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6月初在四川成都开会,得到了一部《5·12特大地震德阳抗震救灾图志》(以下简称“德阳图志”)。翻阅“德阳图志”,脑海里不由翻腾起去年那场汶川特大地震.以及紧接而来的抗震救灾斗争情景。  相似文献   

2.
荥经画像石棺“秘戏图”先后载于《四川文物》1985年1期、《文物》1987年1期和《四川汉代画像石》一书中(图一)。高文先生初定名为“耳语图”,解释说:“一男一女,曲膝而跪坐,男的右手抚着女的下颌正作亲密接吻状,有的人认为正在脸对脸地非常亲密的耳语。”其后则定名为“秘戏图”,解释道:“一男一女,盘腿而坐,男的右手抚着女的下颌骨正作亲密接吻状,应为秘戏图。”王恩田先生阅后,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应定名为“赵苟哺父图”,解释说:“画像左方为著冠男子,而右方不著冠者似非女子,而  相似文献   

3.
唐长寿 《四川文物》2005,(6):53-54,86
闻宥《四川汉代画像选集》中录有新津崖墓出土画像崖棺画像多幅,其中有“戏猿”图两幅.图中“妇人被猿背负”和“妇人坐于山洞之中”的内容是了解该图真实含义的关键.该图表现的应是一幅与妇人和猿有关的鬼神传说故事,正确定名应为“玃盗女”图.该图很有可能表现了四川西部山区汉晋时期人猿杂处的现状下发生的怪异事件,反映了四川古代的特定地域的生态环境和土著居民的生存状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汉墓画像中的“驱鬼辟邪”一类的画像石.  相似文献   

4.
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四川简阳人傅崇矩编撰的《成都通览》一书,由成都通俗报社陆续印出。此书在“成都之有期游览所”中介绍。  相似文献   

5.
实验:排练话剧《虎符》引起的一场争论──我在北京人艺工作二十五年散忆“之3”赵起扬1992年11月,纪念郭沫若诞辰100周年活动中有一台话剧晚会,是由北京人艺重新整理演出的6幕历史话剧《虎符》,这出戏是郭老于1942年在重庆创作的。北京人艺第一次演出...  相似文献   

6.
高文 《成都文物》2004,(4):16-17
我平生研究四川历代碑刻,近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购得“驷马桥记”碑拓片,十分高兴。成都北门外之驷马桥,早已不存。清代《四川通志》、清代《成都县志》以及近年刚出版的《成都文物志》上均未收录驷马桥。人们的印象中驷马桥只是传说中的一座桥梁,无任何历史遗迹遗物,驷马桥已经成为历史,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驷马桥记”碑,  相似文献   

7.
四川木偶戏     
木偶戏即傀儡戏,四川民间亦称“木脑壳戏”、“木肘肘”“棒棒戏”。四川木偶戏的历史,从文献检索,最早可以上溯到唐代。宋代李畴主编的《太平广记》卷122引《逸史》“华阳李尉”条:“唐天宝后,有张某为剑南节度使,……遣蜀之众工绝巧者,极其妙思,作一铺木人,声音关戾在内,丝竹皆备,令百姓士庶,恣观三日。”“一铺木人”即一套木偶...  相似文献   

8.
七十年前,“五四”运动卷起的新潮冲击了全中国,整个社会在文化思想上受到了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震荡,在这期间出现了大量传播新文化新思潮的进步刊物,《星期日》、《四川学生潮》、《威克烈》等即是四川地区创办的有相当影响的宣传刊物。四川创办较早的宣传新文化的刊物是《星期日》周刊,由“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的会员编辑、发行。(图一)1919年7月13日在成都创设,1920年7月停刊,共出52期,因每逢星期日发行而得名。它的形式与当时具有全国影响的《每周  相似文献   

9.
1992年,拙著《中国影戏》出版后,赓即着手搜集傀儡(木偶)戏的资料,准备撰写《中国木偶戏发展史》。其间,我的影戏专著在德国和台湾又出版了两本(《四川灯影戏》、《中国影戏与民俗》),但是傀儡(木偶)戏的文章仅发表了两篇(《浅谈被单戏》、《水傀儡戏重考》),更多的篇章尚为腹稿。在此,将我考虑多日的观点,以札记形式陆续刊布,庶几对年轻学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傩戏,又称“端公戏”或“傩堂戏”,是一种“端公”(巫师)为“春傩还愿”等所演出的一种祀神而娱人的戏。因演出多在百姓堂屋之中,故称傩堂戏。石吁滩戏,始于宋、元时期,明、清之际便崭露头角。在《石轩府志》“奇观论”中有记载:“吁属楚尾,信鬼重巫,酷有湘、优间风。秋尽冬来,腊余卷前,比户春滩鼓角,烧拥铃锣,歌唱之声响彻昼夜。”民国时期,石吁境内排戏班子有100余个,活动于县城、本区、白沙、龙塘等地。其中较著名的,有晏明姚绍清摊戏班、乐桥王清廉摊戏班、么鹅吴忠仁滩戏班、青阳陈正中排戏班。建国后,摊戏堂一度停…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谓"宴戏",是指宫廷宴饮中的戏曲演出。明代的宫廷宴饮中已出现戏曲身影,然至清代始现"宴戏(剧)"一词,宫廷宴饮中才真正系统化、规模化、制度化地承应完整的戏曲演出,并有大量专为宴饮而创作的剧本。作者以《昇平署档案集成》、《清会典》、《清实录》等档案材料为基础,结合相关宴戏剧本开展研究,讨论清宫宴戏与礼仪的关系,厘清宴戏发展的一般规律,展现清宫宴戏之概貌,从而反观清宫戏曲演出的盛衰嬗变。  相似文献   

