土司、兼汛防、理刑案等职权,抚民同知偏重对辖区内汉族移民的管理,同时直隶厅内部保留了原有的土司机构,因此,清代的直隶厅具有行政双结构、民族构成多样性、户籍管理分类性、赋役征收的差异性和军事控管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清代新疆镇迪道系由安西道和乌鲁木齐差缺粮务道改置而来,在同治以前的承平时期肩负着内地直省藩、臬两司之任,辖境内既有正式设立的府厅州县政区,也有分防佐贰杂职分担州县的部分职能。同期该道由陕甘总督“统辖”、乌鲁木齐都统“兼辖”,乌鲁木齐都统同时受伊犁将军“节制”。但总督对镇迪道的“统辖”很大程度属于“遥领”,将军对都统的“节制”也流于形式,从而使都统的“兼辖”有了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道员任兼藩臬,都统职权与直省督抚相仿,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具有行省性质的特殊政区——乌鲁木齐都统辖区。这种特殊的行政体制被其他面临相似情况的地区援例效仿,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清朝是由满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它不仅统治着中原广大汉族地区,同时对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也实行着有效的管辖,经过清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努力经营,使清朝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巩固与发展,奠定了我国幅员辽阔的疆域版图。以满族贵族为核心的清王朝之所以能够在清代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应该说和它推行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有着密切关系,清王朝作为封建政权,其在边疆民族政策上有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有失误的教训。总结、探讨清代边疆民族政策,对今天我国边疆开发、民族团结、边防建设等方面均有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本文仅就鸦片战争前清朝在边疆地区的民族统治政策作些初步论述与探析。谬误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9.
黔铅的开发与清代国家铸币及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清代矿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考证其产量和销量是研究黔铅地位、作用及其影响的前提。本文以清代档案中黔铅矿厂年度奏销数据为基础,考证清代不同时期黔铅的产量与销量,并对清代矿产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检讨,以期推进清代矿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清代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使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由事物总是不断地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它在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经营和开发方面也同样如此,取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就。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和广西在这方面所造就的业绩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在前此历代基础上对滇桂地区的开发及其成绩,不仅使国家的统一和西南边疆的稳固程度较之前代得到显著的深化和加强,也使这里昔日极度落后的广大边远山区的社会经济面貌获得相当程度的改观。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选取滇东南边疆民族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清代、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三个时期在行政区划设置、军事防御体系构筑和基层社会组织治理方面的国家建构与整合进程。该过程体现在边疆地区国家治理与国家认同的互动关系之中,彰显边民对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炽热之心。  相似文献   

12.
清代,因应边疆烟瘴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治理需求,创制烟瘴缺制度,逐渐形成“拣选题补”“俸满优升”的制度原则,并遵循“人地相宜”的宗旨选任官员赴任烟瘴缺。烟瘴缺主要在水土恶劣的边疆地区,在边疆治理深化过程中,针对各区域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时空分布特征。广西呈现二元治理格局,烟瘴缺的设置与分布是治理一体化进程的前序与基础;云南烟瘴缺呈“沿边”分布态势,是中央行政力向边疆推进的保障;广东琼州府烟瘴缺为梯度分布,是国家治理顺应海岛特殊自然环境的表现。烟瘴缺的创设,从职官角度保障了边疆烟瘴地区治理体系建立,提升了地方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宋朝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土地赋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少数几次“开边”之外,宋朝政府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实行较为温和的开拓政策,“纳土”以及“赐土”行动伴随两宋始终。在所谓“变夷为汉”的实施过程中,对夷民征收赋税是一项关键措施。宋政府的土地赋税政策并不确定,各地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异。田土交易也大体经历了从禁到开禁.到再禁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清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清朝中央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清代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封建专制国家机器的重要职能机构,它们秉承皇帝的旨意,承理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司法等方面的事务,分别行使管理国家行政的职责。六部在清代中央国家机关中,职任重要,辖务甚广。所以,它们在本职业务范围内所产生的一些专用性词汇用语,不仅数目繁多,而且内容广泛.这即是清代“六部成语”的来源,它包含了清代国家许多重要方面的历史典故、典章制度、政策法令以及历史知识。通过了解  相似文献   

15.
清代辽沈地区城镇发展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是距今最近的一个封建朝代,现代辽沈地区城镇的发展格局可以说主要是清代奠定的。清代的辽沈地区,曾经是满族崛起的“龙兴之地”、清朝人关后的陪都盛京和日俄战争的主战场,历经风雨沉浮的辽沈城镇,有的应运而兴,有的势穷而衰,命运不尽相同。通过对清代辽沈地区各主要城镇发展变化过程的叙述与分析,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希望对辽宁未来的发展能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清朝政府最后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是在18世纪中叶,而其对边疆实行的有效管辖和对边疆地区的施政却是在17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在清代前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独具特色的边疆政策,主要包括:边防政策、边疆民族政策和边疆开发政策。一、边防政策边疆政策的首要内容是边防政策。清代前期的边防指导思想是什么?有的学者提出,康熙皇帝所说:“本朝不设边防,以蒙古部落为屏藩”①;“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②,是清朝以蒙古等少数民族为屏藩的边防指导思想,这种思想适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需要。也有的学者认…  相似文献   

17.
赵云田同志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我国边疆、民族史的研究,曾出版过《清代蒙古政教制度》和《清代治理边睡的枢纽——理藩院》两部专著,获得学术界的好评。他呼吁学术界加强我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的研究,认为这对于深入了解我国历代的政治制度和边疆统治政策,对于深入理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祖国的历史,都有重大的意义。此后,他身体力行,积极投入这个课题的研究。历经五个寒暑,又完成了一部新著《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  相似文献   

18.
清代云南永北地区历经多次政区变动,设置华坪县反映出直隶厅过渡型政区向正式政区转变的趋势。梳理清代永北地区行政区划变迁过程,探讨汉、藏、纳西与傈僳等多民族杂居区域的管理体制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国家政策、军事驻防体系、贸易监管、土司制度弊端与西方殖民势力入侵是永北行政区划变迁的动力机制。永北地区行政管理体制是以流官为主、土司为辅的二元管理体系,具有户籍分类性与赋役征收差异性的双结构管理特征。  相似文献   

19.
清代西藏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西藏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颇具民族和地方特色。本文首先从宗豁一级,其所辖之下的社会基层组织骆卡(庄园)、部落两级建制,以及特殊的地方行政体制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西藏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特点。其次,对清朝中央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因俗而治”的方针,基本保持原西藏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一些改革,作了深入的考索。  相似文献   

20.
厅制是清代回应旗民蒙汉之间跨族群纠纷解决需求的官方建制之一。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厅较为独立,旨在突出“重视其地”,实行“变通之策”,解决边地跨族群纠纷问题,实现统一国家之于边疆多民族杂处区域的社会治理功能。厅之司法功能运作,是清统治集团权力下沉至边疆多族群杂居地区的适应性调整,在边疆法律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拟以厅的机构设置、解纷主体、司法程序为样本,分析清代特定区域族群间纠纷解决机制的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