12.
琦玖 《中华遗产》2023,(7):150-151
中国国家图书馆出了一组钥匙扣文创:正面是版的戏曲人物,背面则刻着人物名和四个小字“庆赏昇平”。康来,这些人物都出自国图所藏的一部清代画册《庆赏昇平》。这是清宫戏曲演出的“标准定妆照”,演员可以按照画册来化妆。钥匙扣上,有三个形象(状元、孙悟空、哪吒)出自同一出戏一《泗州城》。戏里说泗州城附近有个女妖水母娘娘,爱上了太守之子、状元时廷芳,欲强行与之成亲。  相似文献   

13.
张德全同志在《四川文物》1988年第4期上发表《新都县发现汉代纪年砖画像砖墓》一文(以下简称《张文》),就四川省新都县文物管理所于1987年6月间在新都县新民乡梓潼村七星墩调查的汉代墓藏群内一座标为胡家墩的墓坑中出土“永元元年三月三日造此”纪年砖和一批画像砖,提出初步研究的看法。在对这些画像砖内容的考释中,对于三块表现着乘舆情景的画像砖,是分别称名为《轺车》图、《斧车》图和《棚车》图(见封二《新都出土画像砖》图版之图一、三、四)。我今为此三块画像砖的定  相似文献   

14.
《十五贯》沧桑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 ,有两个戏引起的社会影响最大。一个是吴晗创作的京剧《海瑞罢官》 ,该戏后被“四人帮”横加诬陷 ,被说成是反党反人民的大毒草 ,并由此株连众多文化界人士以及党政领导 ,而且还进而成为“文化大革命”导火线。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另一个戏为浙江昆苏剧团的昆剧《十五贯》 ,这个戏比较幸运 ,演出获得成功之后 ,使当时渐趋衰败的昆剧 ,得到了各界的重视。《人民日报》特为之发表了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说起》的社论。一时之间 ,出现了全国竞演《十五贯》的盛况。但后来也曾一度遭受厄运。《十五贯》的成功 ,究竟有什…  相似文献   

15.
竺可桢论唐代气候较现代温暖 ,依据共有两点 ,一是长安宫廷苑宥内有梅花和柑桔 ,二是成都有荔枝。其前一依据之不能成立 ,已有研究 ,这里谈谈成都的荔枝问题。竺氏谓唐代成都有荔枝 ,所据为唐人张籍《成都曲》中“锦江近西烟水绿 ,新雨山头荔枝熟”的诗句 ,而宋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曾诋斥说张籍实“未尝至成都者” ,其所言自不能属实。唯今郭声波复据唐卢纶《送从舅成都县丞广归蜀》诗中“晚程椒瘴热 ,野饭荔枝阴”之句 ,谓“中唐时在长安士人之中 ,成都有荔枝确实已属常识” (《成都荔枝与十二世纪的寒冷气候》 ,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相似文献   

16.
《人声报》是四川早期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报刊之一,她代表人民的声音,象春雷震惊西南大地,促成巴蜀同胞觉醒。《人声报》的创办人王右木,(图一)是共产主义运动在四川的开拓者、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在四川最早的组织者和优秀领导人,他为传播革命真理鞠躬尽瘁,为实现共产主义壮丽事业贡献出宝贵的生命。一《人声报》创刊于1922年2月7日,社长兼主笔王右木,编辑发行处设在成都大坝巷第五号,由“成都探源公司”代为印刷。《人声报》的前身为《新四川旬刊》(即《新四川》报),创办于1921年1月,王右木任编辑,袁诗荛(王右木的学生)为经理。《新四川》报与《人声报》均为王右木创办,但由于当时客观形势的变化和革命斗争  相似文献   

17.
四川郫县新胜乡汉代画像石棺上的一副图像历来被认为是“曼衍角抵”图.但考证“曼衍”一词的含义,可知“曼衍”为一种以人装扮的、以巨型鱼龙等形象演绎神鳖负山等古代神话的幻化之戏.根据画面内容,结合文献记载,可知郫县石棺上的“鱼龙曼衍”图案应为“象人角抵”.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四川汉画像石刻出土甚多,图录论著纷纷问世,考释之功,不胜枚举。笔者细读之余,感到内中偶有可商讨或不到之处者,因此不揣谫陋,就四幅表现神灵崇拜和厌胜之术的崖墓石刻画象作一考辫,不妥之处,尚希指正。 一、“瓦当像”中的“日晷”图 该图先后著录在《四川汉代画象选集》和《四川汉代画像石》两书中。闻先生认为:“比较奇特的是下排柱头形上的图案,左边的一个很象日晷”。认为与现存的两个汉代日晷“都很相似,毕竟是无心的偶  相似文献   

19.
《四川文物》1989年第一期刊登了胡顺利同志针对我于《四川文物》1988年第三期上所发表的《成都汉阙刻石铭文考释》(以下简称《成释》)一文而作的《成都郊区两块东汉墓阙铭文补说》(以下简称《胡补》),读完《胡补》,我深羡胡顺利同志的精审,痛责自己的粗疏。服膺之余,我再捡旧槁,始又感《胡补》臆断多于求真,今就所感,辨之如下。 一、关于甲阙——“王君平阙”的名称问题 在《成释》一文中,我不同意前人将1980年在成都东郊所发现的两块东汉墓阙,视着一对原阙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史记》一书的悲剧特色,前人早有零星沦述。刘禹锡在《上杜司徒书》中曾说《史记》是“司马子长之深悲”,刘熙载在《艺概》中也说《史记》“悲世之意多,而愤世之意少”,刘鹗在《老戏游记序》中更说《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在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